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妍

作品数:51 被引量:174H指数:8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文化科学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6篇文化科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热泵
  • 7篇教学
  • 6篇实践教学
  • 5篇地源
  • 5篇地源热泵
  • 5篇生物质
  • 4篇土壤温度场
  • 4篇热渗耦合
  • 4篇温度场
  • 4篇温度场数值模...
  • 4篇埋管
  • 4篇教育
  • 4篇换热
  • 3篇土壤源
  • 3篇土壤源热泵
  • 3篇湍流
  • 3篇团聚
  • 3篇埋地换热器
  • 3篇超临界
  • 3篇传热

机构

  • 5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辽宁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51篇尚妍
  • 32篇东明
  • 25篇李素芬
  • 17篇刘晓华
  • 13篇穆林
  • 5篇尹洪超
  • 3篇陈砥
  • 3篇李雪
  • 3篇刘宏升
  • 2篇刘闯
  • 2篇杨晓倩
  • 2篇李扬
  • 2篇王爽
  • 2篇王正
  • 2篇贺缨
  • 2篇胡浩权
  • 2篇靳立军
  • 2篇钟虹敏
  • 2篇杨赫
  • 2篇代兰花

传媒

  • 9篇实验室科学
  • 5篇热科学与技术
  • 4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高等工程教育...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可再生能源
  • 2篇实验科学与技...
  • 1篇燃烧科学与技...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航空动力
  • 1篇第三届中国国...
  • 1篇中国动力工程...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8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烟气流速对不同极线结构下静电除尘器内微细颗粒脱除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对微细颗粒在不同极线排布结构的静电除尘器内的输运与荷电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分析了不同烟气流速对颗粒捕集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MO型除尘器中电场分布均匀,在M1型与M2型除尘器中极线与集尘板之间区域的电场强度会相应增大,对颗粒的捕集有积极效果,但相邻很近的两根极线之间会形成一个电场强度非常小的区域,对小粒径颗粒的捕集效果可能有削弱作用;增大烟气流速会对颗粒的捕集效果有弱化作用;烟气流速越大,颗粒的捕集效率越低。
东明张宇轩李素芬尚妍
关键词:烟气流速微细颗粒
生物质CHNS含量测定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质的C、H、N、S化学成分的测定分析,对于了解生物质的特性、研究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利用vario MACRO元素分析仪对茶饼、油杆、菜饼、茶花四种生物质进行C、H、N、S元素含量测试分析,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测试分析通氧模式、催化剂以及样品质量三种因素对元素分析结果的影响,从而确定通氧量是生物质C、H、N、S含量测定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S元素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化学成分。
尚妍刘晓华穆林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影响因素
地下含湿岩土热渗耦合模型及换热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数值模拟被引量:19
2008年
考虑了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和U型换热埋管的实际形状,建立了U型管地下换热器管内流体以及周围土壤热渗耦合物理数学模型。模型将土壤视为均匀的、各向同性的饱和多孔介质,土壤中水的渗流视为二维。管内湍流流动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数值计算采用Fluent软件。给出了管内流体以及周围土壤的温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土壤中水的渗流对传热过程的影响、U型管两支管的热短路作用及回填材料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所得结论对地下换热器的设计具有理论意义。
王金香李素芬尚妍东明王正
关键词:多孔介质热渗耦合数值模拟
含湿岩土间歇蓄/放热传热传质研究
含湿岩土蓄/放热过程中,地下传热的衰减不仅影响岩土的蓄/放热能力,而且影响地热能利用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性。可控间歇技术,能够周期恢复岩土温度,提高岩土传热速率,有效控制地下传热衰减。在此过程中,岩土的热湿耦合传热特性直接影...
尚妍
关键词:非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传质
文献传递
CDIO模式下热能工程专业方向生产实习改革被引量:3
2019年
专业方向生产实习,是高等学校高精尖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以CDIO为教育理念,以工程教育模式为基础,对现有的热能专业方向生产实习进行改革,将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划分,提出校内校外相互配合,实体虚拟相互支撑的生产实习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全新的生产实习机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利于高精尖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东明尚妍刘晓华李素芬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
淖毛湖煤热解产物中不同大小芳核的数量分布及变化规律被引量:8
2021年
本研究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新疆淖毛湖(NMH)煤热解实验,并利用多种表征方法研究了煤热解过程半焦和焦油芳核大小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半焦芳碳含量增加,石墨化程度和晶格条纹有序度增加;焦油中芳核结构主要以一或二环为主,含有少量三环及以上芳核;不同热解温度下焦油同步荧光谱图变化不大,虽然焦油产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550℃时最大),但焦油中芳核大小分布变化较小,焦油没有发生显著的缩聚反应,同时表明不同大小芳核受到桥链束缚数量,以及桥链裂解活性相对均一。随热解温度升高,热解半焦及焦油中,1×1芳核含量降低;终温在500−600℃时,缩聚反应主要以1×1芳核向2×2和3×3芳核的转变为主;终温高于650℃,缩聚反应以4×4及更大芳核的生成为主。
杨赫谢周伟尚妍熊言坤靳立军李扬胡浩权
关键词:煤热解半焦HRTEM
生物质基础组分化学链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2023年
在间歇式小型流化床上,以天然铁矿石为载氧体,实验研究了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3种常见生物质基础组分的化学链燃烧特性。主要考察了组分性质和反应温度对载氧体微观形貌及成分变化等影响特性,以及气相产物生成、碳转化率、碳捕集率和碳转化速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会使气相产物被载氧体进一步氧化从而释放更多热量,但也导致载氧体出现一定程度的烧结和熔融的现象,从而抑制载氧体的反应活性。在不同反应温度下3种组分的碳捕集率排序为:f(木质素)>f(壳聚糖)>f(纤维素)。当反应温度提高到950℃,3种生物质基础组分的碳捕集率和碳转化率均得到了提高。其中木质素的化学链燃烧效果最好,碳捕集率达到了90.58%,基本实现了碳元素的完全反应,明显优于壳聚糖的80.86%和纤维素的66.98%。
穆林王帅坦王震尚妍尚妍
关键词:化学链燃烧铁矿石载氧体
超临界压力RP-3起始加热段传热恶化数值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使用开源流体动力学程序库OpenFOAM对竖直圆管内超临界压力RP-3对流传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重点为起始加热段的传热恶化现象。本文选择k-ε-v^2-f和k-ωSST两种低Re数湍流模型进行计算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讨论了两种模型对于高壁面热流条件下传热恶化现象的预测能力.通过对流场及温度场的分析对起始加热段传热恶化现象给出机理解释,最后考察了变物性及浮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k-ωSST模型无法模拟传热恶化;k-ε-v^2-f模型能够定性描述起始加热段内壁温的迅速升高。由流体密度变化及重力引起的浮升力作用是导致起始加热段传热恶化的重要原因。
浦航李素芬东明尚妍焦思
关键词:对流换热
超临界航空煤油RP-3沉积过程的数值研究
2016年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冷却管道内超临界航空煤油焦炭颗粒沉积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物理模型为内径1.8mm、长度2 000.0mm的细圆管,数值计算模型中考虑了流体对颗粒的曳力、重力、Saffman力和附加质量力等。假设物理模型入口处已产生航空煤油焦炭颗粒,重点研究了航空煤油压力对焦炭颗粒沉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对颗粒沉积过程的影响与颗粒大小、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10、50、70μm的焦炭颗粒,煤油处于低温区时,压力对颗粒沉积过程影响并不显著,较高的压力对焦炭颗粒沉积略有抑制作用;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升高对颗粒沉积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30μm的焦炭颗粒,高压反而有利于颗粒沉积。此外,对不同流动方式下颗粒沉积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竖直向上管中颗粒沉积率最低。
东明王文博李素芬尚妍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动力学两相流计算流体力学
地源热泵间歇运行地温变化特性及恢复特性研究被引量:27
2012年
针对土壤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地下传热衰减问题,进行了热泵间歇运行实验,测试分析了热泵间歇运行过程中地温变化规律及其对换热率和机组性能的影响.建立基于渗流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对地下垂直U形埋管与周围土壤的热湿耦合传递进行数值计算,模拟了热泵运行状态下地温变化及热泵停歇状态下地温恢复特性;数值分析了土壤导热系数、土壤孔隙率、不同回填材料及太阳辐射能对地温恢复过程的影响.实验与数值计算都表明,热泵可控间歇运行策略对于改善地下传热,提高热泵系统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探讨热泵可控间歇运行问题对于地热能高效一体化利用具有理论意义.
尚妍李素芬代兰花
关键词:土壤源热泵地温恢复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