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栋
-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艾森曼格综合征1例
- 艾森曼格综合征又称为肺动脉高压性右至左分流综合征。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的高阻力状态持续发展有关,为肺动脉显著高压而有右至左分流时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禁忌证。肺动脉高压分为动力型肺动脉高压和阻力...
- 吴炳祥梁兆光富路曲秀芬李元十范志新刘培栋宋丽云李为民
- 文献传递
- 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支架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1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 (CHD)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后再狭窄 (IS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了 1997~ 2 0 0 0年间 12 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东北汉族患者 ,对其进行了追踪随访。在 3个月~ 2年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根据支架内狭窄程度进行分组 ;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分析方法进行ACE基因分型 ,再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和二次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结果 ,探讨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4 3例ISR患者DD、ID、II的频率为 0 6 5 1、0 16 3、0 186 ,85例支架术后未狭窄患者DD、ID、II的频率为 0 4 12、0 2 82、0 30 5 ;DD型的支架患者比II、ID型的患者 ,有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 (P <0 0 2 5 ) ;D等位基因频率 (73 2 6 % )明显地高于I等位基因频率 (2 6 74 % ,P<0 0 1)。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ISR有相关性 ,D等位基因可能是ISR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曲秀芬赵鹃刘培栋宋丽芸赵侃刘和平黄永麟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再狭窄
- 不同易患因素冠心病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与冠脉狭窄程度观察被引量:13
- 2001年
- 傅京耀赵进军冯景辉刘培栋宋丽云
-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狭窄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后即刻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评价溶栓后即刻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成性分析我科2003年5月到2004年5月首将急性心肌梗死后PCI患者166例,分...
- 孙新勇王岚峰李竹琴刘培栋
- 文献传递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导致封堵器脱落的经验教训(附1例报道)
- 自上世纪90年代 Amplatzer 封堵器发明以来,介入的方法治疗先心病日趋完善,已成为先心病规范化治疗的一部分,因其安全、创伤小而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封堵器的脱落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受到足够的
- 吴炳祥富路范志新孟繁超李元十刘培栋宋丽云李为民
- 文献传递
- 直接PCI与溶栓后即刻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后即刻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并评价溶栓后即刻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PCI患者166例,...
- 李为民王岚峰孙新勇李竹琴刘培栋傅世英
- 文献传递
- 依那普利对心房急性电重构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快速心房起搏诱发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 2 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 16例 )和依那普利组 ( 11例 )。阻断自主神经后 ,以最快 1:1心房起搏 [( 349± 37) /min]诱发急性心房颤动 (房颤 ) ,观察各组患者心房快速刺激前后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频率自适应性、不应期离散度 (AERPd)的变化及房颤诱发情况。结果 ①心房快速起搏后 ,对照组AERP明显缩短 ,依那普利组AERP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心房快速起搏前后AERPd差异无显著性 ;②心房快速起搏前后 ,对照组右心耳 (RAA)处AERP与相应程控刺激基础周长拟合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0 0 6 2和 0 0 18;依那普利组分别为 0 0 5 9和 0 0 5 3;③心房快速起搏后 ,对照组房颤诱发例数、次数显著增加 ,平均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依那普利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房颤诱发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 依那普利能够防止心房快速激动引起的心房急性电重构 。
- 李悦李为民谷宏越薛竟宜杨树森宋丽云刘培栋
- 关键词:急性心房颤动电重构依那普利
- 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间隔部旁路的电生理特点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间隔部旁路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通过比较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间隔部旁路 (间隔部旁路组 )和非间隔部旁路 (非间隔部旁路组 )患者旁路前传和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及传导时间的不同 ,探悉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间隔部旁路的电生理特征。结果 :2 7例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间隔部旁路 6例 ,非间隔部旁路 2 1例。两组患者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 2 5 9± 3 3 )ms比 ( 2 66± 2 4)ms ,P >0 0 5〕、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 2 62± 3 1)ms比 ( 2 71± 17)ms ,P >0 0 5〕和心动过速频率〔( 168± 3 1)次 /分比 ( 176± 2 5 )次 /分 ,P >0 0 5〕无显著性差异。与非间隔部旁路组患者相比 ,间隔部旁路组患者旁路前传时间〔( 76± 2 1)ms比 ( 3 9± 13 )ms ,P <0 0 1〕和房室结逆传时间〔( 10 3± 3 5 )ms比 ( 4 6± 19)ms ,P <0 0 1〕明显延长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旁路顺传或房室结逆传速度减慢使间隔部旁路能够引起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李悦李为民谷宏越刘培栋宋丽云王凤龙
- 关键词: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点射频导管消融
- 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心电学新标准被引量:6
- 2001年
- 为验证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能否作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罪犯血管的判定标准 ,比较 6 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群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分析aVL导联QRS波群两种模式 (Ⅰ型 :S/R≤1/ 3,ST段抬高≤ 1mm ;Ⅱ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对判断下壁AMI罪犯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改变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 (LCX)组出现率为 89% ,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为 2 4% (P <0 .0 0 1)。Ⅱ型改变在LCX组出现率为 11%、RCA组为 76 % (P <0 .0 0 1)。Ⅰ型心电图变化预测LCX闭塞的敏感度为 89%、特异性为 76 %。Ⅱ型心电图改变预测RCA闭塞的敏感度为 76 %、特异性为 89%。结论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变化是判断LCX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 。
- 李为民李悦李宪春杨诺刘培栋韩薇徐岩松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罪犯血管
-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评价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状态下 ,紧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挽救患者生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15例 ,平均年龄 (70 1± 8 4)岁 ,动脉血压 <85 / 6 0mmHg(1mmHg=0 133kPa) ,心动超声检查射血分数 (EF) <42 % ,伴有明确的急性泵衰竭征象。患者发病 2 4h内紧急行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支架术 ,其中 4例同时行右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3例行回旋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观察血压、心率 ,应用心动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支架术后完全阻塞的左前降支血管再通良好 ,术后 30min血压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收缩压 (10 6 0± 11 8)vs (76 2± 4 9)mmHg ,P <0 0 1;舒张压 (82 4± 9 7)vs (5 6 2± 6 1)mmHg ,P<0 0 1];心率明显下降 [(79 2± 8 4)vs (10 9 2± 9 1)次 /分 ,P <0 0 1]。术后 4h ,心动超声测定心功能明显改善 [EF(48 8± 4 7) %vs (34 3± 4 5 ) %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状态时 ,尤其是年老患者 ,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使完全阻塞的血管再通 ,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十分有效和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 刘和平刘培栋张怀勇曲秀芬宋丽云黄永麟
- 关键词:并发症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