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宣谷

作品数:2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压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高血压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狭窄
  • 1篇血压变异
  • 1篇血压变异性
  • 1篇压变异性
  • 1篇前循环
  • 1篇颈动脉
  • 1篇颈动脉斑块
  • 1篇高血压患者
  • 1篇斑块
  • 1篇病情
  • 1篇病情进展

机构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东药学院

作者

  • 2篇田作军
  • 2篇黎宣谷
  • 2篇黄科
  • 2篇陆亚琴
  • 1篇冯佩玲
  • 1篇黄丽娟
  • 1篇刘倩怡
  • 1篇江诗智
  • 1篇董亚贤
  • 1篇由天辉
  • 1篇刘磊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高血压性脑梗死病情进展与其血管基础及临床治疗的相关性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梗死病情进展与其血管基础及临床治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25例经头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为新发脑梗死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其中入院后在6 h~7 d内进展且检查过颈动脉彩超及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必要时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共26例,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稳定型脑梗死(SCI)52例比较。将资料分为高血压性进展型脑梗死(PCI)及SCI两组,分别以单因素、多因素及ROC曲线分析颈部或颅内动脉主干狭窄及临床治疗对高血压性PCI发生的影响。结果 PCI组血压变异性(BPV收缩压及BPV舒张压)、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和指数均高于SCI组(P<0.01),而两组间的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或颅内存在中、重度血管狭窄(OR=27.073,P=0.018)及早期使用降压药(OR=59.890,P=0.005)是高血压性P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是保护性因素(OR=0.019,P=0.005);ROC曲线提示,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对前循环高血压性PCI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不够准确。结论颈部或颅内主干血管中重度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早期使用降压药是高血压性P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他汀类降脂药是其保护性因素。
田作军董亚贤刘磊黄科黎宣谷陆亚琴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血压变异性血管狭窄
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χ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田作军黎宣谷陆亚琴冯佩玲江诗智黄丽娟刘倩怡黄科由天辉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