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朝霞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毒
  • 3篇病毒治疗
  • 2篇中毒
  • 2篇乳酸性
  • 2篇乳酸性酸中毒
  • 2篇线粒体
  • 2篇耐药
  • 2篇耐药分析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治疗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型
  • 2篇阿德福韦
  • 2篇阿德福韦酯
  • 2篇HIV/AI...
  • 2篇HIV/AI...
  • 1篇毒性监测
  • 1篇胸苷
  • 1篇胸苷激酶
  • 1篇乙肝

机构

  • 6篇广州市第八人...

作者

  • 6篇戴朝霞
  • 4篇蔡卫平
  • 4篇兰芸
  • 4篇唐小平
  • 4篇胡凤玉
  • 2篇李俊彬
  • 2篇林路平
  • 2篇刘惠媛
  • 2篇肖蕾
  • 2篇黄宝国
  • 2篇蔡晓莉
  • 2篇杨湛
  • 2篇石裕明
  • 2篇许敏
  • 2篇应若素
  • 1篇李粤平

传媒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中线粒体毒性指标检测的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 PBMC 线粒体毒性相关指标在监测艾滋病 HAART 过程中线粒体毒性的意义。方法选取线粒体 DNA(mtDNA)、线粒体胸苷激酶(TK2)和依赖 p53的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2(p53R2)为线粒体毒性检测指标,应用荧光定量实时 PCR 技术,观察22例接受以司他夫定(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为骨干 HAART 方案的艾滋病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及96周 PBMC 中 mtDNA、TK2和p53R2表达水平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艾滋病患者接受 HAART 前 PBMC 中mtDNA 相对表达量为3.27±0.94,治疗48及96周表达量分别为2.16±0.85和1.66±0.6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90和-6.29,均 P <0.01);TK2相对表达水平治疗前为0.37±0.13,治疗48及96周分别为1.01±0.25及2.13±0.61,治疗前与治疗48、96周,以及治疗48周与96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10.77、8.00和3.56,均 P <0.01);p53R2水平治疗前为0.86±0.39,治疗48及96周分别为2.36±1.14和7.73±0.65,治疗前与治疗48、96周,以及治疗48周与96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27、12.26和13.25,均 P <0.01)。结论艾滋病患者HAART 过程中 PBMC 线粒体毒性相关指标 mtDNA、TK2及 p53R2发生明显变化,可作为线粒体损害的监测指标。
兰芸戴朝霞黄宝国胡凤玉蔡卫平唐小平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PBMC线粒体检测在艾滋病HAART线粒体毒性监测中的应用
<正>目的线粒体毒性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国内外公认检测线粒体毒性的金标准是对肌肉、肝脏或神经进行活检,通过病理观察线粒体特征及形态学改变,但此方法取材困难,难以用于临床。因此,寻找线粒体毒性发生的早期预警因子,对预测不良...
兰芸戴朝霞黄宝国胡凤玉蔡卫平唐小平
文献传递
广东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基因型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一年以上病毒未抑制的耐药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用In-House方法,进行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RT-nest PCR扩增HIV-1病毒POL区蛋白酶(PR)区基因全长和逆...
兰芸蔡卫平胡凤玉唐小平戴朝霞蔡晓莉李俊彬
广东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基因型耐药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总结广东省261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病毒未被抑制者的耐药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实验室自建方法,进行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基因亚型,并通过斯坦福HIV耐药数据库在线序列分析,确定耐药突变位点及药物耐受情况。结果共检测样本280份,成功获得261条完整序列。序列分析显示:HIV-1病毒株以CRF01_AE亚型(194/261,74.3%)为主;逆转录酶(RT)区耐药位点以M184I/V(108/170,63.5%)、Y181C/V(61/170,35.9%)、K103N/S(56/170,32.9%)和G190A/S(48/170,28.2%)为主;蛋白酶(PR)区未发现主要位点突变,次要耐药位点主要为L10I/V(21/170,12.4%)和A71T/V(13/170,7.6%);未产生针对蛋白酶抑制剂(PI)的耐药;常见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拉米夫定(3TC)、恩曲他滨(FTC)的耐药率均为43.7%,高度耐药率均为42.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奈韦拉平(NVP)及依非韦伦(EFV)的耐药率均为56.3%,高度耐药率分别为54.8%(143/261)和35.2%(92/261)。耐药率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增长而增加,初始单一用药人群耐药率76.7%(23/30)高于初始联合用药人群耐药率54.5%(126/231)。结论广东省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且病毒未抑制的HIV感染者NRTIs耐药以3TC、FTC为主,NNRTIs耐药以NVP、EFV为主。临床上应及早发现耐药更改方案以保护TDF作为二线药物的有效性;在抗病毒治疗开始时应尽量避免单一用药。
兰芸蔡卫平胡凤玉唐小平戴朝霞蔡晓莉李俊彬
关键词:HIV基因型耐药抗病毒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乳酸性酸中毒的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乳酸性酸中毒(LA)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2至2013年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发生LA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双标准曲线相对定量PCR法测定2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2例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乳酸均升高,例1患者血乳酸为4.0mmol/L、例2患者血乳酸最高达31.8mmol/L。例1患者停用替比夫定2个月后血乳酸恢复正常,例2患者及时行连续。肾J往替代治疗后病情改善。2例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测定显示DNA拷贝数较正常对照均减少,例2患者恢复期线粒体DNA拷贝数较急性期增加。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引起LA与线粒体损伤有关,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高度警惕LA的发生。
应若素李粤平戴朝霞刘惠媛林路平肖蕾石裕明杨湛许敏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酸中毒乳酸性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联合替比夫定致慢乙肝患者严重乳酸性酸中毒分析
<正>目的通过对阿德福韦酯联合替比夫定致慢乙肝患者严重乳酸性酸中毒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学习和机制探讨,深刻认识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致乳酸性酸中毒的副作用。方法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和实验室资料。乳酸用干化学法...
应若素李粤平戴朝霞刘惠媛林路平肖蕾石裕明杨湛许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