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军仪

作品数:69 被引量:38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5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8篇养殖
  • 14篇鱼类
  • 13篇吸虫
  • 10篇鱼类寄生
  • 10篇类寄生
  • 10篇复殖目
  • 8篇杂色鲍
  • 8篇寄生
  • 7篇鱼类寄生吸虫
  • 6篇海马
  • 5篇新种记述
  • 5篇鱼类寄生虫
  • 5篇种群
  • 5篇健康养殖
  • 5篇饵料
  • 4篇养殖水体
  • 4篇水产
  • 4篇鲻鱼
  • 4篇吸虫纲
  • 4篇环境因子

机构

  • 66篇中山大学
  • 9篇广西水产研究...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学研究院
  • 4篇广东中大亿达...
  • 4篇荆州市民康生...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广州师范学院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广东省海洋与...
  • 1篇科技公司

作者

  • 67篇吕军仪
  • 23篇吴金英
  • 13篇杨大伟
  • 11篇陈志胜
  • 10篇张彬
  • 9篇曾华
  • 8篇许实波
  • 8篇林强
  • 8篇孙燕燕
  • 8篇许东晖
  • 6篇李秉记
  • 6篇梅雪婷
  • 5篇汪波
  • 4篇梁万文
  • 4篇邓钢
  • 4篇高永利
  • 3篇储霞玲
  • 3篇魏祥东
  • 3篇陈清香
  • 3篇巫志峰

传媒

  • 11篇动物分类学报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6篇水产科技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Curren...
  • 2篇海洋与渔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草药
  • 1篇饲料工业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8篇2002
  • 9篇2001
  • 6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养殖水体内生态环境的演变被引量:6
2002年
近几年来 ,由于外界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的影响 ,使水质不断恶化 ,水生经济动物疾病频繁发生 ,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 ,如何解决水体恶化已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养殖水体内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及生态环境的特点、演变规律作一归纳 ,以求为选择有效的方法防治水体恶化提供参考 。
魏祥东吕军仪杨大伟孙燕燕
关键词:养殖水体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养殖生态系统水体污染
不同技术措施控制杂色鲍暴发性流行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02年
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or)鲍苗体长 18.12~ 2 3.82mm ,体重 0 .98~ 2 .5 6g ,在 5种模式下进行养殖 ,即 :1)养殖用海水以不同方式进行前处理 ;2 )以 2 4h不同补水倍数 ;3)不同“倒池”次数 ;4 )不同投喂次数投喂细基江蓠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5 )不同产地、相同规格的鲍苗比较养殖。模式 1)~ 4 )养殖周期均为 6个月 ,鲍苗取自广东陆丰 ;模式 5 )养殖周期为 1个月 ,鲍苗分别取自福建东山、广东汕尾及广东陆丰的养鲍场。结果显示 ,直接抽取海水的养殖池 2 4h内有机沉积物含量分别为单过滤海水池和双重过滤海水池的 4 .9和 5 .1倍 ,而不同处理海水养殖池中有机沉积物与鲍苗的成活率呈密切相关 ;2 4h内的补水量对水体理化因子及杂色鲍成活率影响极显著 ,未换水组的氨氮含量、弧菌数分别为“5倍补水组”的 1.3和 6 .9倍 ,而死亡率则为后者的 2 1.7倍 ;未“倒池”组单位面积的有机沉积物分别为倒池 1、2、3次的 1.2、3.5和 3.6倍 ,氨氮含量分别为 1.73、2 .3和 3.5倍 ,弧菌数量比实验组要大 2~ 4个数量级 ;投喂方式、次数及停喂对水质影响十分明显 ,“3d投喂 1次 +停喂 1次”组的成活率高于其他组 (x2 >x20 .0 5,P <0 .0 5 ) ,水体中的氨氮比其他各组减少 14 9%~ 4 6 2 % ,而弧菌量减少
吕军仪孙燕燕李秉记黄琨黄克
关键词:暴发性流行病杂色鲍养殖模式养殖技术病害控制
菲牛蛭细菌性疾病的病原检验及药物防治被引量:14
2009年
对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 Lesson,1842)暴发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病蛭的组织切片显微病理观察,病原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以及4种中草药物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奇异变形杆菌(Protues mirabilis)。该病可由这2种菌单独或共同引发。2种菌的人工感染和再感染重复性好、致病性强,发病死亡率均超过80%。药物敏感试验表明,2株病原菌均对氨曲南、庆大霉素、新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而用板蓝根和陈皮药浴治疗病蛭效果较好,治愈率可达80%。组织病理观察表明,患病部皮肤表皮角质层溃烂、脱落,肌肉发生溃疡、腐烂,肌纤维断裂、溶解、坏死,唾液腺排列混乱,部分出现断裂。上述结果表明这2种病原菌对菲牛蛭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张彬李浩华林强汪波梁万文吕军仪
关键词:奇异变形杆菌嗜水气单胞菌RRNA组织学
菲牛蛭交配及卵茧人工孵化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较观察了不同养殖模式(水体、土壤)和不同温度(24℃、26℃、28℃、30℃、32℃和34℃)对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交配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卵茧质量(<0.6 g、0.6~1.0 g、1.0~1.5 g、1.5~2.0 g、>2.0 g)及不同温度(22℃、24℃、26℃、28℃、30℃和32℃)对亲蛭卵茧孵化数、孵化率和孵化时间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菲牛蛭在相同温度下土壤环境中的交配率要明显高于水体环境,其中土壤环境中28℃和30℃下亲蛭具有最高的交配率;卵茧质量组中,1.0~1.5 g和1.5~2.0 g组的孵化数及孵化率最高;温度对卵茧孵化影响显著,在26℃和28℃时出现最高的孵化数和孵化率。随着温度升高,卵茧孵化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22℃下孵化时间最长,达58 d,而30℃和32℃高温下孵化时间明显缩短,均不超过20 d。
张彬于翔汪波龚元吕军仪
关键词:温度交配率孵化率孵化时间
鲻鱼体内单睾椭囊吸虫的种群生态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鲻鱼肠道内的单睾椭囊吸虫Elliptobursasinglorchis随着宿主体长的增长 ,其感染率、感染强度和种群平均密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其种群平均拥挤度、扩散性指标随着体长的增长亦有显著的增加 ,而负二项参数则在 0 .1 3— 0 .3 4之间呈不规则的变动 ;在春夏秋 3季 ,吸虫在宿主鲻鱼体内的感染率逐渐降低 ,冬季又显著增加 ,而感染强度和种群平均密度在一年四季中则变化不大。吸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组的鲻鱼体内均为聚集分布 ,而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吸虫种群在一年四季中的鲻鱼体内的时空分布亦为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变化不大。
王晓红吕军仪
关键词:鲻鱼种群生态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水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
2003年
本文就我省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的飞速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水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的总体思路。为了继续保持我省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发展的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我省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抓住促进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落实发展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吕军仪邓钢陈清香盛军庆孙燕燕
关键词:水产品生产中介组织质量安全体系
杂色鲍急性坏死症的组织显微病理学研究被引量:4
1999年
报道了1996 年4 ~5 月间, 在汕尾沿海鲍鱼养殖基地引起幼鲍 (5 ~20 mm) 大量死亡的1 种暴发性传染病, 进行了健康鲍及病鲍组织显微观察. 结果表明其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病鲍的肝胰脏、胃肠道和外套膜等器官. 肝胰脏肿胀, 肝小管吸收细胞核碎裂, 细胞质空泡化, 腺泡细胞肿胀, 结缔组织变性, 最终肝小管崩解, 肝胰脏广泛受损. 胃肠道纤毛上皮细胞肿胀, 脱落. 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充满泡状物, 表皮细胞破裂、脱落. 病鲍因肝胰脏坏死, 消化功能丧失, 生理活动受阻, 体力高度衰竭而死亡.
陈志胜吕军仪吴金英
关键词:杂色鲍肝胰脏组织病理
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吸虫 Ⅰ.隐殖科和单孔科吸虫(复殖目)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对寄生于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吸虫——隐殖科 Cryptogonimidae Ciurea,1933和单孔科Haploporidae Nicoll 1914吸虫进行研究,其中,粤东纵睾吸虫 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作为隐殖科、图邦亚科 Tubanguiinae的新属新种;惠东拟囊腔吸虫 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作为单孔科、单孔亚科Haplopori-nae、拟囊腔吸虫属(Saccocoelioides Szidat,1954)的新种。图邦亚科及拟囊腔吸虫属为国内新纪录。并对一新属二新种的生物形态学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
吕军仪
关键词:复殖目吸虫纲
大海马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速率被引量:17
2001年
报道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大海马 (HippocampuskudaBleeker)的体长与体重的相对生长率、生长比率及生长速度与饵料、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海马生长高峰期为 5~ 11月 ,群体体长月平均增长率为 12 .2 0 % ,体长特定增长率为 15.92 % ;体重月平均增重率为 15.87% ,体重特定增重率为 2 7.70 % ,群体增重倍数为 13.8。大海马体长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 ,关系式为 :L =192 .346 0 / (1+e2 .4 96 4- 0 .6 0 51M)。大海马的饵料系数为 1.18,饵料转化率为 0 .85,体重与体长生长关系式为 :W =3.16 99× 10 - 3L1.6 76 7。
吕军仪吴金英杨大伟曾华李秉记黄琨陈琳
关键词:生长率饵料环境因子人工养殖
一种大海马的幼苗及商品海马的人工培育方法及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海马的人工育苗及商品海马的工业化养殖方法及设备,其主要特征在于亲本筛选摄食能力强的个体,在水质COD&lt;3.5mg/L;含氧量DO&gt;5mg/L;盐度为1.010~1.016;水温24-28℃环境...
吕军仪李秉记陈琳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