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斌
-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 李志斌
- 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污染物的衰减规律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不同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渗滤液污染晕中,TOC浓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其初期去除率为99.87%。随着时间的延长,TOC浓度升高,末期去除率仅为55.21%,而且其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能力较强;铵氮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在初期与TOC相似,其去除率达99.58%,但后期其浓度随距离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铵氮浓度不断升高,但其迁移能力不及TOC,末期去除率仍高达90.21%。
- 韩融赵勇胜董军刘莹莹李志斌宗芳
-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污染物迁移
- 岩性对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污染物衰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用细砂、砂土和粉砂土为材料,通过土柱模拟实验,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研究不同岩性的土壤对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污染物衰减的影响。实验初期,砂土和粉砂土对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6%和99.87%,而细砂仅达到62.78%,但3种土壤对NH+4-N的去除率均高达98%以上。实验末期,细砂、砂土和粉砂土对TOC的去除率已分别降至57.79%、65.59%和67.29%;但砂土和粉砂土对NH+4-N去除率仍高达87.38%和90.13%,而细砂自第18天时已被穿透。因此,3种土壤对污染物的衰减能力为粉砂土>砂土>细砂。
- 刘莹莹赵勇胜董军韩融李志斌宗芳
- 关键词:岩性渗滤液
- 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被引量:4
- 2007年
-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不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前28 d的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增长1.7×105个;TOC在土壤中以“梭形”向前迁移,而且微生物的增长对其衰减具有明显的影响;NH4+-N在土壤中以“活塞式”向前推进,其衰减和微生物的增长在短期内未见明显的关系;TOC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比NH4+-N的迁移速度快,TOC的迁移速度约为3.0 cm/d,而NH4+-N的迁移速度约为2.4 cm/d。
- 董军张晶赵勇胜张伟红吕爱民韩融刘莹莹李志斌
- 关键词:生物降解
- 垃圾渗滤液污染羽在地下环境中的分带现象研究被引量:21
- 2006年
- 通过土柱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降解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和分带现象,并对污染前后土壤中的Fe3+、Fe2+、氧化容量(OXC)和还原容量(RDC)等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污染羽中出现了4个顺序氧化还原带,微生物在每个带所利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不同的,分别为CO2、Fe3+、NO-3和O2,相应地依次称为产甲烷带、铁还原带、NO-3还原带和氧还原带;各带的标志性物质HCO-3、Fe2+、NO-2和DO的最高值分别为10 353 mg/L、13.61 mg/L、0.097mg/L和5.8 mg/L;土壤的OXC依次不断增大,产甲烷带最小为14.18μmol/g,氧还原带最大为24.45μmol/g;RDC则依次不断减小,产甲烷带最大为224.84μmol/g,氧还原带最小为140.22μmol/g.随着污染的不断加剧,土壤矿物中的Fe3+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被还原为可溶的Fe2+,部分进入水体,另一部分则沉积下来.因此氧化还原带的作用机理研究对垃圾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和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董军赵勇胜韩融刘莹莹李志斌宗芳
- 关键词:氧化还原带生物地球化学
- 基于MapReduce并行处理框架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
-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数据采集终端数量的上升,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在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面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数据信息。人们如何处理与利用这些海量数据也决定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决策行为将不再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与直觉,而...
- 李志斌
- 关键词:HADOOP平台PAGERANK算法
- 文献传递
- 反应堆式填埋场固体废物稳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 城市固体废物是国际上现代化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固体废物地质处置的研究,这一领域是环境工程与水资源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填埋场内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反应,所以环境专家们开始着手研究利用这些反应使...
- 李志斌
- 关键词:固体废物反应堆强制通风半衰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