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吕小琴

吕小琴

作品数:24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明代
  • 6篇盐业
  • 6篇明清
  • 5篇盐商
  • 5篇两淮
  • 4篇明清时期
  • 3篇清代
  • 3篇子弟
  • 3篇淮盐
  • 2篇盐场
  • 2篇盐法
  • 2篇盐业管理
  • 2篇盐业管理体制
  • 2篇盐业体制
  • 2篇两淮盐区
  • 2篇闽台
  • 2篇科举
  • 1篇导师
  • 1篇学位
  • 1篇盐业史

机构

  • 16篇河南师范大学
  • 8篇厦门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1篇台州职业技术...

作者

  • 23篇吕小琴
  • 5篇王日根
  • 1篇佳宏伟
  • 1篇刘贺彬
  • 1篇苏惠苹
  • 1篇张小丹
  • 1篇江涛
  • 1篇周惊涛
  • 1篇杨国桢
  • 1篇曹斐
  • 1篇刘佳佳
  • 1篇郭飞燕
  • 1篇陈瑶
  • 1篇曹斌
  • 1篇何锋
  • 1篇马婉

传媒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安徽史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史学月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考试研究
  • 1篇历史教学(下...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清代闽南郊商贸易与社会融合被引量:1
2015年
郊商为清代闽南经营闽台贸易的海商,多因地理之便与贸易所需而在台湾地区开行设栈,利用闽南沿海航运网络从事闽台贸易。为便利贸易运作和保障贸易利益,流寓台湾地区的闽南郊商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和维系良好的政商关系、商民关系,以此融入中国台湾地方社会。贸易是郊商进行社会融合的目的,也为其进行社会融合提供物质基础。当闽台贸易形势发生兴衰变化时,郊商进行的社会融合也随之起伏变化,但迄"乙未割台",始终不曾停止。"乙未割台"迫使闽南郊商撤回内陆,但闽南郊商社会融合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绵延不绝,成为迄今海峡两岸社会文化同根同源、紧密相依的坚实基础。这应是清代闽南郊商在台湾地区进行的社会融合所具有的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吕小琴
关键词:清代贸易机制社会融合
明代两淮运学倡设中的盐商地位变迁被引量:3
2015年
明中叶以降,两淮盐商子弟遭遇异地科考困境。为此,两淮山陕籍盐商、徽籍盐商合力多次通过盐场官员奏请创建盐场运学来解决这个问题,虽一再被朝廷否决,但终于万历十三年以山陕籍盐商子弟可凭"商籍"异地科考而获部分解决。未沾优惠的徽籍盐商被迫继续向明朝廷吁请创建运学,但因此举已不符实力强大的山陕籍盐商利益而遭遇掣肘,最终两淮运学即使在得到崇祯皇帝允可情况下仍不免创建未果。明代两淮运学倡设始末反映出两淮盐商在实力和地位上的两方面变化:一是明中叶以降,两淮盐商因整体实力的增强而使其政治地位逐渐得到提升,最终促使明廷出台举措解决其子弟异地科考问题;一是明代淮扬地区的盐商界是由山陕商人为主导的,尽管万历以后徽籍盐商实力大增,呈超越山陕籍盐商之势,但是,即便至明末山陕籍盐商在地位上仍不亚于徽籍盐商。
吕小琴
关键词:明代
析明代两淮盐区未取晒盐法的体制因素被引量:11
2008年
晒盐法的发明是制盐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它肇始于处于边缘地位的福建盐区。到明中后期,晒盐法因其经济、实用、高效的特点而被推广到诸多盐区。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淮南盐区却抵制这一新技术,直到清初才开始零星地试用晒盐法。晒盐法于明代没能在淮南盐区推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煎盐法是和利于国家严密控制盐业生产的"团煎法"、"火伏法"、"簿历法"等措施相配套的,国家自然不愿意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处于核心地位的两淮盐区因受国家政策的钳制,故其在管理及经营模式上体现出被动性和教条性;二是晒盐法对明代盐业体制起着分化作用,加剧了余盐、私盐问题。
王日根吕小琴
关键词:明代盐业体制
制度被败坏的表现与机理:明代中后期福建盐业的剖析
2009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盐运司所辖的盐区弊端百出。官、商、民、匪均参与舞弊,导致盐务部门无法正常运行。盐官贪欲大张,盐商多心存苦衷,沿海灶民等下层人民视制盐、贩私为谋生之道,亦屈就腐败的官场,盐的专卖制度则无法推行。
王日根吕小琴
关键词:舞弊盐商
清代出洋闽台商渔船只组织的形成及运作被引量:1
2015年
船只组织是出洋商渔船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其在满足海洋经济活动基本的技术需要之外,也能因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不同而对海洋经济活动产生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促进了闽台海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闽台商渔船只组织受制于清廷以"绥靖海疆"为目的的管理政策,其形成与运作均受到较大限制,未能有效推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发展迟滞的原因。
吕小琴
关键词:清代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本文以福建盐区与两淮盐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性研究发现,明政府对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的管理存在政策上的差异,由此也导致两盐区的不同管理走向。因行政效能的不同,福建盐区受政府政策钳制少,管理体现出主动性、变通性;两淮...
吕小琴
关键词:两淮盐区盐业体制
文献传递
进一步深化会馆研究的力作——评王日根《中国会馆史》
2008年
会馆作为明清时期出现的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受到中外学者的较多关注,涌现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2007年7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厦门大学王日根教授所著的《中国会馆史》是最新的一部力作。这部书在吸收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会馆研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进一步拓展了会馆研究的领域。从研究视角和探讨内容来看,该书从社会史的角度,着重讨论明清以来的会馆组织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问题,即作者把明清会馆与明清时期的市场机制、人口迁移、科举制度等重大事象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一个新的角度把握明清社会的运作机制,以认识明清社会的变动趋向。
吕小琴
关键词:会馆馆史国会力作明清社会社会现象
传承中的开创——访杨国桢教授
2011年
我们是80后的晚辈,负笈求学于厦门大学,聆听他的教诲多年,但多次请他谈谈治史的体会,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他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上一代是其恩师傅衣凌教授等史学前辈,下一代是他的学生辈,恢复高考后成长起来的博士。而他不老不少,既无研究生学历,也无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许多时光消耗在政治斗争的折腾中。只因青黄不接,受改革开放之赐,打破论资排辈,被推到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岗位。他与同一代许多学人的遭遇相比,是幸运的。但一生只做三件事:林则徐、土地契约、海洋史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最终完成,不好说。到了吕小琴毕业要离开母校的时候,再三恳求他作一次访谈,可能他感到离别后不知何时再相见,不便给学生留下遗憾,就答应了她的请求。在南国鹭岛凤凰花开的日子,我们来到杨老师在美丽环岛路旁的家中,进行了这次访谈。为了节省时间,一开始便直奔学术话题。
杨国桢杨国桢吕小琴
关键词:传承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恢复高考政治斗争
从盐仓看明清福建盐业变迁被引量:1
2006年
盐实行专卖后,盐入官仓是统治者从源头上防范私盐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明清以来,福建运司盐仓却历经变化:一是盐仓呈由兴到废的发展趋势,二是盐仓修建主体由官府转变为盐商和部分灶民。这些变化表明:福建盐业走过了由官方严格控制盐业向逐渐放松了对盐业的控制的转变,盐仓制度则因盐课改折盐米、倭寇入侵烧毁盐仓,加上国家只是着眼于从盐业获得收入而无意于维护盐业的正常运行等因素而遭遇了被废弃的命运。
吕小琴王日根
关键词:明清时期
论明清盐商子弟科举考试中的商籍管理被引量:1
2013年
商籍设立于明末,清承明制,并普及到全国各大盐场。明清商籍设立之初衷为方便远在他乡的盐商子弟参加科举应试,确保他们的科举权利。但因商籍设立与盐业资本之间的密切关系,商籍管理事实上赋予了盐商子弟一种科举特权。这样,商籍制度从设立伊始便具有二重属性:一为科举公平,一为政治交易。商籍管理的特权性质造成清代不断有人假冒商籍参加科举考试。为此,清政府逐步完善了商籍管理的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举考试的正常秩序。
吕小琴
关键词:明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