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溯源
- 作品数:14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全新世古洪水沉积特征研究
- 通过对江汉平原钟桥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该区域现代洪水沉积物的AMS14C测年、粒度、磁化率、锆石微形态、Rb/Sr和Cu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该遗址具有石家河文化晚期(4168~4100 cal.yr BP)、石家...
- 吴立齐士峥龚琪岚沈承德刘笛陈晔李溯源朱诚李枫李兰马春梅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
-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3
- 2012年
-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发现4000cal.a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断向沿海扩展。4000cal.aBP后,以马桥文化为代表的各史前文化地域明显收缩,东向沿海扩散的趋势终止,同时伴随有南北两种不同模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转变。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分布与全新世海面波动有显著的关系,尤其是杭州湾两岸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与海面变化的关系最密切,7000cal.aBP以来的低海面—海退成陆过程为史前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陆地生存空间。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对比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环境演变记录表明,4000cal.aBP前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东向地域扩展是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背景下进行的,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作用下的扩展和延伸;而4000cal.aBP后史前文化的地域收缩是在气候干冷和沿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以上初步证明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收缩与环境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气候环境变化正是引起上述这种变化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气候环境成为浙江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其对文化的分布、传播、扩展和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 吴立朱诚郑朝贵李枫马春梅孙伟李溯源水涛王鑫浩邵仕训周曜何婷婷
- 关键词:环境演变史前文化全新世
- 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现代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统计了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旱灾的强度等级与时间变化特征,并对中世纪暖期旱灾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901-1300年的400年间,共发生旱灾116次,平均每3.45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级普通旱灾为主,共计发生11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5.7%;2级大旱灾仅发生5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3%;没有3级特大旱灾发生.在季节分布上,豫北地区该时期发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季和春季,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次数最少.从整体来看,前期(901-1020年)旱灾发生具有较频繁的波动变化;中期(1021-1200年)旱灾前段发生次数较多,后段发生次数减少;后期(1201-1300年)豫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同样先增后降,但在末期又有所增加.旱灾的这一整体发生情况与该区气候的波动变化密切相关.
- 李开封高文华李溯源武大伟
-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旱灾气候变化
- 安徽庐江丁家畈遗址西周墓葬简报
- 2023年
- 丁家畈遗址位于安徽省庐江县万山镇丁家畈村东,由5个人工堆筑的高台组成。经发掘确认该遗址为一处西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具备驻守、生产和交通运输等功能。其中团墩发掘的8座西周时期墓葬,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中期竖穴土坑墓的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和陶器特征基本一致,应属西周时期周人墓葬。这一发现表明遗址可能与中原王朝经略“南土”,维护南北交通“金道锡行”设置的军事、政治、交通据点有关。
- 李溯源赵东升张辉邓丽张辉张志丹(绘图)李思静(绘图)王伯强(照相)王统(照相)
- 江汉平原12.76 cal. 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选择位于江汉平原的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建立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对湖相沉积物中元素Rb和Sr的差异分布、Rb/Sr值、Ti元素含量以及磁化率等多项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经历了晚冰期由偏干转向偏湿波动、全新世开始湿度增强、全新世中期偏湿到湿润再至干湿波动,全新世晚期至现代偏湿到偏干的过程。磁化率波动与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出现或转型相关。江汉平原环境干湿变化体现东亚季风环流影响,驱动机制主要是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还受到东北、北、西三面环山而东南面向夏季风倾斜开放的地势影响。
- 李枫吴立朱诚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齐士峥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欧阳杰
- 关键词:江汉平原RB/SR磁化率干湿变化
- 江汉平原12.757 cal.kaBP以来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 通过采用AMS14C对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年代的精确测定与校正,以及粒度、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和研究,重建了研究区12.757cal.kaBP以来的环境演变序列:(1) 12.757~8.5 cal....
- 王晓翠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沈承德朱诚吴立孙伟李枫李兰孟华平刘辉齐士峥
- 关键词:湖泊沉积环境演变江汉平原
- 江汉平原12757 cal.a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辩率研究
- 选择位于江汉平原的荆州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建立了12757 cal.aBP以来江汉平原干湿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对湖相沉积物中的Rb/Sr值、Ti元素含量以及磁化率等多项环境代用指标的...
- 李枫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沈承德朱诚吴立李兰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齐士峥
- 关键词:江汉平原TI含量
- 上海广富林遗址2012年南京大学发掘区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发掘简报被引量:2
- 2016年
- 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南京大学发掘区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玉器和石器。根据墓葬开口层位、随葬品组合、典型陶器演变序列判断,10座墓葬年代存在早晚差异,其中早期墓葬3座,中期1座,晚期4座,另有2座因被晚期水沟打破不见随葬品而未能断代。墓葬均位于高土台上,反映了良渚先民择高处而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 宋建赵东升李溯源徐燕
- 关键词: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
- 伊犁河谷阿尕尔森类型青铜器被引量:1
- 2014年
- 1976年,新疆巩留县阿尕尔森乡修筑水渠时,在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西南岸发现13件铜器和1件残的夹砂红陶罐[1]。此后,在伊犁河谷地区陆续发现一批此类青铜器。根据目前掌握资料,伊犁州博物馆、特克斯县博物馆、霍城县博物馆、新源县博物馆和新疆博物馆共计收藏此类铜器111件。另2010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唐巴拉萨伊墓地发掘26座墓葬,其中9座为青铜时代墓葬,出土同类铜器11件[2]。这批铜器资料除阿尕尔森铜器组和则克台铜器组[3]之外。
- 李溯源
- 伊犁河谷铜鍑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铜镘是早期草原游牧文化中常见的一种炊煮器和祭祀用具^[1],在西起黑海沿岸、东至贝加尔湖、南到我国黄土高原南缘、北纬35°~60°之间的广大地域均有分布^[2]。我国的北京、河北、
- 李溯源吴立李枫
- 关键词:伊犁河谷草原游牧文化铜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