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维
- 作品数:16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 石油焦燃烧反应活性及循环流化床燃烧实验被引量:7
- 2001年
- 用热天平详细研究了某石油焦的燃烧特性 ,并在一台小型循环流化床实验台上进行了燃烧实验 ,同时还对6个煤种进行了相同的实验以便对比。结果表明 ,石油焦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 ,好于无烟煤 ,类似于贫煤。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时 ,二次风率宜在 35 %~ 5 0 % ,以达到较高的燃烧效率。
- 黎永吕俊复张建胜任维王昕刘青岳光溪
- 关键词:石油焦燃烧反应活性循环流化床
-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被引量:21
- 1999年
-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国际 80 年代在锅炉上得到成功应用的清洁煤燃烧技术。提高可靠性、经济性和文明生产程度贯穿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历史。围绕分离器的形式和整体布置,循环床燃烧技术已经历了三代的发展,作者认为冷却型紧凑布置的循环床燃烧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张建胜吕俊复岳光溪王昕任维刘青
-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分离器
- 410t/h煤粉炉改造为循环流化床锅炉方案设计被引量:2
- 2000年
-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用于煤粉炉的环保改造可以使之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同时其低负荷性能、劣质燃料的适应性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在详细计算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41 0t/h煤粉炉改造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原有条件 ,设计合理 ,性能可靠。
- 吕俊复任维王昕张建胜黎永刘青岳光溪
- 关键词:煤粉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设计
- 焦炭流化床燃烧条件下氧化亚氮生成过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在小型流化床实验台上对一种无烟煤焦炭燃烧过程中氧化亚氮的生成途径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在焦炭燃烧过程中HCN的氧化反应是焦炭氮向N2 O转化的一条途径。同时 ,NO与焦炭表面的多相反应也是N2 O的一条生成途径。HCN的析出是焦炭燃烧过程中进一步脱挥发份的结果 ,当焦炭脱挥发份过程结束后 ,N2
- 任维吕俊复张建胜岳光溪
- 关键词:氧化亚氮
- 一种固体物料流量测量方法及装置
- 一种固体物料流量测量方法及装置,涉及一种利用流动的固体物料与测量元件之间的传热特性间接测量物料流量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采用内部通有水、空气或其它流体介质的测量管及温度、流量传感器作为测量元件,根据测量管进、出口测量介质吸...
- 吕俊复岳光溪任维
- 文献传递
- 焦炭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焦炭氮转化的实验研究
- 任维
- 关键词:流化床焦炭非均相反应
- 水冷异型分离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被引量:15
- 1998年
- 根据物料平衡理论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分离器的选取原则,对各种分离器锅炉运行结果的测试认为分离器性能是影响燃烧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解决燃烧效率的全部问题。对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认为冷却式分离器是中国循环床的发展方向。低成本的方形分离器在75t/h等级的成功研制和运行的良好性能为该炉型的大型化提供了依据,目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30t/h和220t/h的设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420t/h的设计正在进行中。
- 吕俊复岳光溪刘青黎永张建胜任维王昕
- 关键词:物料平衡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 在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焦炭氮转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3年
- 在小型电加热流化床实验台上对一种无烟煤焦炭燃烧过程中焦炭氮的转化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在焦炭颗粒的燃烧过程中 ,焦炭中的氮会转化为 NO,N2 O,HCN和 N2 .在焦炭颗粒燃烧的初始阶段 ,即焦炭燃烬度在 0~ 0 .5 8之间 ,HCN析出 ,HCN的氧化反应是 N2 O生成的一条途径 ;在焦炭燃烬度在 0 .5 8到 1的阶段 ,HCN不再析出 ,因此存在另一条不同于 HCN氧化反应的 N2 O生成途径 .HCN在制焦温度高于燃烧温度的焦炭燃烧过程中析出 ,表明焦炭的气化反应是氢释放的一个来源 .
- 任维肖显斌吕俊复岳光溪
- 关键词:无烟煤氧化亚氮转化率
- 循环流化床燃烧室换热系数试验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利用自制的热流计和物料浓度取样器 ,在 75t/ h循环流化床锅炉上测定了不同灰浓度下床对受热面壁面的换热系数 ,分析了床对受热面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确定了固体物料浓度与换热系数的关系 ,开发了综合考虑床温、流化速度的半经验模型 。
- 吕俊复邢兴张建胜黎永刘青王昕任维岳光溪刘宝森马明华林旭东于龙
-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换热系数燃烧室
- 一种固体物料流量测量方法及装置
- 一种固体物料流量测量方法及装置,涉及一种利用流动的固体物料与测量元件之间的传热特性间接测量物料流量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采用内部通有水、空气或其它流体介质的测量管及温度、流量传感器作为测量元件,根据测量管进、出口测量介质的...
- 吕俊复岳光溪任维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