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
- 作品数:12 被引量:99H指数:4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新媒体的性别属性被引量:4
- 2017年
- 本文旨在研究性别与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了电视商业广告中所反映的男性与女性价值观,这些广告主要关于计算机、手机、网络服务、手机网络服务四种主要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发现,关于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商业广告,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本研究发现性别价值观和不同类型的信息通信技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比如,女性价值观与手机,基于手机的信息通信技术和接入工具明显相关。而男性价值观则与手机网络服务、基于计算机的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服务和网站存在正相关关系。"性别权力关系"的概念被用来说明结果,我们通过开放—封闭、设计—消费、全球—本土几组二分特质来对这种关系的分布进行描述。
- 卢嘉刘新传
- 关键词:性别手机互联网电视商业广告
- 论媒介传播中的受众参与及信息安全——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采编系统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在新的传播生态下,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受众参与内容生产。人们通过手机发布和获取新闻已经成为主流方式,但这样的潮流给病毒、黑客带来了更多可入侵的可能,广泛的受众参与也给信息安全问题带来了影响。本文尝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媒体新闻采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提高网络环境下媒体的信息安全程度。
- 李文燕卢嘉
- 关键词:网络文化新闻采编系统信息安全
- 影像与交互:英国BBC可视化数据新闻探析被引量:1
- 2017年
-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促使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加直观、更具效率的新闻采写方式。数据可视化的出现与应用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极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梳理国内主流媒体可视化新闻的主要形式,并结合英国BBC的三种交互式新闻案例进行分析,为国内主流媒体的可视化新闻提出新的思考和启示。
- 卢嘉宋子节
- 关键词:BBC大数据
- 数字时代的新闻真实观:基于全球21个国家记者调查的多层回归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随着“后真相”讨论的持续开展,互联网环境下记者的新闻真实观研究逐渐得到关注,但鲜有通过经验方法对新闻真实观进行概念辨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本文通过跨国的调查数据就网络对记者职业认知、新闻真实观的影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运用世界新闻业状况调查(2007-2011)的数据,本文对全球21个国家的2099个记者样本进行了多层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记者对自身不同的职业角色认知与其所持有的不同新闻真实观具有显著差异。而作为网络环境的两个方面,网络建设与网络参与又对记者的新闻真实观起到“互相矛盾”的作用机制,共同构筑了数字时代新闻真实观的复杂而动态的面貌。
- 虞鑫卢嘉
- 关键词:新闻真实观职业角色媒介环境
- 互联网环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理论溯源与未来展望
- 2018年
- 近年来,中国外交活动中反复提及"命运共同体"概念。2017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向国际社会明确阐述了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文回溯并整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历史理论,梳理为"世界主义"和"天下大同"两支源流脉络。同时,本文展望了互联网环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认为互联网技术在消弭国家、民族认同方面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有所助益,但其带来的社会个体原子化、无组织化,以及由资本和技术共同构成的更加庞大和隐蔽的权力结构,都将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 王一戎卢嘉
- 关键词:互联网
- 国际化·全球化·跨国化:国际传播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被引量:17
- 2013年
- 本文对国际传播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统一、全面的理论框架,通过整合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梳理出国际传播理论的发展轨迹和传承脉络。总体上说国际传播理论经历了国际化、全球化和跨国化三个历史阶段。在此期间传播的重点由传者向受者过渡,传播机构的组织结构从等级化垂直化向扁平化发展,研究视角从"全球-本土"的二元对立演变为网络化连接。
- 卢嘉史安斌
- 关键词:跨国化身份认同
- 网络社会与传播力被引量:26
- 2019年
- 权力来源于影响力,而影响力本质上是一种说服,常常需要借助策略性的传播,传播的权力由此产生。传播力是一切权力运作的核心要件。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改变,无不有赖于有效的传播,因此传播本质上是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在特定技术、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利益和价值观争霸和博弈的过程。传播又是天然具有偏向的,具有政治、资本和技术权力优势的一方,总是在这样的博弈中居于有利位置,因此技术赋权并不总是均等的。网络时代的传播力,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和大企业对普通用户个人隐私和使用行为数据日益变本加厉的收集和滥用上,这种监视和用户数据滥权行为,常常以维护国家安全或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之名行之;另一方面,这种传播力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技术平台和各种内容所构建的日常生活场域,尽管这样的平台具有各种偏向,而网络内容也常常真假难辨,体现了典型的后真相时代的交往实践之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谁拥有作为一种影响力的传播力,谁就拥有这个时代真正的权力,从定义现象的性质,到推动变革的方向。
- 曼纽尔·卡斯特尔曹书乐吴璟薇戴佳卢嘉金兼斌
- 关键词:权力传播力网络社会媒体政治
- 基于SNA的北京政务微博信息共享分析
- 2017年
- 政务微博在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通过转发、引用和被转发、被引用其他政务微博的信息,形成了信息共享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可以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分析共享特征,对我国政务微博信息共享水平提升有所启发。
- 谢起慧卢嘉
- 关键词:政务信息公开信息共享SNA社会网络分析法共享网络
- 美国跨国传媒本土化的内涵
- 2014年
-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土化”策略本身体现的是“市场分化策略”,即根据特定语言文化市场提供“定制化”服务。美国跨国媒体本土化策略的使用,通过减小“文化折扣”来吸引更多受众,或者在保留适当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之上减轻西方或者美国媒体被认为所带有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文化、媒介)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感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Maxwell,1996)。
- 邹胜卢嘉
- 关键词:本土化策略美国媒体传媒语言文化市场分化
- 互联网与国家认同: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基于全球33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1
- 2018年
-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互联网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就互联网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方式和强度进行综合评估。采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本文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媒介环境,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形成国家认同所处的媒介环境。运用世界价值观调查(2010-2014)的数据,本文对全球33个国家的47078份概率样本进行了多层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以公民民族主义为基本理念的网络参与成功地化解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分配所带来的冲击,同时网络参与的发展将最终导致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即人类基于各自不同历史文明所产生的种族民族主义逐渐被普遍的公民民族主义所取代,后者则成为人类国家认同产生的最终形式。
- 卢嘉刘新传
- 关键词:互联网国家认同民族主义媒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