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
- 作品数:19 被引量:160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喜旱莲子草表型可塑性变异的分子基础和适应机制
-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原产于南美洲,曾被作为猪饲料在我国广泛引种。由于对不同水陆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并能利用根状茎和肉质贮藏根进行克隆繁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地自然扩散...
- 杨继
- 文献传递
- 遗传学实验中引入科研思维的探索教学——RNA干扰实验的开展与反馈被引量:8
- 2012年
- RNA干扰技术是现代遗传学常用的研究工具。在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贴近科研发展趋势的实验,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科学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不断摸索和改进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开展了RNA干扰教学实验,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双链小干扰RNA对绿色荧光蛋白的干扰效果非常明显。在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对该实验的引入及设计方案表示满意,并表示在此实验中能获取到贴近前沿的遗传学思想。这些充分说明RNA干扰实验的开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皮妍乔晓京林娟黄燕吴燕华杨继乔守怡
-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科研思维RNA干扰
- 基因组学:理解植物入侵性的重要工具被引量:5
- 2010年
- 入侵植物基因组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利用基因组学方法研究与植物入侵性相关的分子基础和表达调控机制,甄别入侵性基因型,进而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外来种入侵性产生和进化的分子机制。本文扼要综述了可用于植物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基因组学方法,包括比较基因组学、群体基因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等方法;运用基因组学技术研究入侵植物除草剂抗性和根状茎发育的分子基础已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入侵植物基因组学仍处于发展初期,选择理想的入侵植物模式种,建立入侵性研究的模式系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入侵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发展方向,包括基因组信息的完善、不同环境条件下入侵植物的分子响应机制以及入侵性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等。
- 尚蕾央金卓嘎杨继李博
- 关键词:进化生物学基因组学入侵植物入侵性
- 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基于研究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过程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同时推动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自2009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国内16所重点高校参与了"生物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各校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生遴选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多种各具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营造积极主动的创新型学习环境和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提供了条件。本刊将在"专题"栏目陆续刊出文章,介绍有关高校"生物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情况以及教学方式和制度创新特点,以发挥"拔尖计划"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
- 张力群钱晓茵杨继
- 关键词:拔尖学生教学制度个性化培养拔尖人才生物学基础
- 喜旱莲子草表型可塑性变异的分子基础和适应机制
- 喜早莲子草在不同水陆生境中表现出广泛的形态变异和生理生态特性,主要依靠极强的表型可塑性侵占不同生境。本研究运用de novo转录组分析方法,研究了喜早莲子草“喜旱又耐淹”两栖特性的分子机理,探讨了表型可塑性变异及相关分子...
- 杨继
- 关键词:喜旱莲子草分子机理防控策略
- 两种藨草属植物对盐度的表型可塑性反应被引量:9
- 2018年
-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有很多研究发现受到不同选择压力的物种间表型可塑性会发生分化,但常缺乏适合度证据以支持分化是否有适应意义.本研究比较了生于淡水环境的扁秆藨草和生于滩涂的海三棱藨草在0‰、5‰、10‰、15‰的盐度梯度下的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的表现,发现所测量的9个性状中有7个性状的变化趋势在两个种间相似,且基于繁殖体数量和幼苗生生命力估计的相对适合度都随着盐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分株成活率和球茎数两个性状的变化在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对适合度下降的速率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虽然扁秆藨草和海三棱藨草响应盐度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变化是一致的,但后者更适应盐生环境.此外,成活率、繁殖体数量、总生物量这些常用的适合度代理性状与相对适合度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提示应选择合适的性状来代理适合度.
- 殷甘强杨梅王玉国杨继张文驹
- 关键词:海三棱藨草表型可塑性
- 以发育模块重复征用和整合为基础的进化创新机制
- 2012年
- 进化新征的起源和分化是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多细胞生物早期发育调控机制的比较分析,发现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所共有的一些形态特征受保守的发育调控程序调节(深同源性)。许多创新性状的发生是基于对预先存在的基因或发育调控模块的重复利用和整合。发育基因调控网络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模块化,因此不仅可以通过模块拆分和重复征用改变发育程式,而且也增强了调控网络自身的进化力。研究基因调控网络和发育系统的进化动态将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生物演化过程中创新性状发生和表型进化的分子机制。
- 张彦朱珠杨继
- 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被引量:12
- 2018年
- 栽培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球人口与人均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导致对植物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栽培植物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限制其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在自然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并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适应性状,是栽培植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然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存续和自然进化因生境破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正面临严重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进行原生境保护与迁地保护所取得的进展,并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建议。此外,本文还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利用技术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最后,我们以长江流域几种代表性栽培植物为例,对主要作物类型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 赵耀李耕耘杨继
- 关键词: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迁地保护
- ‘凤丹’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动态及其受株龄和遮荫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生物量分配动态研究对了解作物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凤丹’是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为原种形成的新型木本油料作物,其产量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取破坏性取样策略,研究不同株龄‘凤丹’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动态以及遮荫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凤丹’生物量在果熟期达到最大值,总生物量随株龄增大而增加,但其增长速率趋势则相反。‘凤丹’根和茎的生物量分配在休眠期最大,而叶生物量分配最大值出现在果熟期;繁殖分配仅为3.24%~6.85%,但随株龄增大而增加(4年生果实生物量为(7.74±0.31)g/株,8年生果实生物量为(26.81±0.44)g/株)。‘凤丹’单株年同化总量为161.21~232.34 g,种子收获指数为2.71%~6.87%,收获指数与株龄呈正相关(R^2=0.8178)。‘凤丹’营养生长和总生物量在遮荫条件下有所降低,但繁殖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在30%遮阳处理中显著增加(种子增产3.66 g/株,产量提高389.36%)。本研究表明‘凤丹’年周期内的源与库结构呈动态变化,株龄对‘凤丹’的生物量分配及产量有明显效应,适度遮荫可提高‘凤丹’的产量。
- 汪成忠马菡泽宋志平宋志平杨继韩继刚钱剑林胡永红
-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株龄遮荫处理
- 野外实习与生命科学学科人才的培养被引量:36
- 2011年
- 野外实习是生命科学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学科未来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将由原来的重视微观、轻视宏观逐渐转为重新重视宏观,培养宏观和微观相对平衡的综合型人才。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作为生命科学学科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有效平台,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结合生命科学教学中野外实习的现状,重点阐述野外实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施中的具体要求。
- 皮妍林娟朱厚泽娄慧玲杨继乔守怡
- 关键词:野外实习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