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楼雄英

作品数:28 被引量:20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地质
  • 6篇盆地
  • 5篇三叠
  • 5篇古生代
  • 4篇牙形石
  • 4篇三叠世
  • 3篇地层
  • 3篇塔里木盆地
  • 3篇同位素
  • 3篇中三叠世
  • 3篇层序
  • 2篇地质构造
  • 2篇东喜马拉雅构...
  • 2篇鱼类
  • 2篇早古生代
  • 2篇造山带
  • 2篇三叠统
  • 2篇山带
  • 2篇上三叠统
  • 2篇生物群

机构

  • 18篇成都地质矿产...
  • 10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华北石油管理...

作者

  • 28篇楼雄英
  • 9篇周长勇
  • 9篇谢韬
  • 6篇张启跃
  • 6篇吕涛
  • 5篇郑来林
  • 5篇许效松
  • 5篇廖光宇
  • 5篇孙媛媛
  • 4篇傅恒
  • 4篇耿全如
  • 4篇文芠
  • 4篇李生
  • 4篇刘伟
  • 3篇孙志明
  • 3篇黄金元
  • 3篇江新胜
  • 2篇邹光富
  • 2篇陈明
  • 2篇汪正江

传媒

  • 9篇沉积与特提斯...
  • 3篇地质论评
  • 2篇中国地质
  • 2篇矿物岩石
  • 2篇地质通报
  • 2篇中国石化股份...
  • 2篇青藏高原及邻...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中三叠世安尼期牙形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la bifurcata、Negondolella constricta、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未见顶界)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对系统研究与对比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谢韬刘石磊楼雄英胡智丹周长勇黄金元文芠
关键词:牙形石
东秦岭南带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被引量:7
2001年
通过对横穿东秦岭南带震旦系到三叠系精细沉积露头分析 ,把沉积盆地沉降、盆地动力分析结合起来 ,通过事件和事件沉积来反映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受到的重大地质事件影响 。
徐强翟刚毅杨志华楼雄英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盆地分析震旦系地质事件
扬子陆块西缘云南东川地区澄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物源和地壳演化的约束被引量:4
2021年
澄江组是晋宁不整合面之上最早沉积的地层之一,了解其物源对于认识扬子西缘早期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扬子西缘东川地区澄江组底部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澄江组碎屑锆石的年龄谱具有780~900 Ma、约1000 Ma、约1800 Ma的峰值,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1±5 Ma(MSWD=2.4,n=9),与区内澄江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十分接近,限定研究区澄江组的沉积下限为约800 Ma。综合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锆石形态及古地理特征,认为东川地区澄江组底部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剥蚀,其次为东川群的沉积再循环。通过扬子地块南华纪早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发现,扬子西缘与北缘在新元古代之前可能具有不同的地壳演化历史。扬子西缘不同地区澄江组之间存在物源差异,与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高永娟林仕良秦雅东任光明庞维华楼雄英
关键词:碎屑锆石HF同位素地壳演化
建立云南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刍议被引量:2
2009年
云南罗平生物群是继贵州关岭动物群之后的又一新发现。本文结合云南罗平生物群的特点,分析了罗平生物群的科学研究价值、审美学价值及其开发前景,认为建立地质公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谢韬张启跃周长勇吕涛楼雄英刘伟孙媛媛
关键词:生物群地质公园
龙门山北段志留系宁强组沉积特征和空间相变被引量:1
2002年
丘状隆起、链状相连的北东向带状堤礁是龙门山北段地区志留系宁强组的一个突出特点。详细的剖面研究和路线地质追踪表明 :(1)狭长带状的堤礁夹持于南东侧杂色砂 /泥质滨岸沉积带和北西侧陆架泥页岩带之间 ,指示了一个清晰的向西北渐深的古陆架形态和古海岸边缘轮廓 ;(2 )丘状礁灰岩体、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体与东南侧陆缘滨岸带的砂体及北西侧的陆架泥岩呈现明显的指状穿插和渐变过渡关系 ,代表了海平面、陆源碎屑输入量频繁变化背景下的沉积响应 ;(3)点状零星分布的礁灰岩体是在面状礁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层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4)晚志留世 ,杂色砂 /泥质滨岸沉积向北西进积并超覆于礁灰岩之上 ,并最终导致本区隆升成陆 ,则表明加里东构造运动末期发生的上扬子地块隆升、西北缘古陆扩展及海平面的相对下降趋势 。
楼雄英谭钦银贾保江
关键词:相带沉积相
罗平地区断裂构造的遥感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罗平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对该区构造格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弥勒—师宗断裂北缘的构造演化。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上对断裂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的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提取断裂的影像特征,在对断裂构造进行密度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断裂在地质地貌上的特征。研究发现,罗平地区北东向断裂带是师宗—弥勒断裂北沿部分,对罗平地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形成了断裂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
谢韬张启跃刘伟吕涛周长勇楼雄英文芠
关键词:遥感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51
2008年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启跃周长勇吕涛谢韬楼雄英刘伟孙媛媛江新胜
关键词:鱼类爬行类中三叠世
罗平生物群产出层位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为了解云南罗平地区新近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古环境信息,我们对其产出层位——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大凹子剖面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全岩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大凹子剖面δ13C值分布范围在-4.5‰~1.1‰之间,平均为-3.03‰,δ18O值分布在-5.2‰~-1.0‰之间,平均为-3.36‰。同位素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凹子剖面的同位素值受后期大气水参与的成岩作用影响较小。结合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的证据,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说:δ13C值明显偏负的层位主要是由硫酸菌的还原作用所导致。这种活动所释放的H2S也部分解释了罗平生物群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在排除掉成岩作用的影响之后,本剖面δ13C分布在-3.0‰~1.1‰之间,平均值为-1.44‰,δ18O分布在-3.5‰~-2.5‰之间,平均值为-2.94‰。尽管如此,与同时期其他有关剖面相比,大凹子剖面δ13C值仍然偏低,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和解释,并利用高水位时期的δ18O数据作为基本资料对罗平地区的古海水温度进行了恢复。结果显示其温度值分布在27~32℃之间,平均为29℃左右,说明罗平地区当时气候比较温暖。
孙媛媛刘俊吕涛许效松张启跃楼雄英江新胜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古温度
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中—上三叠统之交鱼类微体化石和牙形石生物地层被引量:3
2019年
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在该剖面第6层中发现3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其伴生有介形类Cavellina jangyouensis,在12层中发现软骨鱼类鱼鳞化石和2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在第14发现大量的粗菊石Trachyceras sp.。在该剖面上建立了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和Paragondolella tadpole带。根据牙形石特征,把中晚三叠世拉丁和卡尼期的界线定于12层底部。该剖面为该区中上三叠统之交的地层提供了较好的生物地层格架,对地层时代划分及区域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谢韬刘石磊黄金元文芠楼雄英胡智丹周长勇
关键词:牙形石
西藏波蜜-松宗-然乌一带晚古生代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一、关键界面与二级层序的建立二级层序是一个较长周期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其顶底界面是与沉积盆地性质的大变革相耦合的。分析区内泥盆纪-侏罗纪的地层记录,可以识别出两个大型的盆地转换界面:一个是下石炭统诺错组(Cn)与中、上泥盆...
楼雄英傅恒郑来林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