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杰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珠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1篇心钠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因子
  • 1篇血液透析滤过
  • 1篇血液透析前
  • 1篇血液透析前后
  • 1篇洋地黄
  • 1篇洋地黄样物质
  • 1篇源性
  • 1篇肾功能
  • 1篇肾功能衰竭
  • 1篇肾功能衰竭患...
  • 1篇肾炎
  • 1篇衰竭
  • 1篇透析滤过
  • 1篇透析模式
  • 1篇透析前

机构

  • 2篇珠海市人民医...

作者

  • 2篇张杰
  • 2篇沈东波
  • 1篇谢广兰
  • 1篇沈理
  • 1篇郭军利
  • 1篇孙爱丽
  • 1篇黎义锦
  • 1篇黄鹏玉
  • 1篇周雪珍
  • 1篇李冰贤
  • 1篇陈凤娇
  • 1篇江红梅

传媒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LN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管活性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狼疮性肾炎(LN)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心钠素(ANP)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LN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NO,放射免疫分析ET、ANP含量。结果:LN肾功能衰竭组NO、ET、AN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ET、NO及ANP水平升高的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的严重性呈正比;透析后NO和ANP显著下降(P<0.05),ET透析后有下降趋势,但与透析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活性因子ET、NO及ANP参与了LN发病并加重其病情,血浆ET、NO及ANP浓度可作为判断LN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血液透析后可以使LN肾功能衰竭组患者血浆NO及ANP含量明显降低。
张杰沈东波黎义锦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心钠素血液透析
不同透析模式对内皮素及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索不同透析模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substance,EDLS)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行低通量血液透析(low-flux hemodialysis,LFHD)、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和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液ET和EDLS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ET和血清EDL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LFHD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4.58±11.09)pg/ml升高至(89.97±26.09)pg/ml,而血清EDLS由(246.59±25.73)pg/ml降至(211.96±25.01)pg/ml,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FHD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5.27±17.58)pg/ml升高至(80.70±23.83)pg/ml,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DLS由(250.92±28.71)pg/ml降至(212.56±27.40)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F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6.66±17.53)pg/ml降至(68.69±17.48)pg/ml,血清EDLS由(251.17±23.13)pg/ml降至(210.65±20.60)pg/ml,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ET水平在LFHD组和HFHD组升高,而在HDF组下降,其变化程度较LF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清EDLS均有明显下降,但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透析模式均可有效降低血清EDLS,HDF可明显降低血浆ET。
沈东波张杰周雪珍沈理李冰贤孙爱丽陈凤娇谢广兰黄鹏玉郭军利江红梅
关键词:内皮素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