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磨牙
  • 2篇上颌
  • 2篇锥束
  • 2篇锥形束CT
  • 2篇细胞
  • 2篇TOLL样受...
  • 2篇TOLL样受...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第一恒磨牙
  • 1篇第一前磨牙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糖
  • 1篇信号
  • 1篇牙齿形态
  • 1篇牙根
  • 1篇牙矫治
  • 1篇牙髓
  • 1篇牙髓腔

机构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张艳
  • 7篇陆群
  • 6篇杨博
  • 6篇刘晓静
  • 6篇白庆霞
  • 3篇郝靖惠
  • 2篇段银钟
  • 1篇霍娜
  • 1篇汪平
  • 1篇刘朝娟
  • 1篇袁峰
  • 1篇孙汉堂
  • 1篇张菊菊
  • 1篇曾光
  • 1篇刘晓燕

传媒

  • 4篇牙体牙髓牙周...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上颌单侧第一前磨牙代替尖牙龈缘线和牙齿形态的美学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上颌单侧第一前磨牙代替尖牙后龈缘线高度和牙齿形态的变化,为正畸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实验组选取临床因正畸治疗需要采用上颌单侧第一前磨牙代替尖牙的病例22(男9,女13)例,平均年龄17.6岁;对照组为上述22例患者的上颌对侧尖牙.测量关于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对侧尖牙的龈缘线高度和牙齿形态的6项指标龈缘线高度、临床冠长度、宽度、单侧前牙列宽度、轴倾度和近远中边缘嵴比,进行两均数配对t检验,观察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除近、远中边缘嵴比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测量指标均显示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临床冠平均长度、宽度、龈缘线平均高度、单侧前牙列平均宽度和平均轴倾度,第一前磨牙比尖牙减小分别为2.28,1.00,1.88,0.95mm和4.07°.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在临床上可以代替尖牙,与对侧尖牙相比,二者的龈缘线和牙齿形态均有明显差异,影响前牙美观,临床上必须进行牙冠形态的修整.
张艳段银钟袁峰曾光
关键词:第一前磨牙尖牙
Toll样受体4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TLR4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效应。方法:不同浓度的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应用RT-PCR、细胞迁移实验和Wester blot检测细胞中TLR4表达以及对破骨细胞迁移率、破骨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组织蛋白酶K(cathinK)的活性。结果:TLR4在RAW264.7中表达并且能被LPS激活,TLR4被激活后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细胞内MMP9、TRAP、cathinK mRNA的表达水平和细胞迁移率均增高。结论:LPS可使RAW264.7中TLR4被激活,TLR4的激活可作用于RAW264.7而增高细胞内相关酶的活性及细胞迁移率。
白庆霞杨博张艳刘晓静陆群
关键词:TOLL样受体4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K
对大鼠牙周炎模型中骨吸收的诱导与自然转归情况的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牙周结扎诱导大鼠牙周炎的发生,观察牙周骨吸收及去除结扎后的自然转归情况。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用结扎丝结扎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牙颈部,自身对侧同名牙作为正常对照。A组:结扎7 d;B组:结扎21 d;C组:结扎21 d后去除结扎丝,继续饲养7 d;D组:结扎21 d后去除结扎丝,继续饲养21 d。通过micro-CT扫描与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牙周组织骨量及破骨细胞数目改变特征。结果:A、B组牙龈组织内炎症浸润,破骨细胞生成排列在牙槽骨边缘,牙槽骨高度下降;B组根分叉下骨密度(BMD)降低(P<0.05);C、D组炎症减轻,牙槽骨吸收情况缓解,牙槽骨高度上升。D组与B组相比,BMD升高(P<0.05)。结论:牙周结扎可刺激牙周炎症发生、发展;而去除结扎可阻止炎症发展,促进牙周组织的自行修复。
张艳孙汉堂汪平陆群
关键词: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骨吸收
Toll样受体4与经典Wnt信号在破骨样细胞中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LR4)与经典Wnt信号在破骨样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破骨样细胞,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形态学观察鉴定后,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液)、LPS组、Wnt3a组、DKK1组、LPS+DKK1组、LPS+Wnt3a组,分别与破骨样细胞共同培养24 h后;利用RT-PCR分别检测破骨样细胞中TLR4、破骨相关酶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蛋白酶K(cathin K)以及经典Wnt信号通路中主要信号分子β-catenin、LRP-6 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破骨样细胞数目多,状态良好。Wnt3a能下调细胞内破骨相关标志酶mRNA的表达水平、DKK1则上调其mRNA的表达水平(P<0.05);但两者对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作用(P>0.05)。LPS可激活破骨样细胞中TLR4的表达,且可上调破骨样细胞内各破骨相关酶mRNA的表达水平;而下调Wnt信号分子β-catenin、LRP-6 mRNA的表达水平(P<0.05)。将Wnt3a、DKK1、LPS+Wnt3a、LPS+DKK1分别作用破骨样细胞24 h后,与LPS单独刺激相比,LPS联合Wnt3a作用后对相关酶表达的下调作用明显降低(P<0.05);相反,LPS联合DKK1作用后对相关酶表达的上调作用进一步增强(P<0.05)。结论:TLR4可通过抑制经典Wnt信号而促进破骨细胞内破骨相关酶的活性;同样,经典Wnt信号受到TLR4的调节后也能反向抑制TLR4的激活而降低破骨细胞内酶的活性。
白庆霞杨博张艳刘晓静陆群
关键词:破骨样细胞脂多糖TOLL样受体4Β-CATENIN
三种不同支抗形式拔牙矫治青少年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比较横腭杆、Nance弓及两者联合使用三种支抗形式用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17岁安氏工类双颌前突患者32例,分为三组: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各组病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使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平均时间10.43个月。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及牙颌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磨牙平均前移量分别为3,03mm、2.93mm、1.18mm;在垂直向和水平向上三组支抗控制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代表软组织侧貌的指标Ls—E、Li—E、Cm—Sn—Ls、Pg’B’-FH、A’L s-FH、Z角均有显著改变(P〈0.01)。结论: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在矢状向、垂直向、横向支抗控制较好,三维支抗控制优于单纯使用横腭杆组或Nance弓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对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抗形式。
霍娜段银钟张菊菊张艳
关键词:横腭杆NANCE弓支抗双颌前突拔牙
西北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根管数目的锥束CT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观察分析西北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及其变异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调取来我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病人图像资料,统计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共获取800例病人1 600个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图像数据。下颌第一恒磨牙2个牙根的发生率为72.69%(1163/1600),其中2根2管的发生率3.27%,2根3管的发生率73.00%,2根4管的发生率23.73%;3个牙根的发生率为27.31%(437/1 600),其中3根3管的发生率4.12%,3根4管的发生率95.88%。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个体发生率为33.75%(270/800)。男女性别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双侧对称性的发生率61.85%(167/270),且右侧高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以及解剖形态存在多样性,CBCT影像可为临床根管治疗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刘晓静杨博郝靖惠白庆霞张艳刘晓燕陆群
关键词:下颌第一恒磨牙锥形束CT
借鉴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提出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该重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使高等教育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繁荣发展,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本文从学生来源、录取标准、培养过程、学制、导师队伍、学位论文授予等方面借鉴了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并阐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点思考。
陆群白庆霞杨博郝靖惠张艳刘晓静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牙髓损伤修复的体内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体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能否参与牙髓损伤的局部修复,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牙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BMMSCs)嵌合SD大鼠模型,30 d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荧光细胞的比例,冰冻切片观察心、肝、肾组织中是否有荧光细胞的分布,检测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然后利用该模型,通过制备牙本质缺损构建牙髓损伤模型,分别于牙本质缺损后5、10、15 d取材,切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牙髓的病理变化以及GFP-BMMSCs在牙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牙本质缺损组初期有牙髓充血,后期牙髓炎症逐渐恢复并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牙髓组织中有荧光细胞的分布,牙本质缺损组比正常组中可见更多的荧光细胞,且随着牙髓炎症的恢复,荧光细胞减少。结论:牙髓损伤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迁移到损伤的牙髓处参与其损伤的修复。
郝靖惠杨博白庆霞张艳刘晓静陆群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
上颌磨牙腭侧双根发生率及解剖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上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及解剖结构特征,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28例(1957颗上颌磨牙)锥形束CT的临床三维影像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观察牙位及腭根数目,观察腭侧双根的发生率、解剖特征及腭侧双根与性别、观察牙位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上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为0.72%(14/1957),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1.12%(11/979)]高于第一磨牙[0.31%(3/978)]。上颌腭侧双根的根管口平均距离为(2.84±0.50)inm,近腭根与远腭根牙根长轴夹角平均值为(34.6±16.1)°,均显著大于两颊根的根管口平均距离[(2.15±0.82)mm]和牙根长轴夹角[(21.3±12.2)°](P〈0.05)。上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与性别、左右方位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大于第一磨牙,两腭根的根管口平均距离及两腭根夹角均显著大于两颊根,腭侧双根预备难度大于颊侧双根,需谨防器械分离。
杨博陆群白庆霞张艳刘晓静刘朝娟
关键词: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磨牙牙髓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