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贤
- 作品数:200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学更多>>
- “跪下学”与“挺直学”
- 2006年
- 朱华贤
- 关键词:周恩来周总理读书教师课文校长
- 从情节“高空”潜入语言“底部”——《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与分析
- 2007年
- 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在大量的听课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如今有些语文课的语文味道很淡。课堂上,说来说去的很多,走走演演的不少,讨论讨论常常有,可一节课下来,仔细想想,从语文的角度,学生得到的仿佛并没有多少。语文课如何从肤浅到深入,从粗糙到精致,这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
- 朱华贤
- 关键词:语文教研员慈母语言情节听课过程
- 阅读教学中若干流行新招的辩证解析
- 2013年
- 经常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语文课堂像时装展一样,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会儿流行这种款式,一会儿流行那种衣料。流行之源头,往往是一些著名教师在大型公开课上某一招式的亮相,青年教师们听了看了,立即将其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用不了多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了。一些大腕级名师的公开课,前期准备一般是不会叫"备课"的。
- 高丽君朱华贤
-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对话理性审视朗读训练读写结合主体性
- 从肤浅到深入 从感性到理性——谈一篇教育随笔的三次修改
- 2003年
- 最近,笔者写了一篇教育杂文,题目是<多一点平民化教育>,文章先发表在2002年6月11日上海<文汇报>"教育家"专版上,很快被中央教科所的<教育文摘报>(2002年7月10日)转载.回想这篇文章的写作和修改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文章虽然短小,但先后作了三次大的修改,历时两个星期.这里,我把自己修改和提升的过程作简单的回顾,也许青年读者朋友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 朱华贤
- 关键词:教育随笔名人效应平民化教育写作指导
- 挂在嘴边的时尚
- 2003年
- 朱华贤
-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理念
- 课文至少读五遍
- 2007年
- 前几天,笔者到某小学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人教版第九册的《青山处处埋骨》。听后觉得不太理想,朗读没有感情,讲解支离破碎。课后交流时,我问那教师:“上课前,课文你读了几遍?”那青年教师说:“记不得了,七八遍肯定有的。”“你是怎么读的?”我追问。那青年教师有点惘然,似乎想说:读书还有怎么读的?她想了想解释说:“就这么一遍遍读过去,想过去,有时还做些记号。”
- 朱华贤
- 关键词:青年教师朗读读书
-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己所欲,反施于己”的师德教育
- 2013年
- 每个暑假,当我们学校的教师子女进入小学、升入初中或高中时,不少教师就会要我帮助联系一下具体的学校或班级。我呢,能帮的话,一定尽力而为。但在这个时候,我会向老师们提一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并要求他们具体写出几点来。然后,我根据老师写出来的要求,进行整理和综合,在教师会上反馈给大家。
- 朱华贤
- 关键词:老师师德教育孩子教师
- 真的找不出一点长处吗
- 2014年
- 邻居的一个男孩读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他的成绩在班级属于比较差的一档,妈妈心里非常焦急,就打电话给班主任,希望老师以后能多鼓励鼓励孩子。她没想到班主任竟然这样说:“鼓励总得有根据呀,平白无故让我怎么鼓励?我总不能把他纪律差、作业粗心大意一类也当作优点来肯定来鼓励呀!你倒说说,你儿子哪一点值得我鼓励?”
- 朱华贤
-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班主任打电话班级孩子
- 是标准答案,就理直气壮——兼论答案的惟一与多元
- 2007年
-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及其教学评论中,对“标准答案”的声讨与批判似乎越来越多,矛头的指向,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火花。早先指责的通常是语文学科中的标准答案,后来连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标准答案也在指责之列。
- 朱华贤
- 关键词:教学评论思维发展语文学科自然学科
- 显露真实——作文出新一法
- 2000年
- 考试作弊,这是一个老题材,许多人写过。通常的写法是:①目光规劝式,我碰到了一道难题,再三思考,就是做不出。正想作弊时,遇到老师的目光,似乎在规劝,于是我羞愧地低下了头;②自我克制式。
- 朱华贤
- 关键词:新概念作文考试作弊自我克制题材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