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动脉瘤
  • 4篇血管
  • 4篇神经内镜
  • 4篇颅内
  • 4篇内镜
  • 3篇动脉
  • 3篇手术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3篇脑损伤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水肿
  • 2篇肿瘤
  • 2篇轴突
  • 2篇轴突损伤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外科

机构

  • 13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20篇丁鸭锁
  • 10篇鲁晓杰
  • 7篇季卫阳
  • 6篇钱硕
  • 4篇王汉东
  • 4篇王清
  • 3篇徐嘉
  • 2篇陈罡
  • 2篇汪璟
  • 2篇史继新
  • 2篇李江安
  • 2篇陈开来
  • 2篇李兵
  • 2篇周梦良
  • 2篇成惠林
  • 2篇徐幸
  • 1篇严正村
  • 1篇蔺玉昌
  • 1篇闫伟
  • 1篇金伟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交通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泰州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首届中国中青...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Mini-CEX量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78位非神经外科专业住培学员,在入科和出科时对学员各进行一次基于Mini-CEX量表的考核,通过对考核成绩、教师和学生对评估结果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基于Mini-CEX量表的神经外科形成性评价体系。结果规培学员基于Mini-CEX量表的神经外科形成性评价体系考核显示,学员末次成绩(44.55±7.76)分高于初次成绩(32.52±5.80)分。(P<0.05)。末次考核教师和学员的满意度均高于首次考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ini-CEX的神经外科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鲁峻降建新王小林娄高杰丁鸭锁高广忠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体系神经外科
钨丝弹簧圈溶解致动脉瘤复发并蛛网膜下腔再出血一例
2009年
患者女,55岁。因“突发右侧颞顶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3h”入院。无意识障碍。查体正常。血生化:尿素氮5.85mmol/L,肌酐62.9μmol/L。胸部平片未见异常。头颅CT示右侧鞍旁高密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DSA见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瘤样突起,呈长锥状,
蔺玉昌丁鸭锁徐幸钱硕王清苗增利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动脉瘤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意识障碍后交通动脉恶心呕吐
磁敏感加权成像术在急性弥漫性轴突损伤27例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在急性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急性弥漫性轴突损伤27例患者磁共振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以及磁敏感加权序列。分别比较各序列对弥漫性轴突损伤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数目,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信号特征。结果:弥漫性轴突损伤病灶主要分布在脑白质、基底节区、皮髓交界区、胼胝体、小脑及脑干等区域,磁敏感加权成像术上呈结节状、斑点状、条索状及小片状低信号灶。磁敏感加权成像术对出血性弥漫性轴突损伤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对出血性弥漫性轴突损伤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应作为磁共振检查弥漫性轴突损伤的常规和首选序列。
季卫阳陶晶晶丁鸭锁钱硕鲁晓杰
关键词:弥漫性轴突损伤核磁共振检查
微透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5年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活体细胞外液(ECF)生化物质采样技术,现已被广泛用于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作者简要介绍这项技术的原理、检测方法及其在神经重症监护(NIC)中的应用,并对这项技术的优缺点作评价,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丁鸭锁王汉东
关键词:微透析细胞外液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鞍区肿瘤
鲁晓杰王清季卫阳李兵丁鸭锁徐嘉李江安陈开来
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结合作者多年神经内镜应用经验和体会,探讨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神经内镜辅助下的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包括85例前循环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8例在夹闭前置入内镜,87例均在夹闭后置入内镜观察。主要目的是多角度观察载瘤动脉、瘤颈及瘤周穿通支,以确定最佳夹闭位置和程度。结果77例术后2周内复查CTA,23例3个月后复查DSA,均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19例经内镜发现夹闭不佳而调整动脉瘤夹,1例颈内一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在内镜下上第2枚动脉瘤夹。未出现与使用神经内镜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局部放大、良好照明及其广角和成角的特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过程中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的不足,更好地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动脉瘤夹闭手术的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李江安鲁晓杰李兵钱硕丁鸭锁徐嘉
关键词:神经内镜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认知功能临床测量表的研制及应用
神本研究尝试制定一套针对临床工作中实用的认知功能检查量表,以MMSE为参照标准,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测试,验证量表的有效性。
成惠林史继新周梦良陈罡丁鸭锁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MMSE
文献传递
Nrf2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
金伟王汉东闫伟朱林胡志刚丁鸭锁唐科
3D—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入院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的46例患者同时进行头颅3D—CTA和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影像特点。结果46例患者,阴性3例,余43例患者共检出52个动脉瘤。将3D—CTA和3D—DSA检查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可作为s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但结合3D—DSA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为治疗动脉瘤制定出最佳方案。
季卫阳丁鸭锁殷力维王东鲁晓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单侧入路治疗急性期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一期手术治疗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急性期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18例38个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均采取急性期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38个动脉瘤均在急性期行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术后恢复良好14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病例。18例经3D-CTA和(或)DSA复查,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再通。结论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的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选择急性期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效果。
汪璟鲁晓杰季卫阳陆凤旗钱硕丁鸭锁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