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合满
- 作品数:46 被引量:586H指数:16
-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化学历史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为研究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化学历史变化特征,以西藏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分析了日喀则地区2000—2013年农用化肥、塑料薄膜及农药使用情况。结果表明,1)日喀则地区农用化肥年度使用情况从整体看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农用化肥的施用量也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农用化肥种类施用情况来看,氮肥和磷肥施用量较大,钾肥和复合肥的施用量则较少。2)不同年份塑料薄膜在农业上的使用量起伏较大。2013年日喀则地区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是2000年塑料薄膜使用量的134.5倍。3)日喀则地区农药使用量基本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2000—2006年农药使用量增长缓慢,而2007—2013年农药使用量迅速增长。同样,日喀则地区农田农药使用量也基本为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8—2013年期间农药的使用量增长较快,使用量较大。
- 徐唱唱杨红曾兴隆刘合满
- 关键词:农业化学化肥农药
- 耕作对八一镇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土壤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养分转化的重要因素,为阐明耕翻和不耕翻对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及温度传导的影响,以八一镇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ECH2O土壤水分温度测定系统,对不同层次(2、10、20、30和40 cm)土壤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呈单峰型日变化规律,表层2 cm土壤温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08∶00,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温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明显的延迟效应;耕作对土壤日均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2cm,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耕作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小;未耕翻土壤表层紧实的结构有利于表层热量向下层土壤传导,从而使下层土壤日均温高于耕翻土壤。
- 徐唱唱杨红魏来刘合满
- 关键词:农田土壤耕翻土壤温度
- 林芝河谷地区典型农田土壤主要性质及重金属状况初探被引量:14
- 2016年
- 选择西藏林芝河谷地区代表性麦田及蔬菜大棚土壤,对其主要土壤肥力指标、重金属浓度及相应小麦及蔬菜样的重金属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该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处于中等及较缺乏水平,全磷、全钾、有效锌处于缺乏水平,速效磷、钾及有效铜处于较丰富水平;研究区土壤及作物铜、锌、镉浓度均未超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农业生产活动造成了表层土壤铜、锌、镉的富集。研究区耕地应注重有机肥、化肥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同时注意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酸化、重金属富集问题并加以监控,以促进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孙曦刘合满周通旦曾曲扎李柱周嘉文吴龙华
- 关键词:土壤植物肥力重金属
- 土壤呼吸日动态特征及其与大气温度、湿度的响应被引量:20
- 2013年
- 为阐明西藏高原区土壤呼吸作用日变化特征对大气温度、湿度特征因子的响应,以西藏林芝八一镇农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大气温度、湿度及土壤水分蒸发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作用具有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呼吸速率在0.5~1.3μmol/(m2.s)范围内,最大值出现在15:00-16:00之间,最小值出现在10:00-12:00。气温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关键气象因子,与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和大气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与气温、大气湿度、蒸发速率之间并不完全同步,1d内,在19:00-7:00之间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呼吸速率与气温、大气湿度和蒸发速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在7:00-19:00之间气温变化幅度大,表现为土壤呼吸作用滞后于气温、大气湿度和蒸发变化,约滞后3h。由此可知,短暂的大气温度、湿度条件变化并不能引起土壤呼吸作用的快速显著变化。
- 刘合满曹丽花马和平
- 关键词:土壤呼吸日变化气温
- 不同改良剂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及其机制被引量:22
- 2011年
-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采用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等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进行改良。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可促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在浓度0.05%~0.40%范围内,其改良效果表现为PAM>β-环糊精>沃特保水剂>腐殖酸,且黄绵土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尤以PAM改良效果最明显;在低浓度条件下,4种改良剂均可有效地降低土壤密度;土壤粒径分布表明,PAM改良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机制是使<1 mm粒径的团聚体团聚为更大的团聚体,尤其是团聚为>5 mm的团聚体,PAM在4种改良剂中对黄绵土改良效果最好。阐明不同改良剂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及机制,可为合理利用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 曹丽花刘合满赵世伟
-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土壤密度
-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被引量:12
- 2019年
- 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年生和2年生植物叶片及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叶片和枯落物OC含量表现为2年生叶片>1年生叶片>未分解枯落物(ND)>半分解枯落物(SD)>完全分解枯落物(CD),即老叶片以C积累为主,而枯落物OC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OC平均含量(68.5%)显著高于中国平均水平(45.5%);叶片N、P、K含量表现为1年生>2年生,即新叶以N、P、K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为主。枯落物TN含量低于中国森林的平均水平(12.03 g/kg),而TP含量显著高于中国森林平均水平(0.74 g/kg),枯落物TN和TP以SD最高,即分解初期表现为净固定,而后期则呈净释放,TK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K的净固定;叶片C∶N,C∶P和C∶K表现为2年生>1年生,枯落物C∶N,C∶P和C∶K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叶片N∶P处于较低水平(6.08),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营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 曹丽花尹为玲刘合满杨红连玉珍郭丰磊
- 关键词:色季拉山叶片枯落物养分含量化学计量
- 不同状态高寒草原主要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被引量:19
- 2013年
- 对藏北高原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活性有机碳(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n,ASOC)主要组分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对ASOC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显著不同,平均分配比率分别为11.10%、0.57%、0.04%和0.03%,高原寒旱环境对WSOC、LFOC的形成与积累极为不利。(2)不同状态高寒草原亚表层ASOC各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表层;与正常草原ASOC各组分含量相比,退化草原表层、亚表层分呈小幅增加和大幅下降,但轻度退化草原变化幅度大于严重退化草原;因此,0~20 cm土层ASOC各组分含量均呈正常草原>严重退化草原>轻度退化草原。(3)不同状态草原中,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对ASOC组分的形成均具极显著(R2:0.731~0.960)的促进作用,土壤放线菌、真菌对纤维素分解酶活性(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y,CEA)则具有较大影响。(4)草原严重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可能已完成向抗逆能力、纤维素分解酶分泌能力更强生理种群的演替,其相对较高的SOC、ASOC含量表征着土壤有机残体的较大消耗。
- 蔡晓布彭岳林于宝政刘合满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高寒草原藏北高原
- 黄土高原主要土壤锌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2
- 2008年
- 通过测定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壤全锌和有效锌含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锌含量及影响有效锌的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锌主要分布在50~100mg·kg-1之间,有效锌含量较低,其中20.69%在临界值(0.5mg·kg-1)之下,37.93%为低(0.5~1.0mg·kg-1)水平。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回归方程对影响有效锌的主要土壤因素进行回归拟合。发现土壤有效锌与全锌、全氮、全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幂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有效锌与土壤全氮、有机质的相关关系,有效锌与全锌、全磷、pH值宜用指数函数表示其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性质对有效锌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次序为全氮>全锌>pH>全磷,土壤全氮对锌有效性的直接作用最明显。
- 刘合满张兴昌苏少华
- 关键词:有效锌土壤PH全氮全磷
- 不同土壤对Cr吸附的动力学特征被引量:31
- 2008年
- 该文采用振荡平衡法比较了来自中国15个省区16种土壤对Cr(VI)的吸附及其动力学特性,并探讨了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对Cr(VI)吸附及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较低土壤pH值和较高物理黏粒含量的土壤对Cr(VI)具有较大的表观吸附量,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因素对土壤Cr(VI)的表观吸附量影响较小。酸性土壤对Cr(VI)吸附能力较强,可以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抛物线方程描述Cr(VI)在酸性土壤中的动力学行为,且土壤的表观吸附速率和平衡时的吸附量与土壤的pH值呈显著(p<0.05)负相关关系,而与物理黏粒含量呈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碱性土壤对Cr(VI)吸附能力较小,很难用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吸附动力学特性。可见,土壤pH值不仅影响土壤对Cr(VI)的表观吸附量,并且对Cr(VI)表观吸附动力学特征产生了较大影响。
- 闫峰刘合满梁东丽张兴昌
- 关键词:土壤动力学
- 藏东南色季拉山沟壑区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9
- 2016年
- 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海拔3950—4350 m为研究区,采用30×50 m网格采样法,以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沟谷与坡面上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两个层次上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全氮和铵态氮0—10 cm>10—20 cm,而硝态氮表现为10—20 cm>0—10cm;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含量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这种海拔梯度效应并未达显著水平(P>0.05);沟谷区土壤氮含量高于坡面,这可能与植被残体在沟谷区的堆积分解促进氮循环有关;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依赖性,其中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符合指数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50%;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变异分布均符合高斯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70.91%和37.45%;该区域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依赖性表现为:硝态氮>全氮>铵态氮,即土壤硝态氮更易受到空间结构因素的影响,而铵态氮含量空间变化则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
- 刘合满曹丽花曾加芹
- 关键词:色季拉山全氮铵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