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绪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扇贝
  • 3篇虾夷扇贝
  • 2篇底播
  • 2篇摄食
  • 2篇生理学
  • 2篇生理学研究
  • 2篇涂色
  • 2篇偶然
  • 2篇偶然性
  • 2篇潜水员
  • 2篇自然海水
  • 2篇可折叠
  • 2篇呼吸代谢
  • 2篇海底
  • 2篇海底取样
  • 2篇海水贝类
  • 2篇贝类
  • 1篇代谢生理
  • 1篇代谢研究
  • 1篇性状

机构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獐子岛集团股...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姜绪
  • 9篇蒋增杰
  • 9篇方建光
  • 8篇杜美荣
  • 5篇毛玉泽
  • 2篇刘毅
  • 2篇张继红
  • 1篇房景辉
  • 1篇汪文俊
  • 1篇韩婷婷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水贝类生理学研究的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贝类生理学研究的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海水贝类生理学研究的实验装置包括有机玻璃钢桶,该有机玻璃钢桶顶部设有密封盖,内部设有漏斗、支撑台架、收集瓶;所述漏斗包括上端斗口和下管,其中上端开口处设有托网,所...
蒋增杰杜美荣方建光毛玉泽姜绪
文献传递
柔性可折叠海底取样样框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可折叠海底取样样框及其使用方法。海洋生态学研究海底取样常用抓斗式采泥器和箱式采泥器,其中抓斗式采泥器易出现严重漂移现象,取样成功率低,且取得的样品偶然性太大;箱式采泥器海底寻找过程非常艰难。本柔性可折叠...
蒋增杰方建光杜美荣毛玉泽姜绪
文献传递
底播虾夷扇贝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总湿质量、软体部湿质量和闭壳肌湿质量直接影响养殖企业的产量和效益,也是育种工作者选育的目标性状。为了研究影响底播虾夷扇贝这三个性状的因子,分别测量了71个底播养殖虾夷扇贝的壳长(L)、壳高(L1)、壳宽(L2)、总湿质量(m)、软体部湿质量(m1)和闭壳肌湿质量(m2),使用SPSS 17.0采用通径分析的理论分析了各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所有测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对总湿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不显著(P>0.05),壳高和壳宽对总湿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壳高的直接作用较大,壳宽较小,壳宽主要通过壳高间接的影响总湿质量。壳宽对软体部湿质量的通径系数显著(P<0.01),是影响软体部湿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壳高和壳宽对闭壳肌湿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不显著(P>0.05)。形态性状对各体质量性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m=-93.06+0.974 L1+2.617 L2(r2=0.935);m1=-34.779+1.849 L2(r2=0.879)。以上结果为我国北方底播养殖虾夷扇贝,亲贝的选育选择,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选择壳高大的亲贝,次要选择壳宽以达到选育总湿质量大的后代的目的。如果以提高软体部湿质量为目标,则主要选择壳宽。
杜美荣刘毅蒋增杰姜绪方建光
关键词:虾夷扇贝数量性状通径分析
底播虾夷扇贝的生长、食物来源及呼吸代谢研究
本论文在对獐子岛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Jay)底播海区的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底播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生长的影响,分析了底播虾夷扇贝的食物来源,及温度对其和虾夷扇贝选育品种——海大...
姜绪
关键词:虾夷扇贝食物来源呼吸代谢
海水贝类生理学研究的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贝类生理学研究的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海水贝类生理学研究的实验装置包括有机玻璃钢桶,该有机玻璃钢桶顶部设有密封盖,内部设有漏斗、支撑台架、收集瓶;所述漏斗包括上端斗口和下管,其中上端开口处设有托网,所...
蒋增杰杜美荣方建光毛玉泽姜绪
文献传递
柔性可折叠海底取样样框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可折叠海底取样样框及其使用方法。海洋生态学研究海底取样常用抓斗式采泥器和箱式采泥器,其中抓斗式采泥器易出现严重漂移现象,取样成功率低,且取得的样品偶然性太大;箱式采泥器海底寻找过程非常艰难。本柔性可折叠...
蒋增杰方建光杜美荣毛玉泽姜绪
文献传递
马氏刺蛇尾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 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 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 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 μm, 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等。因此, 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 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 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 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 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0.05), 马氏刺蛇尾在一昼夜中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 :00-14 :00, 但是全天均有蛇尾摄食, 其昼夜摄食节律属于无明显节律型。
房景辉张继红杜美荣蒋增杰姜绪方建光
关键词:摄食习性饵料选择摄食率摄食节律
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被引量:4
2015年
根据2011年6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4个航次对獐子岛海域水温、分粒径Chl a浓度、透明度等参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光合固碳能力及碳流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表、底层Chl a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7–6.28μg/L和0.16–5.28μg/L,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0±1.38)μg/L和(1.31±1.10)μg/L,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底层Chl a含量秋、春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表、底层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均以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85%和44.6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NO3?、PO43?和NH4+的3种形态无机营养盐对微型浮游植物有显著的影响,而水温和NO2-对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影响显著。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40.31–1017.64 mg C/(m2·d),平均为(386.07±281.80)mg C/(m2·d)。超过38.3%的总初级生产通过微食物环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蒋增杰杜美荣姜绪梁峻赵学伟刘毅张媛张晓芳方建光
关键词:浮游植物微食物环虾夷扇贝
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研究充气和光强变化对大型海藻生长的影响,选择了常见的经济海藻龙须菜为实验材料,将静止和充气培养的藻体暴露在50μmol/(m2·s)(低光)、100μmol/(m2·s)(中光)和200μmol/(m2·s)(高光)下,测定其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中光处理的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光强过低或者过高均会抑制其生长。充气促进低光、中光和高光处理藻体的生长,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提高26.85%、31.82%和40.56%。充气可使低光处理的藻体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合效率分别提高8.14%和4.26%,可使高光处理的藻体呼吸作用速率降低20.70%、Yield升高44.16%。这些结果说明,低光对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藻体光合作用受到光限制,而高光对生长的影响是因为藻体呼吸作用增强。充气可以缓解因为光线不足或者高光损伤而对龙须菜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韩婷婷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汪文俊姜绪毛玉泽
关键词:龙须菜充气光强光合作用
温度对虾夷扇贝普通养殖群体和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呼吸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2012年5月和9月,2013年3月和6月,在自然水温条件下,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5.6℃、10.5℃、14.4℃、21.2℃)下普通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虾夷扇贝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Haida golden scallop)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水温范围内(5.6~21.2℃),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耗氧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温度达到14.4℃之前,实验贝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14.4℃后,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两种贝最大耗氧率分别为1.67 mg/(g·h)和1.27 mg/(g·h),其中在5.6℃和14.4℃海大金贝耗氧率显著小于普通虾夷扇贝(P〈0.05);10.5℃和21.2℃时,两组贝类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排氨率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者从5.6℃开始,随温度的升高,排氨率缓慢升高,水温为14.4℃时达到最大值,为0.063 mg/(g·h),然后逐渐降低,14.4℃水温的排氨率显著大于10.5℃和21.2℃(P〈0.05);而从5.6℃到10.5℃,后者的排氨率逐渐降低,10.5℃时达到最低值,为0.029 mg/(g·h),然后随温度升高缓慢升高,到21.2℃达到最高值。海大金贝组在温度条件为5.6℃和21.2℃时排氨率高于普通虾夷扇贝组(P〈0.05);而水温为14.4℃时,普通虾夷扇贝组排氨率显著高于海大金贝组(P〈0.05);10.5℃时两者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实验组耗氧率Q_10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O/N结果表明,普通虾夷扇贝在本次研究的设定温度区间内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海大金贝以消耗蛋白质为主,当温度逐渐升高,转化为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当水温达到较高的水平,又转换为以消耗蛋白质为主。
姜绪杜美荣蒋增杰方建光赵学伟张媛
关键词:温度排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