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慧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口腔
  • 4篇口腔鳞
  • 3篇增殖
  • 3篇细胞癌
  • 3篇鳞癌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 3篇鳞状细胞癌
  • 3篇白斑
  • 2篇电离辐射
  • 2篇增殖细胞
  • 2篇增殖细胞核
  • 2篇增殖细胞核抗...
  • 2篇舌癌
  • 2篇细胞核
  • 2篇细胞核抗原
  • 2篇淋巴
  • 2篇解剖学
  • 2篇解剖学观测

机构

  • 1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黄慧燕
  • 10篇陈仕生
  • 10篇姚小武
  • 10篇杨利和
  • 8篇卢子正
  • 4篇朱郁文
  • 2篇林敏校
  • 1篇李韶斌
  • 1篇殷学民
  • 1篇吴秋玲

传媒

  • 3篇广东牙病防治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广东省口腔医...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73和PC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变过程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7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了解p73和PC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癌变的规律及相关性.方法:口腔黏膜白斑标本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31例及正常口腔黏膜1...
姚小武卢子正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林敏校
关键词:P73增殖细胞核抗原口腔鳞状细胞癌
下颌骨升支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测下颌升支的解剖结构,为临床颌面外科操作和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20例40侧新鲜湿性下颌骨标本测量下颌升支的高度和宽度,下颌孔和下颌管的位置等。结果下颌孔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面中点后上方,下颌管靠近下颌升支内侧面,位于中线偏后。结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应位于下颌孔的上方,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应靠近下颌升支外侧。
吴秋玲黄慧燕姚小武杨利和陈仕生
关键词:下颌骨解剖学观测下颌骨升支下颌升支神经阻滞麻醉下颌孔
成年男性梨状孔及其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为临床提供梨状孔和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20例成年男性国人新鲜湿性头颅标本,观测梨状孔的形态、高度、底边的宽度、顶角的角度、左右底角的角度、底边与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与梨状孔和外鼻关系密切的鼻骨的长度、宽度和与眶内侧缘的距离。结果梨状孔的高度(纵径)为(27.47±3.16)mm,底宽(横径)为(25.23±2.23)mm,鼻骨内侧缘长度为(27.63±3.89)mm,梨状孔底中点至中切牙间牙槽嵴顶(上颌牙槽嵴中点)的距离为(20.44±2.16)mm,底角至上颌牙槽嵴顶的最小距离左侧为(21.84±2.05)mm,右侧为(22.37±2.25)mm。结论观测结果可作为临床上行该区域相关手术时参考。
姚小武黄慧燕陈仕生杨利和殷学民黄小苇
关键词:梨状孔鼻骨牙槽骨
p7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p7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了解p73在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白斑病理标本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31例,另取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p73的表达。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病变组织中p73的表达率分别为65%和90.3%,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20%),且随组织恶性程度增高呈明显上升趋势,正常黏膜上皮组、白斑组与鳞状细胞癌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73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口腔白斑癌变的标志物。
姚小武卢子正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
关键词:P73口腔黏膜白斑鳞状细胞癌
硬盘保护卡技术在医院网络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3年
李韶斌黄慧燕
关键词:医院网络
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探索颌骨放射损伤机理,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分别予以0、4、8、12、16 Gy剂量单次照射,照射后立即转入37℃培养箱继续培养12、24、48小时...
姚小武朱郁文陈仕生卢子正杨利和黄慧燕
关键词:电离辐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
舌鳞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MT和Cu/Zn-SOD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在舌鳞癌组织和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1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和颈淋巴结中MT和Cu/Zn-SOD的表达、定位,并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舌鳞状细胞癌标本中,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病灶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病灶MT和Cu/Zn-SOD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T和Cu/Zn-SOD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转移相关。
姚小武朱郁文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卢子正
关键词:舌癌金属硫蛋白
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探讨p53和PCNA在OSCC癌变过程中的规律及相关性。方法口腔黏膜白斑标本20例、OSCC标本31例及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p53和PCNA的表达,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p53在正常黏膜组、白斑组与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0%、35%和77.4%,PCNA在上述三组中表达率分别为30%、70%和96.8%,两种表达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p53基因和PCNA表达水平均与OSCC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卢子正姚小武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林敏校
关键词:P53增殖细胞核抗原口腔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
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与组织创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12以0、4、8、12Gy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培养12、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VEGF、bFGF和TGF-β1的表达。结果VEGF在4Gy照射后12h有较明显的增加,24h后逐渐趋于正常;bFGF在4Gy照射后12和24h都有明显的表达,但表达量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TGF-β1表达的增加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受电离辐射后VEGF、bFGF和TGF-β1的分泌均有增加,但三者的剂量-时间关系不一致,可能与细胞对辐射的反应和损伤抵抗作用不同有关。
姚小武陈仕生朱郁文杨利和卢子正黄慧燕
关键词:电离辐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
cN_0舌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区域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cN0舌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区域分布情况,为cN0舌癌患者颈淋巴清扫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取61例cN0舌癌患者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后标本,收集各平面区域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各区域的分布。结果 20例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32.8%,811颗淋巴结中62颗证实有转移,占7.6%。其中平面Ⅰ为11.0%(26/237),平面Ⅱ为8.2%(20/243),平面Ⅲ为6.0%(13/218),平面Ⅳ为3.5%(3/85),平面Ⅴ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cN0舌癌患者仍有较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于平面Ⅰ、Ⅱ和Ⅲ,少部分转移至平面Ⅳ,选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最好扩展至平面Ⅳ。
杨利和姚小武卢子正陈仕生黄慧燕朱郁文
关键词:舌癌颈淋巴清扫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