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林
- 作品数:81 被引量:550H指数:15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农业科学更多>>
- 中共党史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 2023年
-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共党史研究与宣传势头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后,回过头来冷静思考中共党史的学术研究,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从如何扩展中共党史研究的“史料”和“史学”角度,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 黄正林
- 关键词:中共党史研究学术研究冷静思考建党史学史料
-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给经济研究——兼与陈永发、陈耀煌商榷被引量:3
- 2022年
- 全面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不仅要发展公营和集体经济,更允许资本主义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陕甘宁边区不仅有建立自给经济的资源,也确立了适合建立自给经济的各项制度,促进边区建立了自给经济体系。1944年底,边区粮食产量就达到了“耕三余一”或“耕二余一”,棉花可以达到自给率的85%,布匹自给率达到60%上,大部分日用工业品可以满足需求,部分产品还自给有余。因此,边区自给经济体系的建立是边区度过抗战困难时期的根本原因,对外贸易只起到辅助作用。
- 黄正林
- 民主改革前后甘川青藏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民主改革前的甘肃、四川、青海藏区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以三大领主为首的贵族统治在政治和经济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广大农牧民过着悲惨的生活,社会经济处于停滞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在藏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是藏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民主改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广大农奴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生活得到了改善,开启了藏区社会的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使藏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加快了藏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 黄正林
- 关键词:民主改革民族进步
-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被引量:23
- 2006年
-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改造使边区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主经济受到了削弱,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向合作制经济转变;通过选举树立了新的乡村权威,普通民众成为乡村权力主角;社会教育使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逐步形成;普及教育使穷人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乡村社会一改过去土匪横行的局面,民众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一些社会陋习被新的社会风俗所取代;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使民众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派相比,中共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要深刻的多,正因为这样,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才取得了成功,而且代表了未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
- 黄正林
- 制度创新、技术变革与农业发展--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研究被引量:18
- 2010年
-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河南的农业与之前相比,出现了缓慢向前发展的势头。就农政机关而言,1927~1937年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涉农机关不仅有政府部门的行政机关,还有各级农事试验场和合作社,民国以来政府的农业部门具有了为农业服务的理念。这种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出现,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0年代(抗战前),河南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超过了民国初年以前的水平。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河南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农业的缓慢发展,部分地方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从河南农业状况来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业既不是"停滞论者"那样一种悲观的状况,也不是某些"发展论者"所描述的完全是一种比较乐观的状态,而是一些地方出现了缓慢发展的势头,一些地方仍是停滞不前,但应当承认,抗战前十年"发展"是当时中国农业经济的总趋势。
- 黄正林
- 关键词:河南农业农业技术
- 1935年陕甘边苏区和红26军肃反问题考论被引量:7
- 2011年
- 1935年9、10月间发生在陕甘边苏区和红26军中的肃反,不仅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桩悬案,而且随着形势发展中共中央对这次肃反先后数次做出结论,但每次都有所不同,就使这场规模并不大的肃反变得扑朔迷离。通过对红26军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这次肃反是由于许多因素造成的,如:红26军从建立以来,中共陕西省委就认为其执行的是右倾路线,并将这种看法报告给中共中央;陕北特委负责人也认为红26军执行的是右倾路线,并多次写信汇报给中央北方代表,导致中央北方代表派人到陕甘边和红26军来解决右倾问题。而张慕陶、张汉民事件成为导致对陕甘边和红26军进行肃反的主要诱因。
- 黄正林
- 关键词:肃反
- 民团、农民武装与陕甘边红军的建立及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从民国建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苛捐杂税和自然灾害,陕甘地区政治与自然生态日益恶化,农民的生活艰难到了难以忍受的边缘,农民或形成民团与官府对抗,或放弃家园落草为寇。在这期间,刘志丹等共产党人灵活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把1928年大旱灾以来由灾民组成的各种民团、农民武装尽可能地吸收到红军队伍中来,建立了陕甘边游击队及红军。这支队伍成分复杂,屡屡发生违反纪律甚至抢劫事件,严重影响了中共陕西省委、北方局乃至中央对红军领导人及其军队的评判。
- 黄正林温艳
- 关键词:民团农民武装陕甘边根据地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阶段
- 2017年
- 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分四次做了《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在中国共产党内他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 黄正林
- 关键词: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
- 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财经政策转型
- 2024年
-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应对财政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边区主要领导人中引发争论:一方主张紧缩发行边币、在财政上“量入为出”、取消运盐“弊政”,被称为“偏于保守的方针”;另一方主张大量发行边币、继续实行“官督民运”运盐政策,被称为“主张发展的方针”。毛泽东从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大局出发,对“偏于保守的方针”提出批评,指出发展经济是解决财政问题的出路。西北局高干会配合整风运动,统一了边区财经建设思想。自此,“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成为抗日根据地财经建设的总方针,边区成功实现由外援依赖型财政向独立自主型财政的转型。
- 黄正林
- 关键词:毛泽东财经政策整风运动
- 1936年:环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地位的确立
- 2024年
-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年份,中央红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宁夏会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这一系列事件中环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月西征战役开始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以环县洪德城为中心的新苏区建成“西方根据地的重心”,陕甘宁省成立后省委和省政府迁移到今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使河连湾村成为新苏区的枢纽,起到了“西方根据地的重心”的作用。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分别会师后,继续进行战略转移,充分说明红军长征还在继续。11月下旬,红军三个方面军互相配合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山城堡战役胜利标志着红军长征最终结束,山城堡应是红军长征的结束地。
- 黄正林
- 关键词:红军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