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伯林

作品数:21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池州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叙事
  • 5篇诗歌
  • 4篇名将
  • 4篇抗战
  • 3篇文本
  • 3篇抗战名将
  • 2篇地震
  • 2篇殉难
  • 2篇意象
  • 2篇遮蔽
  • 2篇身份
  • 2篇思想感情
  • 2篇情境反讽
  • 2篇文化身份
  • 2篇化身
  • 2篇将军
  • 2篇反讽
  • 2篇感情
  • 1篇新历
  • 1篇新历史主义

机构

  • 17篇池州学院
  • 4篇池州师范专科...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1篇丁伯林
  • 1篇詹春智
  • 1篇束仁龙
  • 1篇沈佐民
  • 1篇纪永贵
  • 1篇邢朝水
  • 1篇赵稀方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池州学院学报
  • 2篇文学评论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学语文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中国记者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池州师专学报
  • 1篇铜陵学院学报
  • 1篇滁州职业技术...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年份

  • 4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4
  • 1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中傅员外形象的叙事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善"与"恶"是对立的,理论而言它不可能体现在一人之身。然而,在"董永遇仙"这一故事系统中,不同叙事者笔下傅员外的形象却呈现出前后完全不同的善与恶的道德对立。透过这一现象,能够发现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强大渗透力与宰制性。
丁伯林纪永贵
叙事的聚焦与遮蔽——以抗战殉难叙事为例
2008年
叙事聚焦与遮藏决定于叙事立场。以叙事者的心灵之光将对象照亮,充分呈现对象在主体精神现照之下最为闪光的一面,此为聚焦;在主体精神观照之下,或受意识形态规约,将对象本应呈示的一面予以遮挡,让读者或观众无从知晓者,是为遮藏。本文以抗战时期为国殉难名将的叙事文本为例,分析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聚焦与遮蔽的。
丁伯林
关键词:抗战名将叙事遮蔽
反讽的经典文本:《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008年
文章论述了元代著名散曲家睢景臣在《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里如何从反讽视角刻划了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睢景臣一反以往作品观照历史人物的视角,改用俯视角度来看刘邦,巧妙利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悖离正史文本形象的刘邦。
丁伯林
关键词:言语反讽情境反讽戏剧反讽
文化身份与名将叙事
超越政治或意识形态架构,从文本出发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中的著名将领进行叙事学分析,是突破传统囿于单纯文学或史学文本研究而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以期打开新的视境的尝试,而文本叙事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身份对历史人物所作的
丁伯林
文献传递
高师课程设置缺陷与毕业生人文素质阙失
2009年
作为教育事业的母机,高师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未来的教师,高师院校毕业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方能胜任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本文就高师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开设及实施存在的问题,意欲探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丁伯林
关键词: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人文素质阙失
从遮蔽走向开放的叙事选择——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体叙事的进步
2009年
作为叙事学的一个分支,新闻叙事比任何其它的叙事都更易受到当下意识形态的干预与支配,因此媒体的开放度其实正是折射了当下政府的处事心态。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几次大地震中媒体叙事的不同表现,可探寻这种不同表现的根源之所在。
丁伯林
关键词:汶川地震遮蔽
海子诗歌意象的分裂性特征探析被引量:1
2008年
海子诗歌生命十分短促,但他在有限的创作生涯里,诗人凭着天才的创造力,延伸和扩张了诗人创作的智性空间,从而为世人奉献了数量可观,品位较高的诗歌文本。由于诗人对诗歌理想与理解的提升与深入,以1986年的《太阳·断头篇》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钟情于"实体",后期极力追求"动作",意象的选择标准因为这种变奏的介入而显为不同,更使他的这两部分作品彰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本文即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意象的分裂性特征。
丁伯林曹武
关键词:诗歌意象
叙事视角的盲点与想象的张力——兼论有关张自忠将军的文本叙事
2008年
叙事作品的视角是叙事主体赖以观照对象、表现对象的起点,它折射着主体的审美趣味与美学选择。但由于客观原因而致叙事视角灭失的情形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系叙事的线性流畅与横向丰满,使某一灭失的视角得以重现,叙事者往往启用想象这一妙招。本文结合叙事理论和作家的想象张力来探讨有关抗战时期著名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叙事文本,来讨论叙事者是如何发挥想象来对灭失的视角予以补偿,以及想象张力度应如何把握的相关问题。
丁伯林
关键词:叙事视角
“大刀”叙事
2009年
抗战时期中国军人用手中的大刀与日本人枪炮的搏杀,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悲壮的故事,使得"大刀"这一冷兵器上升为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斗争精神的文化符号。这一文化符号被不同的文学文本叙述与表达,则凸现出基于叙事视角选择而采用不同的叙事谋略所呈现出的丰富的叙述趣味。
丁伯林
关键词:叙事谋略文化符号中国军人抗战时期文本叙述
海子诗歌中的水意象被引量:4
2004年
作为先锋派诗人的代表,海子诗歌中的意象创新表现在以“水”为主体意象和与之伴生的辅助意象所建构的个性化意象体系上。本文旨在探讨其诗歌中的“水”意象的传统继承与个性创新。
丁伯林
关键词:诗歌水意象思想感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