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善义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内皮
  • 6篇内皮细胞
  • 6篇角膜
  • 6篇角膜内皮
  • 6篇角膜内皮细胞
  • 3篇多能干细胞
  • 3篇诱导多能干细...
  • 3篇干细胞
  • 2篇增生
  • 2篇生物模拟
  • 2篇显微镜
  • 2篇房水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变化
  • 1篇学术探讨
  • 1篇原子力显微镜

机构

  • 7篇暨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暨南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李善义
  • 5篇陈建苏
  • 3篇招志毅
  • 2篇钟敬祥
  • 2篇戴应
  • 2篇谭美华
  • 2篇丁勇
  • 1篇陈剑
  • 1篇吴静
  • 1篇杨皓庄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层移植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组织工程角膜内皮可以克服角膜内皮移植的短缺并能够改善角膜内皮细胞的质量,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重建角膜内皮方法是组织工程角膜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目的:总结并讨论组织工程角膜内皮重建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时间为2000至2012年,检索词为"corneal endothelial cell,transplantation,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然后再从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部分文献。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63篇文章,按主题相关性对文献进一步筛选,最终纳入44篇文章。目前构建单层角膜内皮层的研究较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仍没有一种材料或重建方式可以完全符合临床应用的组织工程的人角膜内皮。每一种材料和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克服这些缺点以及观察在体内的长期影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李善义陈建苏
关键词:角膜内皮细胞动物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CEC细胞生物学及生物模拟促进iPS细胞分化为CEC
第一部分房水对培养角膜内皮细胞的作用目的:通过培养B-CEC,观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房水对培养的B-CEC的影响,为在体外建立接近生理的微环境条件下培养角膜内皮细胞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从新鲜牛眼球前房抽取1...
李善义
关键词:房水角膜内皮细胞增生角膜内皮细胞增生角膜内皮细胞
房水培养对牛角膜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组织工程角膜内皮层的构建需要有活性的角膜内皮细胞(CECs),因此如何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有生理功能的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观察房水对体外培养的牛CECs生长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牛眼球前房抽取1.2ml房水,经消毒过滤后取上清备用。从牛眼角膜组织分离牛CECs并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传代。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房水,使房水终体积分数分别为2.5%、5.O%、10.O%、15.O%、20.O%,对照组不加房水,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_8)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在450nm处的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分析10.O%房水培养对CECs细胞周期的影响。待培养细胞融合成单层后,1ml塑料枪头尖端在培养皿底划痕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加入10.O%房水培养24h,未加入房水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检测细胞单层的愈合情况。将细胞以6xlO’个/ml密度接种到培养皿中,分别用含10.0%房水的培养液和无房水的培养液孵育5d,利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分析细胞密度。结果培养的CECs呈六角形、铺路石样的扁平状。CCK-8比色法检测表明,各培养组细胞的A450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1,P=0.007);与对照组比较,各房水培养组细胞的A45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含10.0%房水培养组CECs的A450值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10.0%房水孵育24h后,处于S-G2期的细胞比例为(34.80±3.13)%,对照组为(23.0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9,P=0.005)。划痕愈合分析检测表明,10.0%房水组的细胞单层划痕面积为(0.116±0.019)mm2,对照组为(0.358±0.04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2,P=0.000)。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0.
李善义戴应谭美华丁勇钟敬祥陈建苏
关键词:房水角膜内皮细胞增生细胞培养
共培养环境中兔角膜内皮细胞诱导人iPSCs分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兔CECs并传代,同时使用无饲养层细胞法培养扩增人脐带源iPSCs,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用量子点对iPSCs进行标记示踪,以不同密度比例建立iPSCs与CECs的共培养模式,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iPSCs分化前后CD34、CD133、CD31和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培养扩增的兔CECs形态为六边形,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iPSCs呈克隆样生长,Western blotting检测Oct4、Nanog和Sox2多能性标志蛋白均呈阳性;10 nmol/L量子点标记的iPSCs以1/4悬液与融合60%的兔CECs共培养为最佳模式;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共培养后iPSCs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浆比减小,细胞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物,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iPSCs的CD34、CD133、CD31和AQP1表达均呈阴性,共培养2周后iPSCs的CD34、CD133和CD31表达阴性,AQP1表达阳性。结论:与兔CECs混合共培养后人iPSCs不仅从形态学上向内皮样细胞方向转化,同时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蛋白AQP1。
谭美华陈建苏招志毅丁勇钟敬祥戴应李善义杨皓庄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查水通道蛋白1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诱导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被引量:3
2012年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全身各种类型的体细胞,同时不会引起伦理学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因此iPSCs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角膜内皮重建的种子细胞。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人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ECs)混合共培养后分化iPSCs的形态学变化,并找出其细胞膜超微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分别培养兔CECs和人MMC-iPSCs细胞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PSCs细胞的标志物以鉴定iPSCs细胞。将传代后7d的iPSCs与60%融合的CECs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共培养建立混合共培养模型,利用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CECs及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貌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ECs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66.93±10.48)μm和(44.85±8.14)μm,共培养前未分化的谮SCs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2.51±1.40)μm和(10.93±1.69)μm,共培养后分化的iPSCs长度和宽度分别为(36.12±10.29)μm和(31.53±9.65)μm。分化的iPSCs长度和宽度均大于共培养前的iP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的iPSCs宽度与CE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Cs细胞膜表面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11±1.03)μm和(115.68±92.08)nm,膜表面凹陷为窗孔样凹陷,最大宽度为(1.49±0.65)μm,膜表面结构几何参数均方根粗糙度(Rq)为(39.20±7.82)nm,平均粗糙度(Ra)为(30.37±5.32)nm;未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为颗粒状,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39±0.22)μm和(13.11±9.18)nm,膜表面凹陷为虫蚀样,凹陷的最大宽度为(0.34±0.18)μm,Rq和Ra分别为(26.60±4.93)nm和(9.97±3.78)nm;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为指状,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1.91±0.76)μm和(106.55±77.27)nm,膜表面凹陷为�
招志毅陈建苏钟敬祥谭美华李善义戴应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原子力显微镜
生物模拟微环境组织工程角膜内皮层的体外重建研究
目的:1.通过灌注生物反应器培养牛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观察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期待利用灌注生物反应器在体外扩增CECs,以解决CECs扩增培养困难。  2.研究...
李善义
关键词:角膜内皮细胞灌注培养
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用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标记的研究
2013年
背景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多向分化特性为各种临床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新的种子来源,在眼科领域,iPSCs已成为人眼变性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良好模型,而更好的iPSCs识别和鉴定技术是对其体内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目的探讨量子点标记人iPSCs的可行性及其最佳浓度,并观察量子点标记人iPSCs的光稳定性,为iPSCs应用于眼部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示踪技术。方法用无饲养层细胞培养法培养和扩增脐带间充质基质细胞一人iPSCs系,并用免疫荧光法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鉴定;选取不同浓度CdSe/ZnS核壳结构的量子点对扩增培养的iPSCs进行标记,用三维去卷积实时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标记效果。将量子点标记后的iPSCs继续培养,分别于1次传代后1周和2次传代后1周观察荧光标记的稳定性。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培养和扩增的iPSCs呈克隆样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iPSCs中OCT4和Nanog两种干细胞标志蛋白均阳性表达。5.0、7.5、10.0nmol/L三种浓度的量子点标记后均可见iPSCs中的橘红色荧光,随着量子点浓度的增加,iPSCs中标记的橘红色颗粒明显增加,10.0nmol/L量子点标记后iPSCs中的橘红色荧光最强,荧光颗粒最多。iPSCs2次传代1周后仍可观察到量子点的橘红色荧光,但与传代前和1次传代后1周相比荧光强度减弱。结论量子点标记技术可示踪iPSCs,其荧光标记效果呈浓度依赖性。本研究实验条件下量子点标记的荧光至少可维持2周。
谭美华陈建苏陈剑吴静招志毅戴应李善义
关键词:量子点标志物诱导多能干细胞示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