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美兴

作品数:18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皮炎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特应性
  • 3篇特应性皮炎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2篇血管
  • 2篇用药
  • 2篇用药治疗
  • 2篇脂溢性
  • 2篇脂溢性皮炎
  • 2篇软膏
  • 2篇他克莫司软膏
  • 2篇皮肤
  • 2篇皮肤病
  • 2篇前列安
  • 2篇前列安栓
  • 2篇前列腺
  • 2篇前列腺炎

机构

  • 10篇广州医科大学
  • 6篇广州医学院港...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8篇黄美兴
  • 11篇朱璐
  • 9篇雷水生
  • 8篇张远红
  • 7篇冯雷
  • 5篇刘清
  • 4篇朱璐
  • 2篇黎行山
  • 2篇赵萍
  • 2篇孙丹
  • 2篇罗迪青
  • 1篇杨晓
  • 1篇徐韫健
  • 1篇吴蕙慧
  • 1篇孙丹
  • 1篇朱晓琴
  • 1篇向思英
  • 1篇刘光敏
  • 1篇唐晓丹
  • 1篇唐晓丹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陕西中医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应用激光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岭南皮肤性病...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89例手足口病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2012年
为探讨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本文对广州医学院港湾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就诊的389例手足口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查阅广州医学院港湾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传染病报卡中所有手足口病患者的资料,并分别按发病年月、发病年龄等统计,报卡科室包括皮肤科、急诊、儿科等门急诊科室。
黄美兴朱璐张远红孙丹唐晓丹罗迪青
关键词:流行病学分析手足口病急诊科室发病年龄传染病
2种用药方案治疗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2种用药方案治疗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的经济学效果。方法:103例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口服前列通淤胶囊+前列安栓纳肛(A组)、前列安栓纳肛(B组)治疗,疗程均为30d,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A、B组总成本分别为592.2、280.8元,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82.35%(P>0.05)。结论:B组方案患者依从性好,更经济。
黎行山黄美兴杨晓向思英
关键词: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前列安栓成本-效果分析
银屑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异常的、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清楚。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学者们建立了多种不同的银屑病动物模型。笔者总结了常见的银屑病动物模型,并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
黄美兴朱璐吴蕙慧罗迪青
关键词:银屑病动物模型
血管生成标志物在进行期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和CD34在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的30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皮损处活组织,经临床、皮肤镜检查均处于疾病进行期,纳入银屑病组。另取曾在急诊科行清创术的10例患者的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比较VEGF、CD31和CD34在银屑病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皮肤镜下银屑病组皮损组织的典型表现为亮红色背景上有银白色鳞屑,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点状、小球状、肾小球样和环状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1、CD34阳性染色位于银屑病组患者皮损处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质中;VEGF在银屑病组患者的皮损组织中表达几乎遍布表皮全层,以棘层染色最强,主要表达于角质形成细胞质。与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患者皮损处组织的VEGF、CD31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银屑病组患者皮损处组织中的VEGF、CD31和CD3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VEGF、CD31和CD34蛋白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组织中高表达,且三者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在银屑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冯雷黄美兴雷水生方培炫朱璐
关键词:CD34银屑病
普萘洛尔和泼尼松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和泼尼松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头面部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普萘洛尔组[1.5mg/(kg.d)]、泼尼松组(2.5mg/kg)和观察组(不做处理),比较3组患儿的血管瘤体变化情况,并检测患儿服药前、后的心率、血糖、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结果①治疗8周后,普萘洛尔组、泼尼松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0.48%和37.50%,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疗效相当(P>0.05),但均优于观察组(P均<0.01))。②普萘洛尔组在第1天服药后1h和3h心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服药前与服药后6h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天和第3天服药后1h心率均明显低于服药前,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服药前与服药后3h和6h心率及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后1h,3h和6h心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普萘洛尔组和泼尼松组服药前与服药4周后肝肾功能,血糖,FT3,FT4,sTSH等检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中可抑制血管瘤生长,较泼尼松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较好。
雷水生朱璐张远红黄美兴唐晓丹孙丹刘光敏朱晓琴
关键词:普萘洛尔泼尼松血管瘤婴幼儿
联合用药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疗效观察
2011年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治疗频发性G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频发性G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阿昔洛韦片的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阿昔洛韦片,剂量及疗程同治疗组。定期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内、6个月内治疗组的复发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复发皮损面积明显较对照组减小(P<0.05),复发皮损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昔洛韦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联合治疗频发性GH可显著降低复发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阿昔洛韦。
黄美兴朱璐张远红孙丹刘光敏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
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氯苯那敏4 mg次/,每天3次。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次/,每天3次。治疗组50例:咪唑斯汀10mg次/,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次/,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咪唑斯汀组有效率为84.0%,平均起效时间3周,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和4周,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时间短,疗效较好。
黄美兴朱璐赵萍张远红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咪唑斯汀氯苯那敏复方甘草酸苷
强脉冲光联合红光及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和或红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S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例面部S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B、C和对照组。对照组外用他克莫司软膏,试验组C、B和A在前者基础上分别联合红光、IPL、红光和IPL治疗,疗程共8周。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IPL和或红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试验组B对抑制皮脂腺分泌和试验组A对皮损面积、瘙痒改善更明显;各组红斑的改善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联合治疗后,角质层含水量增加和经表皮失水量减少,生活质量好转,患者满意度较高。四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IPL、红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SD安全有效。
方培炫朱璐冯雷刘清雷水生黄美兴
关键词:强脉冲光脂溢性皮炎他克莫司软膏
光动力联合CO_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复发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用CO2激光清除可见疣体。治疗组再用ALA—PDT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对照组不加其他治疗。两组均于第一次治疗后的第1、2、3、4、8、12周随访,如有可见疣体,及时用CO2激光清除。第12周时比较两组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第12周随访时,治疗组总复发率为9.09%,对照组总复发率为44.68%(χ2=10.06,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系统不良反应。结论: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黄美兴朱璐张远红李湛辉
关键词:尖锐湿疣CO2激光
肠杆菌科细菌高产AmpC合并膜孔蛋白改变与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测定最小细菌浓度(MIC),用酶提取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PCR扩增AmpC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55株碳青霉烯类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中,AmpC酶三维试验阳性菌为30株,PCR结果中AmpC耐药基因DHA阳性9株(16.36%),CIT阳性16株(29.09%),未见MOX阳性株。膜孔蛋白基因的测定结果:55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有34株(61.82%)膜孔蛋白基因OMPK35缺失,52株膜孔蛋白基因OMPK36缺失。膜孔蛋白基因OMPK35缺失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肠杆菌科细菌由于高产AmpC酶以及膜孔蛋白的缺失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这对临床控制病情及抗感染是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李春苑李家豪苏恒范顺帆麦志达黄美兴谢清娇徐韫健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膜孔蛋白碳青霉烯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