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艳强

作品数:132 被引量:97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6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6篇地震
  • 31篇GPS
  • 29篇地壳
  • 26篇形变
  • 19篇断层
  • 14篇断裂带
  • 14篇最小二乘配置
  • 14篇裂带
  • 13篇强震
  • 13篇汶川地震
  • 11篇地震前
  • 11篇震前
  • 10篇地壳形变
  • 9篇地壳运动
  • 9篇块体
  • 8篇GNSS
  • 8篇GPS观测
  • 8篇GPS速度场
  • 7篇应变率场
  • 6篇地壳变形

机构

  • 99篇中国地震局地...
  • 96篇中国地震局
  • 17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河北省地震局
  • 5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武汉大学
  • 3篇福建省地震局
  • 3篇九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陕西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辽宁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日本九州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福州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 132篇武艳强
  • 77篇江在森
  • 35篇刘晓霞
  • 27篇魏文薪
  • 19篇杨国华
  • 19篇赵静
  • 16篇邹镇宇
  • 11篇方颖
  • 10篇占伟
  • 8篇王启欣
  • 8篇李强
  • 7篇邵志刚
  • 7篇张晶
  • 7篇张风霜
  • 6篇陈长云
  • 6篇韩月萍
  • 6篇黄立人
  • 6篇熊小慧
  • 5篇李瑞莎
  • 5篇张希

传媒

  • 19篇大地测量与地...
  • 14篇地震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2篇国际地震动态
  • 9篇武汉大学学报...
  • 8篇中国地震
  • 6篇地震研究
  • 5篇地震学报
  • 4篇测绘科学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中国地震学会...
  • 3篇2014年中...
  • 2篇地震地质
  • 2篇测绘通报
  • 2篇2016中国...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0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11篇2014
  • 16篇2013
  • 21篇2012
  • 12篇2011
  • 4篇2010
  • 13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GPS资料研究郯庐带现今运动及变形状态被引量:16
2012年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结果显示:潍坊—郯城段主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而郯城—庐江段则为左旋滑动的变形特征,两段垂直断层方向上的变形表现为"张压交替"的特征。基于刚体运动模型,计算了扣除环渤海湾区域整体刚性运动的华北地区GPS速度场,并分析了环渤海湾区域块体的变形状态,结果显示环渤海区虽然各期的变形特征不同,特别是郯庐带附近,各期的运动特征差异较大,但基本可反映燕山—渤海地震带是运动特征差异的分界线,且每期郯庐带各站点的一致性运动明显。
刘晓霞江在森武艳强
关键词:GPS速度场郯庐断裂带
三维数值流形方法研究及其在地学中的初步应用
2013年
伴随地震孕育、发生与震后调整过程的应力、应变问题在地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GPS为代表的空间观测技术为大尺度地壳运动监测提供了高效、稳定、精确的测量结果,并为研究上述应力、应变问题提供了有效数据约束.GPS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结果既可用于变形分析,又可作为数值模拟的有效约束和检验.为了获取研究区域可靠的应变率场结果,有必要开展GPS应变率场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在整个地震过程中应力、应变存在动态演化现象,因此需要研究适合于动态资料约束、大变形模拟、连续与非连续变形耦合的三维数值流形方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包括如下3个方面研究内容.
武艳强
关键词:数值流形方法最小二乘配置汶川地震
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基线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本文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年初至2010年9月底的资料,对中国大陆90条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些基线在正常情况下的趋势性运动特征,总结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和2008年汶川两次8级大震前GPS基线时间序列的异常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GPS基线近期变化情况。
张风霜武艳强孙东颖
关键词:前兆异常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孕震形变场特征研究
<正>地块边界带吸收区域构造动力产生的地壳整体运动,当边界带出现局部闭锁,会形成弹性应变的大量积累。强震孕育发生最基本的过程是地壳弹性应变的积累与释放。由于地震破裂错动发生于局部,该局部变形和与之邻近区域会在地震孕育阶段...
武艳强江在森占伟陈长云庞亚瑾
文献传递
GPS资料反映的日本东北M_W9.0地震的孕震特征被引量:13
2013年
在对海洋板块俯冲型地震孕震模式的分阶段变形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震位错反演结果分析了MW9.0级地震的同震变形特征,分析过程中通过精度检验讨论了该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震前和同震GPS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二者的差异性.GPS应变(率)结果表明,震前日本岛应变积累主要反映了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作用,同震结果表现为指向震源方向拉张应变的释放,对日本岛的主要影响区域介于35°N和43°N之间.震前和同震GPS剖面结果反映的变形特征具有互补性,但量值相差上百倍.震前的GPS速度、应变率剖面和时间序列结果表明靠近日本岛东海岸一侧可能存在变形趋于极限现象.通过对此次地震可能前兆的分析表明,中长期预测方面、震前GPS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偏离、前震活动、震源区b值降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次地震的孕震特征.
陈光齐武艳强江在森刘晓霞赵静
关键词:孕震模式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变形动态过程被引量:121
2009年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1999-2004年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无明显的相对运动,2004-2007年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显示,以右旋活动为主,年速率为1. 6mm/a.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为右旋剪切为主兼有推挤的大尺度缓慢变形状态,右旋扭动变形率为2.1±0.2(10^(-8)/a),地壳总体缩短变形率为-0.7±0.1(10^(-8)/a).由GPS基准站资料计算的基线时间序列显示,2005年以来大尺度北东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明显增强,青藏块体相对华南地块的北东向运动明显增强.对汶川大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是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带受到其西侧巴颜喀拉地块推挤导致大尺度、长时期、缓慢的地壳应变积累的结果.在发震前不仅龙门山断裂带为显著闭锁状态,且孕震区域可能存在地壳弹性变形趋于极限后难以发生变形的相持阶段,大尺度地壳运动与动力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影响.
江在森方颖武艳强王敏杜方平建军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GPS动态过程孕震过程
中国大陆内部GPS连续观测站基线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年初至2010年4月的资料,对中国大陆内部80条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些基线在正常情况下的趋势性运动特征,总结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和2008年汶川MS8.0两次大震前GPS基线时间序列的异常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GPS基线近期变化情况。
张风霜武艳强
关键词:同震形变前兆异常
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在提取GPS时间序列信息中的应用
通过对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的研究,应用该方法对 GPS 观测值时间序列和 GPS 基线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完成滤波并提取出不同频段的信息。首先,对最小二乘配置的具体解法进行了讨论。其次,对 GPS 基线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
武艳强江在森杨国华
关键词:最小二乘配置大地线并行计算
文献传递
汶川地震前后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孕震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区域网1999、2001、2004、2007年观测资料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区域网2009、2011年观测资料,解算了南北地震带相对华南地块的GPS速度场,并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了南北地震带南、北部地区应变率场的多期次结果,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区域地壳形变和应变积累背景与孕震异常的形变场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及认识包括:
江在森武艳强
关键词:地震前形变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地壳孕震GPS速度场
青海玛多7.4级地震GNSS同震水平位移的快速获取被引量:1
2021年
2021年5月21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导致玛多县及其周边地区受灾严重。为了快速获取GNSS同震位移场服务于震情快速研判,文中采用多种方法对玛多地震的同震位移开展了针对性研究。采用1Hz高频动态差分、震后5h静态解算及多天静态解算3种方法获取了同震位移,经对比分析发现GAMIT/GLOBK的动态差分TRACK模块在利用高频数据获取同震形变时适用于近场形变量较大的测站,对远场形变量小的测站则适用性不强;震后5h静态解算获得的同震位移与多天静态解算结果相比时效性更强,两者的数值相差1~4mm,所反映的位移大小、方向及影响范围都保持较强的一致性。综合GNSS资料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且震源机制以左旋走滑为主,距离震中区约40km的QHMD站(青海玛多)的W向位移约为24cm,N向位移约为8cm。从近场震后5h静态解和多天静态解的结果分析可知震后变形显著,仍需持续关注。
李经纬陈长云陈长云占伟
关键词:GNSS同震位移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