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育材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毒理效应
  • 3篇余氯
  • 3篇生态系统
  • 3篇虾类
  • 3篇沉积物
  • 2篇渔场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十足目
  • 2篇水中余氯
  • 2篇损失量
  • 2篇舟山渔场
  • 2篇系统服务功能
  • 2篇口足目
  • 2篇海洋生态
  • 2篇海洋生态系统
  • 2篇海域
  • 2篇春夏季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机构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上海船舶运输...
  • 2篇交通部天津水...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0篇柏育材
  • 7篇徐兆礼
  • 3篇徐亚岩
  • 2篇阙江龙
  • 2篇尹艳娥
  • 2篇王云龙
  • 2篇张光玉
  • 1篇宋金明
  • 1篇李学刚
  • 1篇李宁
  • 1篇蒋玫
  • 1篇袁骐
  • 1篇袁华茂
  • 1篇平仙隐
  • 1篇高倩
  • 1篇李鸣

传媒

  • 2篇上海环境科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湾各形态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2008年对渤海湾的调查,重点研究了渤海湾湾内和湾口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剖析不同形态重金属的特征,结合渤海湾生态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渤海湾沉积物重金属的演变趋势、影响控制因素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湾内海河口附近沉积柱重金属含量有几次突变,20~22cm段极小值可对应1939年海河北系的洪水,10~12cm段极小值可对应1963年海河南系的洪水,1963年至今重金属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形态重金属百分含量从大到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且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都表现出较高的可浸取态百分含量。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量富集因子由大到小为:Pb>Cd>Zn>Cr>V>Co>Cu>Ni,其中Pb、Cd和Zn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说明其有污染,但渤海湾沉积物总体质量良好,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从重金属形态角度评价,V和Cr无污染,Zn、Co、Cu、Ni和Pb在湾内及湾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Pb的污染最为严重。
徐亚岩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柏育材
关键词: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环境意义沉积物
舟山渔场衢山岛海域春夏季十足目和口足目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2008年3月和6月衢山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衢山岛海域甲壳动物十足目(Decapoda)和口足目(Hoplocari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分析主要优势种密度对其总资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航次拖网调查样品中,共鉴定十足目18种,口足目1种。3月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是衢山岛海域的主要优势种,6月的日本鼓虾无论在重量还是尾数上都是主要优势种。3月和6月两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840.65 kg/km2和923.52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797.34×103 ind/km2和647.32×103ind/km2。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呈现调查海域南部水域高于北部的分布趋势。依据贡献率β值,衢山岛海域总密度与主要优势种密度变化有关。
柏育材徐兆礼
关键词:十足目口足目虾类
东海近海沉积物自然粒度中镉和铅的赋存特性及潜在生态风险被引量:3
2015年
根据2011年8月对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东海海域的调查,采用沉积物分级萃取及风险评价的方法,研究沉积物中镉和铅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生态风险,揭示镉和铅各赋存形态的环境学特征和影响其存在形态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及不同形态特征条件下生态风险的差异,为今后进一步的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海水中不同站位间,Pb质量浓度差异较大,高值区出现在杭州湾和长江口,平均质量浓度为1.42μg·L-1;Cd质量浓度则变化不大,南部海域略高于北部,平均质量浓度为0.085μg·L-1。沉积物中Pb高质量分数区在外海泥质区G2(44.64 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32.29 mg·kg-1,与黏土、粉砂等细粒度呈显著正相关;Cd的高质量分数区在北部近岸镇海甬江河口附近E1(0.83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0.29 mg·kg-1,与粒度无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以大气沉降为重要来源的Pb易在细粒度的泥质区富集,Cd较易受人为输入的影响。形态分析表明,Cd和Pb的活性形态明显大于残渣态,且优势形态都是碳酸盐结合态。风险评价表明,富集因子的平均值EFPb>EFCd>2,Cd在各站位的富集因子差异较大,在长江口近岸A1(EF=3.59)和杭州湾近岸E1(EF=6.11)出现极大值。从形态角度评价,Cd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个别近岸站位有重污染,外海无污染;Pb在南部外海属中度污染,其他基本上属轻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Pb以大气沉降为主要输入途径,平均污染较为严重,整体上Pb污染的潜在风险程度较高;而个别近岸站位达到重度污染的Cd,受人为污染的影响较大。
徐亚岩柏育材王云龙尹艳娥蒋玫袁骐徐兆礼
关键词:生态风险
余氯对海洋生态系统供给功能影响的研究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工程越来越多的开展,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不但使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流失,也对沿岸渔业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本文正是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研究洋山工程对...
柏育材
关键词:生态系统余氯海洋生物毒理效应
洋山工程对杭州湾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被引量:10
2010年
分析了在洋山工程建设中对海洋生态系统不利影响的作业内容,包括围填造地、桥桩钻孔、疏浚、炸礁、爆破挤淤、管道排放.陆域吹填等环节。在此基础上,结合工艺分析,进一步筛选了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因子(主要是悬浮物、冲击波和填埋)。例如悬浮物、冲击波导致渔业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然而随着施工范围缩小,影响压力降低,至2007年,渔业资源数量基本回升至工程前的水平。由此推测,工程对海域生态供给功能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施工阶段。营运期的影响主要是港口区和航道区限制了渔民捕捞作业,使得该水域渔业产量有所下降。在生态系统调节功能方面,工程没有向环境注入大量废水和废弃物,实测结果显示,2002~2006年,洋山水域营养盐的含量未见明显增高趋势。在景观方面,洋山工程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原有景观,但也催生出东海大桥等新的景观,旅游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在生态系统支持功能方面,施工阶段悬浮物、冲击波明显地影响海洋生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数量,然而目前数量已经恢复,或者有明显恢复的趋势,这表明工程营运期对海洋生物数量影响不大。洋山工程实施对洋山水域产卵场和索饵场功能维持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柏育材徐兆礼高倩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洋山工程对杭州湾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评价
首先分析洋山工程建设中包括了围填造地,桥桩钻孔,疏浚,炸礁,爆破挤淤,管道排放,陆域吹填等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环节。由此,进一步筛选出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因子主要是悬浮物,冲击波和填埋。如悬浮物,冲击波导致...
柏育材徐兆礼高倩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舟山渔场衢山岛海域春夏季十足目和口足目的分布特征
利用2008年3月和6月衢山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衢山岛海域甲壳动物十足目(Decapoda)和口足目(Hoplocari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分析主要优势种密度对其总资源密度的影响....
柏育材徐兆礼
关键词:口足目虾类
东海近海沉积物铜和锌的活性形态对潜在污染风险的影响
2015年
根据2011年8月对东海近海海域的调查,通过对沉积物分级萃取的实验方法,结合环境因子的分析,采用总量和分形态风险评价的手段,重点研究了沉积物中Cu和Zn的活性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Zn在细粒度的南部外海泥质区富集,且Cu和Zn的含量与粒径明显负相关,和粘土、粉砂等细粒度含量强烈正相关,说明自然来源是控制Cu和Zn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Cu和Zn活性形态高值区在长江口和杭州湾近岸,Cu的优势活性形态是碳酸盐结合态,Zn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相差不大,是其活性形态的主要部分。水化学环境对各形态Cu和Zn没有明显影响,自然沉积环境是影响Cu和Zn活性形态和总量的主要因素。富集因子研究表明,富集因子Zn>Cu,Cu和Zn的富集高值区在南部外海。Cu富集因子小于1,属于陆源,受外界污染影响不大;Zn富集因子接近于1,属于轻度污染。从形态角度评价,Zn和Cu平均都属轻度污染,但各站位污染程度相差较大,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污染较重,Zn在C5(P=369.14%)甚至出现重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Cu和Zn在外海总量高、活性形态低,说明具有较高的本底值;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容易受人为污染影响,存在相对较大的污染风险。
徐亚岩柏育材尹艳娥平仙隐王云龙
关键词:影响因素沉积物
冷排水中余氯对鱼类毒理效应和资源损失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某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工程冷排水中余氯排放,并通过毒理实验研究海洋中余氯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鱼和幼鱼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在余氯浓度为0.14和0.20 mg·L-1时,仔鱼出现死亡现象,其他3个低浓度条件下仔鱼无死亡率;幼鱼死亡受余氯影响不显著。2009年调查结果显示,仔鱼和幼鱼的平均密度为8.75×106和5.39×103ind.·km-2。根据余氯扩散场预测数模,选取余氯0.01、0.05和0.10 mg·L-13个浓度计算其最大扩散面积,得到结果分别为0.248、0.047和0.010 km2,通过内插值法得到水体中对应的仔鱼死亡率分别为0.00%、0.00%和6.68%,幼鱼死亡率分别为4.13%、4.72%和0.92%。结合渔业资源损失评估公式W=D×V×M估算,该LNG工程余氯排放对临近海域仔鱼和幼鱼的损失量分别为5.84×105和6.77×103ind.。2010年同期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仔鱼和幼鱼的尾数密度分别为40.63×106和13.89×103ind.·km-2,远高于2009年同期的资源密度,因此该LNG工程余氯排放短期内对海洋鱼类影响不显著。
柏育材李鸣徐兆礼张光玉阙江龙
关键词:余氯毒理效应
冷排水中余氯对虾类毒理效应和资源损失量估算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某LNG工程冷排水中的余氯排放,并通过毒理实验研究海洋中余氯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Boone,1931)幼体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幼体在设定的0.00、0.02、0.08、0.14、0.20,0.26mg/L浓度条件下,存活率分别为1D0%、100%、88.89%、61.25%、56.25%、20.83%,表现出存活率随着余氯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得到其拟合趋势线为Y=-2.7257x2+3.2307X+101.24。根据余氯扩散场预测数模,0.01、0.05、0.10mg/L3个余氯浓度的最大扩散面积分别为0.248、0.047、0.010km2,内插值法求出水体中对应的虾类幼体的致死率分别为0.00%、5.56%、20.32%。结合渔业资源损失评估公式W=DXVXM估算,该LNG工程余氯排放对临近海域幼虾的损失量为0.583×10^3ind。2010年9月调查数据表明,该海域幼虾的尾数密度为9.17×103ind/km2,远低于2009年同期该海域调查所得虾类幼体的尾数密度125.41×103ind/km2。但根据调查资料,2010年9月该海域调查所得的虾类幼体比(7.76%)远低于2009年9月(69.38%)。由此推测,该海域2010年9月虾类幼体数量显著减少并不是佘氯排放引起的。
柏育材徐兆礼阙江龙张光玉
关键词:余氯虾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