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CN1、HCN2mRNA在红藻氨酸致痫大鼠颞叶癫痫形成中的变化
- 徐向平徐磊
- 实时心肌超声造影检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存活心肌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超声造影(RTMCE)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心肌微血管灌注状况,探讨有效检测存活心肌的方法,为CABG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7例CTO患者拟行CABG,术前1周行RTMCE检查,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随访。存活心肌定义为术后超声检查室壁运动明显改善≥1分。半定量分析超声造影图像,心肌存活定义为心肌灌注计分≤2分。利用患者操作特征曲线定量分析心肌血流量(MBF)检测存活心肌。结果CABG术后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259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中,149个(58%)节段术后观察到室壁运动改善≥1分,认定为存活心肌,110个(42%)节段认定为非存活心肌,存活心肌节段的A、β、A×β值显著大于非存活心肌节段(P〈0.01)。与半定量分析相比,定量分析MBF增加了RTMCE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P〈0.05)。结论RTMCE较能准地确评估心肌存活状况,为临床决策、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徐磊刘畅修春红刘宗泓肖喜刚沈景霞刘宏宇
-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心肌非体外循环心血管造影术实时心肌超声造影
- 心肌超声造影评价存活心肌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 2012年
- 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慢性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进展,导致带有左心功能不全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表明,存活心肌对AMI后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临床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存活心肌是指冠状动脉缺血或缺血再灌注后收缩功能可逆性减低但仍有收缩储备的心肌,微血管的完整性与心肌的存活性对应。心肌超声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能评估AMI及慢性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障碍区域内的微血管完整性,从而检测存活心肌并预测功能障碍区域再灌注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为临床医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徐磊刘宏宇
- 关键词:心肌超声造影存活心肌血运重建术
- 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14例CAVSD患儿,男2例,女12例;中位手术年龄12.5个月(11.7~63.0个月)。术后随访(3.27±2.02)年。术前肺动脉压力(PAP)(65.92±6.91)mmHg(1 mmHg=0.133 kPa)。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采用传统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术后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术后PAP(62.97±17.29)mmHg;随访期间PAP(53.29±20.99)mmHg,与手术前、后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及随访期间左侧房室瓣反流和右侧房室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随访期间无房室传导阻滞和二次手术。结论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CAVSD近期和中期效果满意,术后无严重的房室瓣关闭不全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孟维鑫张国伟徐磊刘宏宇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 负荷心肌造影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微循环的评价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应用负荷心肌造影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近期心肌微循环的评价预测远期心肌供血情况。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选取同一术者完成的CABG患者110例。术后2周行冠状动脉CTA及负荷心肌造影检查,记录患者负荷心肌造影时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CTA及超声心动图,记录患者心绞痛的发生情况。排除旁路移植血管闭塞及重度狭窄患者。评价以术后2周负荷心肌造影预测术后1年患者心绞痛发生的准确性。结果以CABG术后2周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肌造影预测术后1年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的准确性为92.22%(83/90),敏感性为81.82%(9/11),特异性为93.67%(74/79)。结论CABG术后近期负荷心肌造影可以对远期心肌供血情况进行很好的预测。
- 刘畅修春红肖喜刚朱凯徐磊马丽园盂维鑫刘宏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微循环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1年移植血管通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6~12月行CABG患者71例,其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59.8±7.7)岁,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手术,术后用标准药物治疗。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256排多层螺旋CT检查,根据移植血管通畅与否,将患者分为闭塞组(n=16)和通畅组(n=55)。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导致移植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1.0%(172/1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胆固醇水平(t=-2.389,P=0.017)、血管弥漫性病变(χ2=4.449,P=0.042)、靶血管直径(t=5.064,P=0.000)、术后未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χ2=10.175,P=0.008)是移植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靶血管狭窄[RR=0.014,95%CI(0.001,0.228),P=0.003]和术后未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RR=13.375,95%CI(1.075,175.536),P=0.044]是移植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论 CABG患者术后1年移植血管通畅率较高,移植血管通畅率与靶血管狭窄及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服用相关。
- 刘畅肖喜刚王柏春吴丹徐磊刘宏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
-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的比较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术后2周、3个月和1年的桥血管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CCABG组:61例,男32例,女29例;年龄(59.8±4.7)岁;OPCAB组:139例,男72例,女67例;年龄(59.6±8.9)岁。分别于术后2周、3个月及1年行256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256-MSCTA)检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桥血管的通畅性。结果术后2周、3个月及1年,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通畅率CCABG组与OPCAB组比较(术后1年乳内动脉桥通畅率:92.31%vs.91.94%;术后1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91.35%vs.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远端吻合口位置比较,吻合口位于左前降支的桥血管通畅率大于右冠状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97.78%vs.85.90%,P<0.05),但OPCAB组与CCAB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近期疗效比较: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24 h纵隔引流量、24 h输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OPCAB组优于CCABG组(P<0.05)。结论 CCABG与OPCAB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相似,吻合口位于左前降支的桥血管通畅率较高,OPCAB在围术期疗效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 刘畅刘宗泓肖喜刚朱凯马丽园于辉徐磊刘宏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