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学寨

作品数:60 被引量:443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老年
  • 15篇血压
  • 11篇高血压
  • 10篇老年人
  • 9篇电图
  • 9篇心电
  • 9篇心电图
  • 9篇心肌
  • 8篇心房
  • 7篇动脉
  • 7篇心房颤动
  • 7篇房颤
  • 6篇心病
  • 6篇心肌梗死
  • 6篇血管
  • 6篇预后
  • 6篇梗死
  • 5篇心室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机构

  • 57篇北京医院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卫生部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总参谋...
  • 1篇北京市崇文区...

作者

  • 60篇曾学寨
  • 43篇刘德平
  • 16篇王华
  • 16篇杨杰孚
  • 11篇何青
  • 9篇曾环宇
  • 6篇乔巍巍
  • 6篇张瑞生
  • 5篇董榕
  • 5篇包承鑫
  • 5篇贾娜
  • 5篇季福绥
  • 4篇姚稚明
  • 4篇郭虹麟
  • 4篇佟佳宾
  • 4篇孙福成
  • 4篇李莹莹
  • 4篇齐欣
  • 3篇张闻多
  • 3篇胡云建

传媒

  • 15篇中国心血管杂...
  • 14篇中华老年医学...
  • 5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临床心电学杂...
  • 3篇中国临床保健...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世界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心电图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80岁及以上老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评价血尿酸与80岁及以上老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常规查体的80岁及以上老人为研究对象,共342例,平均年龄85.6±4.0岁。血尿酸≥420μmol/L为高尿酸血症,记录急性心肌梗死事件,随访79.02±37.92个月(2~119个月)。结果高尿酸血症占33.0%(113/342),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升高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相关[OR(95%CI)为0.975(0.953~0.997),P值=0.03]。随访中有急性心肌梗死39例,高尿酸血症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尿酸正常组(18.6%比8.0%,χ2=8.17,P值=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RR(95%CI)为2.34(1.13~4.85),P=0.02]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80岁及以上老人中,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较高,高尿酸血症与eGFR下降相关,并且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独立相关。
王华曾学寨杨杰孚刘德平
关键词:尿酸老人心肌梗死
高龄患者三磷酸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远期预后价值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三磷酸腺苷(ATP)负荷^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高龄患者(≥80岁)的远期预后价值。方法对265例行ATP负荷^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患者(84.2±3.6)岁,随访(36.7±22.8)个月。观察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住院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恶性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MI)。结果根据心肌灌注显像将患者分为固定或混合性缺损组、可逆性减低及缺损组、正常显像组,各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0.0%、31.3%、6.2%(P〈0.05),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8%、6.0%、0.7%(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异常心肌灌注显像是预测高龄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和恶性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ATP负荷^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正常的高龄患者预后良好,心肌显像异常患者心脏事件和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存在固定或混合件缺榻的患者预后可善.其榆杏对干高龄患者心肺事件风除的评估有糖高的临床参考价佰。
王华曾学寨杨杰孚刘德平于治国李伟姚稚明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术腺苷三磷酸预后
自主神经与心房颤动被引量:4
2008年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对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进行探索研究,但仍未完全明确。多年来许多临床观察及实验资料表明自主神经在部分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和终止中起着重要作用。
曾学寨刘德平
关键词:自主神经系统疾病心房颤动心律失常
高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现况被引量:2
2008年
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寿命延长,高龄老年(≥80岁)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口高龄化已成为全球化的趋势。上世纪50年代,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为1400万,而2000年已达6900万。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超过6.3亿,其中高龄老年人口占12%。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资料。
曾学寨刘德平齐海梅
关键词:高血压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8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0岁以上男性43例,占53%。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多见。本组冠脉造影的28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16例,占57.14%。超声心动图结果:55%患者心房、心室增大或心房心室同时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者22例,占33.8%。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左束支阻滞常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结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常发生在老年男性患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可导致不良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效应,导致左心室功能受损。
曾环宇刘德平曾学寨
关键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器质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肌钙蛋白I的释放及相关临床因素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损伤检测生化标志物中肌钙蛋白 I(c Tn I)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c Tn I的释放及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6 1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12小时、2 4小时检测磷酸肌酸激酶 (CK)、CK- MB、c Tn I,并采集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手术过程、并发症等相关因素 ,并与 35例仅作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相比较。 CK>2 0 0 u/ l,CKMB>5 .6 ng/ m l,c Tn I>1.5 ng/ ml为心肌损伤临界值。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 c Tn I、CK、CK- MB均在正常范围。除 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 ,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死亡。术后 1例患者 CK升高 ,心电图证实为 Q波心肌梗死 ,其余患者 CK均在正常范围。成功进行支架置入术的 6 0例患者中术后 c Tn I及 CK- MB均升高 18例 ,c Tn I升高而 CK- MB正常 19例 ,CK- MB升高而 c Tn I正常 1例 ,CK- MB及 c Tn I均正常 2 2例。术后 c Tn I升高组同 c Tn I正常组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术前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及术中夹层、远端栓塞、急性闭塞并发症在 c Tn I升高组发生率相对较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c Tn I及 CK - MB均升高组的术后 c Tn I、CK- MB水平较 c Tn I升高、CK- MB?
曾学寨何青王玻齐欣孙福成许锋季福绥赵迎刘保逸佟佳宾于雪钱贻简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微小心肌损伤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老年非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老年非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排除临床诊断心衰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入选患者血NT-proBNP水平,并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即低NT-proBNP(<125 ng/L)组和高NT-proBNP(≥125 ng/L)组。分别在患者入组后3、6和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再次入院或急诊室治疗以及包括上述所有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因心原性休克、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运重建导致的死亡、再入院或急诊室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曲线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T-proBNP是否为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共入选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600例,年龄(74.9±6.5)岁,其中男性304例(50.7%)。随访344(265,359)d,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发生178例(29.7%),全因死亡19例(3.2%),失访12例(2.0%)。入选患者中,低NT-proBNP组286例(47.7%),高NT-proBNP组314例(52.3%)。与低NT-proBNP组比较,高NT-proBNP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高、认知水平和日常活动能力较低、白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较低(P均<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高NT-proBNP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低NT-proBNP组[33.4%(105/314)比24.8%(71/286),P=0.0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高于低NT-proBNP组[17.5%(55/314)比8.4%(24/286),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亦显示出同样的趋势,高NT-proBNP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Log-rank P=0.016)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og-rank P=0.001)均高于低NT-proBNP组。高NT-proBNP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
李莹莹梁耀丹姚思敏姚思敏曾学寨曾学寨果迪王华王华
关键词:住院病人预后
变异型心绞痛致高度房室阻滞1例
2012年
1病例报告患者男,55岁,主因反复发作胸部闷痛、晕厥4年余,于2011年11月19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于2007年12月起间断出现胸部闷痛、晕厥症状,多在凌晨静息时发作,伴大汗、黑矇,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或含“救心丸”后缓解,严重时伴晕厥发作,一般10余秒后意识恢复,不伴大小便失禁。曾在当地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未明确诊断,未治疗。2010年7月症状再发,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超声检查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左侧椎动脉闭塞可能”,运动心电图检查阳性,诊断冠心病,予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经治疗后症状仍间断发作,严重时反复发生晕厥。2011年3月症状再发时,当地医院查血生化:三酰甘油偏高,肝肾功能、血糖、心肌酶及电解质无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倾斜试验检查未见异常。颈动脉超声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未见明显狭窄。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症状发作时ST段上抬,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2011年4月当地医院冠脉造影检查示间隔支开口约85%局限性狭窄,右冠状动脉第二转折后约60%局限性狭窄。诊断为冠心病(未注明变异型心绞痛)。给予倍他乐克、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仍间断发作胸部闷痛、晕厥。
曾学寨刘德平
关键词:变异型心绞痛高度房室阻滞冠脉痉挛
4例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探讨被引量:1
2004年
乔巍巍董榕杨春英曾学寨曾环宇张洁巨小涌刘德平
关键词:心肌缺血ST段抬高动态心电图心肌梗死病史
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的价值被引量:8
2007年
R波递增不良(PRWP)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ECG)术语,是等位性Q波表现之一,常用于提示或怀疑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MI)。ECG PRWP除见于前壁MI外,还可见于心室肥厚、束支阻滞及导联位置误放等,ECGPRWP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其诊断前壁MI的价值有限。
曾学寨刘德平
关键词: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