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辉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南海北部17924站位氧同位素3期古海洋学变化被引量:3
- 2011年
- 文章选用采自南海东北部冬季风上升流区的17924-2沉积柱状样(19°24.7′N,118°50.8′E;水深3440m),对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和碎壳率进行分析,并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夏季风上升流区的17954站位(14°47.8′N,111°31.5′E;水深1515m)进行对比。由于这两个站位具有不同的碳酸盐旋回类型,它们对东亚冬、夏季风也有着不同的反馈。东亚冬季风主要由高纬过程驱动,位于溶跃面之下的17924站位的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和碎壳率呈反相变化,其碳酸盐旋回主要受溶解作用的影响,且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对北半球的高纬信号Heinrich事件有着很好的响应;而位于溶跃面之上的17954站位碳酸盐旋回主要受表层生产力和稀释作用的影响,其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对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和陆源输入的影响有明显的反馈。
- 陈萌莎黄宝琦钮耀诚杜江辉
- 关键词:上升流东亚季风
- 深海氧同位素3期南海西部上层水体结构变化
- 黄宝琦杜江辉
- ODP807站位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反应的西太平洋早更新世深层水环流的变化
- 早更新世是古气候历史中由上新世的暖室期进入晚更新世冰室期的重要过渡时期,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2.5Ma时期海水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对2.5Ma后到1.8Ma时期内古气候,尤其是大洋深层水环流的研究还很少。...
- 黄宝琦杜江辉
- 关键词:早更新世
- 文献传递
- 南海西部MIS 3期底栖有孔虫反映的生产力变化被引量:4
- 2011年
- 选取位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上升流区的17954-2沉积柱状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底栖有孔虫属种含量变化的分析,并与该站位已有的有孔虫研究结果对比,获得该海区MIS 3时期海洋古生产力的变化记录。结果表明,柱状样中的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和指示生产力的底栖有孔虫属种(Bulimina aculeata,Uvigerina peregrina,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等)与浮游有孔虫属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含量变化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在6个温跃层变浅时期(S1~S6)中,S1~S5阶段出现了低SST、浅DOT、高生产力等现象,表明该区可能有较强的上升流的存在,其形成原因据推测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在这些时期有所加强,而各指标的阶段性变化也表明MIS 3期后期可能出现"特强夏季风"事件。
- 钮耀诚张译元杜江辉陈萌莎黄宝琦
-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上升流南海西部
- 早更新世西太平洋深层水环流的变化
- 早更新世(2.5~1.6 Ma)是古气候历史中由上新世的暖室期进入晚更新世冰室期的重要过渡时期,但是以往的研究中对该段时期内古气候,尤其是大洋深层水环流的研究还很少。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位于西太平洋Ontong Ja...
- 杜江辉
- 关键词:早更新世西太平洋底栖有孔虫
- 早第四纪西太平洋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Favocassidulina favus的分布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通过对早第四纪(2 500~1 600ka)ODP 807、1143和1146站位底栖有孔虫Favocassidulina favus含量变化的对比发现,该种在西太平洋ODP 806站位中持续出现,且最高含量可以达到15%;南海ODP1143和1146站位,早第四纪的沉积物中该种的含量较少,在7%以下,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表现出"间断性",即在2 500~1 600ka期间,南海沉积物中该种主要在冰期时"出现",间冰期时缺乏;在约2 100~1 950ka和1 830~1 750ka期间,未在南海沉积物中发现该种。根据对已有研究资料的分析和西太平洋ODP 807、1146和1208站位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对比发现,该种在南海的分布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北部来源的深层水(PDW)和南部来源的深层水(UCDW)控制范围变化的影响,即在该种进入南海的早第四纪冰期期间南部来的UCDW发展、扩大,其前锋最少可以影响到北纬20°,生活在UCDW中的F.favus可以随着UCDW的扩展进入南海,而在间冰期及2 100~1 950ka和1 830~1 750ka期间,UCDW前锋影响的范围可能在20°N以南,而此时PDW的前锋可以像现在一样影响到赤道以南的海域,其海水性质不适应F.favus生存,而使该种在南海消失。
- 黄宝琦王娜陈萌莎杜江辉钮耀诚
-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西太平洋
- MIS3期南海西部上层水体古海洋学变化被引量:4
- 2009年
- "太阳号"17954站位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夏季上升流区,沉积物记录了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本次研究在AMS14C测年基础上建立了严格的年龄框架,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white s.s.)的Mg/Ca-古海水温度计,对17954柱状样氧同位素三期(MIS3)表层海水古温度和盐度进行估算,并结合温跃层以及有孔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探讨东亚夏季风在MIS3期的变化.研究表明,17954站G.ruber氧同位素与NGRIP冰芯以及葫芦洞石笋的氧同位素一样,存在显著的千年尺度的波动,显示了该海区表层环境变化与北半球高纬地区以及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内在联系.17954站在MIS3期中记录了5个明显的温跃层变浅时期S1~S5,其中S1~S4时期均有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降低、生产力增加的状况,表明在这些时期内有明显的上升流的存在,指示了较强的东亚夏季风,同时盐度的降低与夏季风带来较强的降水有关.
- 杜江辉黄宝琦
- 关键词:MG/CAMIS古海洋学
- MIS3期南海浮游有孔虫种属分析所指示的溶解程度随深度的差异
- 深海沉积物中碳酸钙保存程度的变化在古海洋学中往往被认为与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碳循环有关.碳酸钙泵理论认为深海碳酸钙溶解程度的加深会增加海水的碱度并因此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本次研究中我们借用浮游有孔虫种属分析对南...
- 王娜黄宝琦杜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