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让
- 作品数:52 被引量:3,251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8年
-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结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分析了不同程度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干旱使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下降,2003和2004年的干旱使得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相比无干旱影响情景的模拟结果分别减少了63%和47%;2)光合和呼吸对干旱具有不同的响应,干旱时光合的下降比呼吸更为显著,这导致了NEP的显著下降;3)当饱和水气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达到1.5kPa以上时,生态系统的光合、呼吸和净碳吸收均开始下降,当VPD大于2.5kPa、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RSW)低于40%时,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由碳汇转为碳源;4)土壤干旱是造成碳交换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年NEP下降的平均贡献率为46%,而大气干旱的贡献率仅为4%。
- 顾峰雪于贵瑞温学发陶波李克让刘允芬
- 关键词:干旱涡度相关
- 大洋风应力和风场的计算与分析被引量:3
- 1994年
- 本文讨论了大洋风场,风应力和某些大气动力学特征,并介绍了需要计算的近海面大气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量值,特别是风应力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利用迄今全球大洋最完善的COADS资料求得的大洋风应力和合成风的计算与分析个例。
- 李克让林贤超吴忠祥
- 关键词:大洋风应力风场
-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年际变化
- 利用经过初步验证的CEVSA模型和在时空分辨率为0.1°经纬网格和10天为单位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大气CO浓度数据的驱动下,估算并分析了1981~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异氧呼吸(HR)和净...
- 李克让陶波邵雪梅曹明奎
- 关键词:碳通量
-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被引量:443
- 2003年
- 应用0.5°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当前中国植被和土壤的碳贮量.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总碳贮量分别为13.33和82.65 Gt,分别为全球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3%和4%,平均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47和9.17 kg/m2.它们受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影响,区域差异明显,其总趋势是暖湿的东南区大于西北干旱区.最高植被碳密度出现在温暖的东南和西南地区,而最高土壤碳密度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这些空间类型决定于由气候状况所控制的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表明植被和土壤碳密度由不同的气候因素所控制.
-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 关键词:植被土壤碳贮量碳密度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 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综合区划被引量:7
- 1996年
- 作者利用中国沿海地区近40年或更长时期主导灾害的资料分析其时空特征,特别是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综合灾害灾次图的分析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共有3个灾害多发中心。
- 李克让沙万英张豪禧
- 关键词: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 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 在不考虑砍伐、火灾、病虫害等各种扰动情况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可以近似看作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交换量,因而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分布的重要指标。本文试图利用经过初步验证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CEVSA)和高...
- 李克让
-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净初级生产力
- 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被引量:13
- 1995年
-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别讨论了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制定了孕灾环境区划,全区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山丘陵孕灾区以及10个易灾亚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域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最后根据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外部强迫因子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讨论了一般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 李克让张豪禧尹思明
- 关键词:灾害自然灾害
- 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被引量:68
- 1999年
- 着重介绍了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有关方法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实验室、农田和野外观测实验;冰芯、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方法;数值模式研究,特别是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研究。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 李克让陈育峰
- 关键词:全球变化气候变化
-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影响被引量:73
- 2004年
-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心问题之一.近20a来中国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生态敏感的农牧过渡区.应用以遥感观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气候数据驱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区NPP(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碳贮量、土壤呼吸和碳贮量以及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0世纪80-90年代,农牧交错带由于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导致NPP减少3.4%,土壤呼吸增加4.3%,每年NEP总量减少33.7×109kg.尽管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由于NPP仍然高于HR(土壤异氧呼吸)而有所增加,但NEP的下降表明气候变化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降低了碳贮量的增长速率.土地利用变化使所发生区域NPP增加3.8%,植被碳增加2.4%,每年NEP总量增加0.59×109kg.土地利用变化使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有所加强,但尚不足扭转由气候变化导致的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对整个区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影响比较小,但在它所发生地区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 高志强刘纪远曹明奎李克让陶波
- 关键词:HR碳贮量碳循环土壤呼吸
-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162
- 2001年
- 近年来 ,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几个主要碳库的大小及特点 ,并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基本过程。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 :清单方法、反演模拟、涡度相关技术和陆地碳循环模式 ,介绍了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陆地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 ,还简要叙述了当前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 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
- 关键词:碳循环碳库陆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