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皓

作品数:56 被引量:347H指数:9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动脉
  • 27篇心肌
  • 27篇冠状
  • 27篇冠状动脉
  • 20篇心肌梗死
  • 20篇梗死
  • 11篇血管
  • 10篇介入
  • 9篇造影
  • 9篇急性心肌梗死
  • 8篇预后
  • 7篇心肌梗死患者
  • 7篇血管造影
  • 7篇介入治疗
  • 6篇动脉疾病
  • 6篇血管造影术
  • 6篇再灌注
  • 6篇造影术
  • 6篇冠状动脉介入
  • 5篇型心

机构

  • 55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市第三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三中...
  • 1篇武警河南总队...
  • 1篇大连化学工业...
  • 1篇丹东市中心医...
  • 1篇长春市中心医...

作者

  • 56篇朱皓
  • 35篇周旭晨
  • 21篇刘俊
  • 17篇黄榕翀
  • 16篇王俊杰
  • 15篇郑晓群
  • 10篇张波
  • 10篇王照谦
  • 9篇张妍
  • 9篇尹达
  • 8篇方唯一
  • 7篇曲新凯
  • 6篇梁滨
  • 6篇丁怀玉
  • 6篇杨志强
  • 5篇魏明丽
  • 5篇郑振国
  • 5篇李真
  • 4篇林治湖
  • 4篇杨延宗

传媒

  • 10篇大连医科大学...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医师进修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0
  • 4篇1996
  • 1篇1994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银杏内酯B对TNFα诱导的人内皮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B)对TNFα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预先培养好的HUVECs分组:正常对照组;TNFα刺激组;GB预处理组:分别用GB(25 mg/L),GB(50 mg/L),GB(100 mg/L)预处理细胞1 h后再用TNFα刺激24 h;质粒转染组:用转染p47phox的siRNA作用24h后再用TNFα刺激24 h。用小分子RNA干扰(siRNA)技术消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用分子探针2,7-DCF测定各组细胞内ROS的产生量;用RT-PCR、细胞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处理后各组细胞的p47phox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TNFα刺激使细胞内ROS的产生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55.4%(P=0.003);GB(25 mg/L),GB(50 mg/L),GB(100 mg/L)分别使TNFα诱导的HUVECs内ROS的水平降低了9.2%(P=0.157),35.4%(P=0.014),48.0%(P=0.005)。TNFα作用细胞24 h后,p47phox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加了212.8%(P=0.009),蛋白表达增加了156.2%(P=0.001);GB预处理使TNFα诱导的p47phox mRNA表达水平降低了43.6%(P=0.02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了53.0%(P=0.002)。p47phox的siRNA完全阻断TNFα诱导ROS的产生。结论 GB能够抑制内皮细胞中TNFα诱导的ROS的产生,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的表达。
于晓红王小明朱皓李真刘俊
关键词:银杏内酯B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细胞活性氧
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被引量:5
1996年
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阻断右侧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0例,其中单旁道45例,双旁道4例,三旁道1例,共56条旁道。首次消融成功率94%,二次消融成功率100%。平均随访9个月,3例复发(6%),均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余病例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动过速复发,术后除1例右后间隔旁道消融后出现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就右侧旁道消融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高连君张树龙林治湖杨延宗丛培欣王莹琦黄立萍朱皓郑晓群李贵海苗卫华吕家兰刘少稳宋道岭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复杂冠脉病变延迟支架植入治疗策略被引量:2
2011年
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几乎均以一次性植入支架为手术终点。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复杂冠脉病变,此类患者一次性植入支架常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导致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从临床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此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延迟植入支架治疗的策略及可行性。
尹达朱皓周旭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复杂冠脉病变
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STubo心肌病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分析单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年临床数据,探讨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8-01至201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 0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更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有10例患者纳入Tako STubo心肌病组。选取同一时期内发病时间≤6 h,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单支病变的32例患者纳入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心肌标志物水平、常规12导联心电图前壁导联病理性Q波发生率、QTc间期及倒置T波分布情况。结果:在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修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的比例为1.06%。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女性占9%(P<0.01)。Tako STubo心肌病组发病前存在应激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70%vs 22%,P=0.02),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心肌标志物峰值水平显著低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肌酸激酶:(486.0±249.0)U/L vs(716.0±13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13.5±17.1)mg/L vs(47.5±21.9)mg/L,心肌肌钙蛋白I:(22.8±16.3)ng/ml vs(56.4±24.0)ng/ml,P均<0.01]。两组间发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前壁导联Q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ko STubo心肌病组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在QTc间期[(630.0±117.0)ms vs(540.0±62.0)ms,P=0.001]、12导联心电图Ⅱ、Ⅲ、a VF、a VR、V6导联倒置T波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00%vs 3.13%;60.00%vs 6.25%;90.00%vs 3.13%;100.00%vs 21.88%;100.00%vs 46.88%;P均<0.05)。结论: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伴精神�
梁滨黄榕翀康美丽史晓利李智刘俊朱皓周旭晨
关键词:前壁心电图
肥厚型心肌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HCM和高血压各30例的MSCT表现。30例HCM患者中,左心室壁局限性肥厚28例,其中室间隔肥厚12例;室间隔合并游离壁肥厚8例;心尖肥厚5例;游离壁肥厚3例,累及前壁、左室顶部和侧壁各1例。全心肥厚2例。结果多数HCM有不同程度的心腔变形。高血压所致室间隔肥厚,多为普遍均匀性肥厚,心腔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结论①MSCT能清晰显示心脏的形态结构,可定量评价心室壁肥厚的程度和心腔大小。②MSCT能直观和全面显示HCM的病变部位。③MSCT对HCM与高血压所致左心室壁肥厚的鉴别诊断具有优良价值。
肖良平刘俊王照谦郑晓群朱皓王俊杰李真
关键词:心肌疾病高血压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回落不良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回落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ST段回落良好组(回落率≥50%),B组为ST段回落不良组(回落率<50%)。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 A组172例(69.40%),B组76例(30.60%)。随访2年,B组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比例高于A组,B组在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相对危险度(RR值)为42.48(P<0.05)。结论急性STEMI急诊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程度与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丁怀玉周旭晨刘俊朱皓魏明丽杨新春
关键词: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20例心包囊肿的临床诊治体会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心包囊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心包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胸部正位片13例,MR I检查4例,超声检查8例。其中病变发生在右心膈角区11例(55%),左心膈角4例(20%),不典型位置心包囊肿5例(25%);囊肿约1.0 cm×2.0 cm^9.8 cm×14.0 cm。20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3例选择胸腔镜方式,7例选择常规开胸方式。术中完整切除肿物,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结论]心包囊肿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CT可作为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王俊杰杜萍朱皓
关键词:心包囊肿胸部CT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患者的术前影响因素及预后
2008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术前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行PCI治疗并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91例患者(无复流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PCI治疗后前向血流正常的1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PCI术前临床资料和术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针对PCI术前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做多因素分析,以判断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平均回顾性随访(35.8±15.3)个月。结果无复流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中无复流组患者吸烟指数≥300(OR=2.81,95%CI:1.61~4.38,P=0.007)、术前24h内空腹血糖≥11.1mmol/L(OR=3.39,95%CI:1.51~4.89,P=0.000)、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oR=2.39,95%CI:1.22~3.78,P=0.009)是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结论无复流现象提示患者预后差,严重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长期大量吸烟、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和术前24h内空腹血糖≥11.1mmol/L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高危因素。
朱升四周旭晨刘俊朱皓郑晓群张妍曲新凯王俊杰黄榕翀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预后无复流现象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发病年龄却呈年轻化趋势,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也在逐渐提前,本研究对年轻冠心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的分布和聚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先后收治的49例年轻AMI患者(年龄<40岁),分析其高危因素的分布及聚集情况。结果 49例年轻AMI患者中,男性占98%(48例),吸烟者占44.9%(22例),合并高血压者占36.7%(18例),高胆固醇血症者占30.6%(15例),超重/肥胖者占30.6%/20.4%(15/10例),伴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占22.4%(11例),合并糖尿病者占2%(1例)。无明显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超重等)的低危患者仅3例(6.1%),有1项危险因素者20例(40.8%),2项及以上者26例(53.6%)。心肌梗死发病前1个月内曾有缺血症状者23例(46.9%),有明确诱因者17例(34.7%)。除1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外,其余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依然是年轻AMI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和超重/肥胖更加突出,且危险因素呈聚集趋势。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超重/肥胖和高心理压力等危险因素日趋显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加体力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平和情绪是年轻人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方面。
李真王娇王燕娥朱皓刘俊
关键词:心肌梗死青年人
食道心电图对特发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1996年
目的:特发性室速(IVT)易被误诊为室上速伴束支阻滞,本文对经心内电生理及导管射频消蚀术证实的20例IlT患者的食道调搏(TEAP)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TEAP对I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六步诊断程序对此类心动过速进行诊断,并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20例患者食道心电图呈室房分离11例,文氏传导2例,2:1传导1例,1:1传导6例,均经食道心电图诊断IVT。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100%。经食道调搏终止室速4例,其中1例经短暂房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经食道调搏诱发同形室速3例。结论:食道心房调搏是诊断IVT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于伟力朱皓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林治湖
关键词:食道心房调搏心电图心动过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