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云
-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南岭及其相邻山地残留的最高夷平面
- 南岭(2100-1000m)是长江和珠江、闽江等河流的分水岭,也是我国经向大气环流的重要屏障和地理分界线。南岭起伏于桂湘粤赣浙闽之间,由诸多东北—西南向展布的山岭(如八十里大南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渚岭、九嶷山、...
- 周尚哲刘继鹏郗增福周凌云
- 南岭及其相邻山地残留的最高夷平面被引量:3
- 2008年
- 南岭及其相邻最高山地多保持在接近海拔2000 m的高度,大部分山地顶部夷平面已荡然无存,只有少数山岭的顶部还残留着原始夷平面.这些残留的夷平面曾相互连为一体,暗示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在晚近地质时期曾一度处于准平原状态.这个古老的原始夷平面形成于渐新世末,即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运动之后的地壳长期稳定时期,与青藏高原山顶夷平面以及华北北台期夷平面形成时间相当.说明中国大陆各部虽相距遥远,甚至处于不同的板块和构造体系,但在渐新世末却处于统一的准平原状态,大范围长尺度造山运动的脉搏似乎是一致的.
- 周尚哲刘继鹏郗增福周凌云
- 中国网纹红土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06年
- 综述了近年来网纹红土研究的事实成果,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强酸、富铝化特征明显;其形成是百万年以来的事,发育盛期在中更新世;其形成过程是先红土化,再网纹化,成因有风成和水成的说法;关于对网纹化机制、红土化是否仍在进行、网纹红土对古气候事件的指示意义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 王芳周尚哲康建成郑琰明周凌云
- 关键词:网纹红土环境变化风成堆积季风
- 近50年广东省旱灾受灾面积的时序分形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应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理论分析了广东省1950 ̄1999年的旱灾受灾面积时序变化的混沌特性;通过重构其嵌入的相空间达到恢复系统复杂的动力机制;经计算表明,该时间序列分布具有分形特性,是一混沌的时间序列;其饱和关联维数d为1.884,相应的饱和嵌入维数为6,即:该系统的有效自由度为6个;初步给出了系统的影响因子;经计算反映系统混沌程度的指标Kolmogorov熵K=0.1135,结果显示它的平均可预报尺度在8 ̄9年。
- 周凌云
- 关键词:分形
- 南岭及其相邻山地残留的最高夷平面
- 南岭(2100-1000m)是长江和珠江、闽江等河流的分水岭,也是我国经向大气环流的重要屏障和地理分界线。南岭起伏于桂湘粤赣浙闽之间,由诸多东北—西南向展布的山岭(如八十里大南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渚岭、九嶷山、...
- 周尚哲刘继鹏郗增福周凌云
- 文献传递
- 南岭及其相邻山地残留的最高夷平面
- 南岭是长江和珠江、闽江等河流的分水岭,也是我国经向大气环流的重要屏障和地理分界线。南岭现在主要表现为山地形态。但是,南岭山地不同段落的顶部,仍然残留着一些夷平面。研究这些夷平面,对于了解构成中国大地貌框架的三个阶梯的演化...
- 周尚哲刘继鹏郗增福周凌云
- 关键词:夷平面
- 文献传递
- 雷州半岛近50年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利用Morlet和墨西哥帽子的小波变换对雷州半岛地区的南部与北部的徐闻和湛江两地(1951~2003年)的年均温和年降水资料进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其二维小波的系数等值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结合小波的方差图得到该区的年均气温有2年、4年左右、准7年的周期振荡,年降水具有2年、4年、10~11年左右、准27年的周期振荡.气温与降水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从短期的高频部分看未来的1~2年内气温仍会偏高、降水偏少.中小层次上的突变年份与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相关性不明显.
- 周凌云周尚哲王芳
- 关键词: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雷州半岛周期振荡高频部分年均温
- 南方网纹红土及其形成环境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4
- 2005年
- 运用已有文献中关于中国南方网纹红土的若干沉积地层剖面以及相关的粒度组成、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网纹形态特征等资料,在前人的研究以及作者等最近实地考察基础上,从此类网纹红土剖面中沉积物颜色变化、粒度组成、化学成分等分析,网纹红土并不是在持续的湿热的背景下形成的,其间可能经历了相对冷湿或凉干的气候波动.
- 郑琰明周尚哲康建成王芳周凌云
- 关键词:网纹红土形成环境
- 南岭山区气候屏障作用的初步分析
- 长期以来,世界气候变化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全球变化科学产生。全球变化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牵涉到整个地球系统一大气圈、水圈、陆圈、生物圈。这儿个圈层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不断向前演化,而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
- 周凌云
- 关键词:气候环境效应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