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玥
-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乙肝肝硬化长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对于慢乙肝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每月一次,共3次,每次输注细胞量(3~4)×107,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安慰剂治疗(细胞保存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18个月临床症状、体征、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腹部彩超、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数据。结果两组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呈上升趋势,但在UC-MSC治疗后3、6、12、18个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值最高,分别是37.1±3.3、149.3±3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最为显著,P值分别为0.014、0.015。在治疗后6、12、18个月时两组间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在UC-MSC治疗后12、18个月两组间胆碱酯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0.03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两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细胞、血红蛋白及纳差、乏力、腹水、肝性脑病改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输注时有3例患者出现发热、2例患者出现皮疹,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乙肝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脏合成功能、降低Child-Pugh评分,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江小柯李修岭白阳秋丁辉伍玥王菲李俊张炳勇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乙型肝炎肝硬化长期疗效
-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及C20orf54基因多态相关性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现晚,预后差,中-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目前针对食管癌治疗的首选方案仍然是手术治疗,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正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长期生存的最重要因素...
- 伍玥
- 关键词:食管癌预后
- 文献传递
- 肠癌术后短期应用生长激素对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肠癌术后短期应用生长激素对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肠癌手术治疗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两组患者在肠癌术后给予相同的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方式基础上,在第3天开始每天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状况以及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IGF-1、纤维连接蛋白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干预之前,两组的Fug1-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治疗干预之后,试验组患者的Fug1-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肠癌术后短期应用生长激素可以显著优化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对预后效果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 伍玥张延瑞
- 关键词:营养状况预后影响
- 1058例食管良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食管良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1 058例食管良性肿瘤均来自1973年1月至2015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和贲门癌生物样本和临床信息数据库。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0万例数据库中,临床病理信息完整的食管肿瘤患者共249 246例,食管良性肿瘤占0.42%(1058/249 246),其中男性544例,年龄(50±11)岁;女性514例,年龄(52±11)岁。在组织病理学诊断的10种良性肿瘤中食管平滑肌瘤最常见为84.50%(894/1 058),其次为乳头状瘤6.90%(73/1 058),腺瘤最少为0.38%(4/1 058)。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纤维瘤以男性为主;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和血管瘤以女性为主。此外,本组发现的5例错构瘤全部发生于女性。以发生率≥50%为易发标准,青年男性易发食管良性瘤依次为平滑肌瘤和间质瘤,而青年女性依次为颗粒细胞瘤和脂肪瘤;老年男性依次为乳头状瘤、间质瘤和平滑肌瘤;老年女性依次为神经鞘瘤、乳头状瘤、平滑肌瘤、间质瘤和错构瘤;此外,男性脂肪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和腺瘤,女性神经纤维瘤均发生在老年;不同年龄良性肿瘤总体发生率(P=0.034)和平滑肌瘤发生率(P=0.0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平滑肌瘤、乳头状瘤、间质瘤和神经鞘瘤好发部位以中段为主,脂肪瘤以下段为主。本组良性肿瘤治疗以单纯手术为主为57.54%(492/855),其次为内镜下切除38.01%(325/855)和其他为4.45%(38/855)。结论:食管良性肿瘤发生率低,组织类型较多,且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易发类型明显不同,肿瘤组织类型不同,好发部位不同,手术及内镜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
- 韩渭丽汤萨姬玲粉李文才鲍启德吴盘红伍玥赵学科韩雪娜杨俊娟李秀敏申培红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良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
- 食管梭形细胞癌28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食管梭形细胞癌(ES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影响因素。方法:对286例ESSC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SSC患者在同期食管恶性肿瘤中的检出率为0.11%(286/251 707),男女性别比例为2.11GA6FA1,男性中位年龄61岁,女性中位年龄62岁。术前病理活检112例,正确率50.9%。ESSC主要发生于食管中段(69.1%),其次为下段(18.8%); 大体类型以腔内型为主(35.5%),其次为蕈伞型(25.2%)、髓质型和溃疡型(12.9%和12.3%); 淋巴结转移率仅为26.3%; 远器官转移率为2.1%; T分期早期ESSC(T1N0M0)的检出率高达31.7%。临床早期和中晚期患者5 a生存率分别为54.5%和43.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与M分期是ESS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β=0.390,1.588; OR(95%)=1.477(1.181~1.847),4.748(1.666~13.530)]。结论:ESSC以男性为主,多发于食管中段,术前活检诊断正确率较低,大体类型以腔内型为主,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和远器官转移是影响ESSC预后的独立因素。
- 姬玲粉范宗民吴敏杰王苒孔国强孟辉周英发刘太江刘志才付文婷伍玥程让王立东
- 关键词:临床流行病学病理诊断
- CD19与B细胞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被引量:1
- 2015年
- CD19是正常和恶性B淋巴细胞特异性表面蛋白,在B细胞的发育、增殖和分化以及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因CD19在B淋巴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和恶性肿瘤表达的广泛性,使其成为一个颇具潜力的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分子靶点。靶向CD19的各种免疫治疗策略正在实验室和临床展开,包括Fc段修饰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等,在白血病和淋巴瘤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有力地推动了靶向免疫治疗的发展。本文就近年靶向CD19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刘亚丹伍玥韩双印
- 关键词:CD19B细胞恶性肿瘤免疫治疗
- 淋巴结切除总数及阳性转移个数对贲门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总数及阳性转移个数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入户和(或)电话随访及住院病理结果核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单纯手术治疗的1955例贲门癌患者不同淋巴结切除总数和不同阳性转移个数的生存期。结果:138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淋巴结切除数目为1~3枚,4~6枚,7~9枚,≥10枚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35、39和63个月,Log-rank检验,χ2=20.626,P<0.001。56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中,淋巴结切除数目为1~2枚,3~4枚,5~6枚,≥7枚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6、168、212和202个月,Log-rank检验,χ2=5.077,P=0.166。阳性淋巴结转移个数为1枚、2枚、3枚和大于3枚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8、41、36和27个月,Log-rank检验,χ2=25.771,P<0.001。结论:淋巴结切除总数的增加可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阳性转移个数多可缩短患者术后生存期。
- 原超范宗民陈曦李燕伍玥李贝宋昕杨玉花李学民王立东
- 关键词:贲门癌淋巴结转移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的第三代嵌合抗原受体的构建与表达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构建第三代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的嵌合抗原受体表达载体,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运用分子克隆方法将嵌合抗原受体的胞外抗原结合区(EGFRvⅢ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EGFRvⅢsc Fv,726 bp)、铰链区/穿膜区(213 bp)、共刺激分子(CD28和CD137的胞内信号区,123 bp和126 bp)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CD3ζ链,336 bp)连接成EGFRvⅢsc Fv-CD28-CD137-CD3ζ(EGFRvⅢ/3CAR),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 CDHCMV-MCS-EF1-cop GFP的EcoRⅠ和Bam HⅠ位点,转染293T细胞48 h后提取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vⅢ/3CAR的表达。结果:EGFRvⅢsc Fv和基因合成的CD28-CD137-CD3ζ表达框通过重叠延伸PCR拼接成EGFRvⅢ/3CA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分析和DNA测序均验证了重组载体序列完全正确,Western blotting应用抗人-CD3ζ抗体检测到EGFRvⅢ/3CAR在293T细胞中的完整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58 k D)。结论:成功构建嵌合抗原受体EGFRvⅢ/3CAR表达载体,为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靶向治疗肿瘤提供研究基础。
- 敖仕梅伍玥王春荣杨玉秀韩双印
- 手术切除淋巴结数和转移淋巴结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数和转移数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或)电话随访,收集1976年至2002年来自于食管癌高发区、单纯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量、转移数及生存状况资料,随访共1573例,随访期均超过10a,评估淋巴结切除数量和转移数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将1573例按淋巴结切除数1~6、7~12、≥13枚分组,3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79,P<0.001);将1573例按淋巴结转移数0、1~2、3~6、≥7枚分组,4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80.182,P<0.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性别、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因素后,淋巴结切除数量增加仍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加则会明显降低生存期(P<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加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因素,术中淋巴结切除数量增加是改善预后的主要因素。
- 伍玥董金成户彦龙常扶保原超李江曼王苒冯笑山张延瑞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切除
- 贲门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类型与贲门癌发生部位关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GCA)发生部位与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与齿状线的关系,将770例贲门癌分成6种类型:A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下方;B型:肿瘤2/3位于齿状线下方;C型:肿瘤1/2位于齿状线下方;D型:肿瘤1/3位于齿状线下方;E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上方;F型:齿状线完全被肿瘤侵犯,难以区分肿瘤与齿状线的关系。采用阿利新兰-雪夫试剂染色法和高铁二胺-阿利新兰染色法研究295例GCA癌旁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分析GCA发生部位与癌旁IM关系。结果GCA以A型和B型为主(94%),高于C型和D型(P<0.05),未检出E型和F型。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9%(115/295),完全性结肠型所占比例39%(45/115),高于另外3型(χ2=36.765,P<0.05)。A、B、C三型GCA癌旁IM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00,P>0.05)。A、B型GCA癌旁IM均以完全型为主(χ2=81.203,P<0.05;χ2=34.154,P<0.05),这两种不同部位GCA癌旁IM亚型分布无差异(χ2=4.174,P>0.05)。结论河南贲门癌高发区GCA癌旁IM以完全型为主,但与贲门癌发生部位无关,而与胃远端癌及西方Barrett食管的IM不同。
- 温巍丁广成王立东王能超范宗民陈志国任景丽李吉林伍玥宋昕秦豫培周丽
- 关键词:贲门癌肠上皮化生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