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鉴别颅内动脉瘤术后血管痉挛和损伤导致的缺血并发症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利用全脑CT灌注(WB-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从血管解剖形态和脑血流动力学方面鉴别动脉瘤术后血管痉挛和损伤造成的缺血并发症。方法前瞻性搜集动脉瘤破裂行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或怀疑有缺血并发症的58例患者,行动态容积CT扫描,并重组WB-CTP和CTA。CTA被用来对比血管痉挛及损伤的解剖学不同。WB-PCT定量评估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对比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WB-CTP与CTA证实痉挛导致的缺血并发症15例,其中局限性痉挛9例,广泛性痉挛6例;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并发症15例。CTA可通过病变发生部位、远端血管改变及随访进行鉴别。此外,广泛性痉挛多个供血区出现灌注异常,易与血管损伤鉴别。局限性痉挛与血管损伤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分为代偿期、失代偿前期及失代偿期,母血管或分支血管闭塞及不明原因或伪影干扰的血管损伤可能更易造成失代偿期改变。结论 WB-CTP与CTA改变,结合症状出现时间及脑梗死的解剖分布能够对血管痉挛和损伤造成的缺血并发症进行鉴别。
- 程晓青陈谦李建瑞周长圣方晓堃黄伟卢光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灌注血管成像显微手术夹闭
-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A(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MMD)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MMD患者,共37条搭桥血管。术前1周内行DSCTA及DSA评估颞浅动脉,术后1周复查DSCTA随访搭桥血管通畅性;对其中11例患者的12条搭桥血管于术后3~6个月内再次行DSCT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术前以3分法(优秀、良好、差)对DSCTA显示颞浅动脉进行评分,术后以5分法对搭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分。结果术前37条颞浅动脉均通畅,DSCTA显示为优秀32条(32/37,86.49%),良好5条(5/37,13.51%)。术后1周搭桥血管平均通畅性评分为2.95±1.05,通畅率为64.86%(24/37),术后6个月平均通畅性评分(3.75±0.97)及通畅率(11/12,91.67%)均较术后1周有所提高。结论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MMD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高度临床应用价值。
- 陈谦倪玲周长圣赵艳娥黄伟
- 关键词:烟雾病血管造影术脑血管重建术
- 双源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的应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9.05岁。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Syngo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后处理技术。22例患者的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和术后双源CT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重点观察和分析了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重要分支血管的通畅程度及真假腔情况。结果40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真、假腔内径在手术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发生逆行性夹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5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其中腔内隔绝术后23支受累血管真腔管径不同程度扩大,假腔管径变小,34支变化不明显.3支无名动脉受累.腔内隔绝术后修复。双源CT血管成像与DSA资料对照分析,1例内漏DSA未能显示。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后处理资料,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应作为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并发症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 杨翱孙志远陈谦倪玲卢光明
- 关键词:腔内隔绝术并发症
- 全脑CT灌注成像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4年
- 近20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研究中.但传统CT设备的灌注成像由于受探测器宽度的限制,无法覆盖全脑范围.随着128、256甚至320排CT的应用,CTP的覆盖面大幅提高,由64排CT的3.2 cm提高至320排CT的16.0 cm,实现对全脑的灌注扫描,利用全脑灌注的容积数据能够重组出4D脑血管的图像,从而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检查,即一次扫描同时获得CT平扫、CT增强、4D-CTA、3D-CTP图像[1].笔者对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及进展综述如下.
- 陈谦黄伟程晓青倪玲
-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灌注
- CT血管成像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分析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在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通畅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行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资料,23例患者共行25侧血管重建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同时行CTA和3D TOF MRA检查,将搭桥血管分为3段(颅外段、穿颅段、颅内段),以5分制计分法对搭桥血管通畅性进行影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合检验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D TOF MRA在显示搭桥血管,尤其是对颅内段的显示优于CTA(P<0.05)。DSCTA和3D TOF MRA对颅外段及穿颅段的显示无明显差别(P值分别为0.66及0.34)。其中2例穿颅段搭桥血管在MRA上表现为假性截断。结论 3D TOF MRA对烟雾病搭桥血管的显示优于CTA,尤其是对颅内段的显示。3D TOF MRA在穿颅段对搭桥血管狭窄程度的夸大效应需引起注意。
- 陈谦程晓青周长圣倪玲黄伟
- 关键词:烟雾病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
- CT灌注成像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疗效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CT灌注(CTP)成像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效果。方法选取单侧MCA狭窄患者40例,根据CTA测量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50%~69%)组14例和重度狭窄(70%~99%)组26例,另根据药物疗效将重度狭窄组分为有效亚组16例和无效亚组10例。利用CTP评估狭窄侧与对侧的绝对灌注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及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评价支架治疗术前及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中度狭窄组狭窄侧与对侧比较,仅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P〈0.01),重度狭窄组CBV和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V:t=3.83,P〈0.001;TTP:t=8.89,P〈0.001)。治疗无效亚组rTTP较有效亚组显著延长(t=-2.18,P=0.04)。无效亚组接受PTAS后,rTTP较术前明显缩短(t=5.94,P〈0.001)。结论 CTP能有效评估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筛选介入治疗患者,TTP能敏感反映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 程晓青陈谦卢光明黄伟周长圣李建瑞张龙江赵艳娥罗松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灌注成像
- 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颈内动脉末段以及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传统血管造影结果与烟雾病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常存在差异,而灌注成像则可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灌注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对这两种影像学技术在烟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陈谦黄伟
- 关键词:烟雾病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脑血管循环脑血管重建术
- 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对烟雾病血管重建评价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在烟雾病颅内外血管重建术前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行颅内外血管重建的烟雾病患者,23例患者共行25侧血管重建术,包括21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颞肌贴敷术(STA-MCA+EDMS)和4侧脑-脑膜-动脉-颞肌贴敷术(EDAMS),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3D TOF MRA及DSA检查,术后一周内复查3D TOF MRA。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术前对颞浅动脉的图像显示以3分制计分法(优秀、良好、差)进行影像评分。术后以5分制计分法对搭桥血管成像质量及通畅性进行影像评分。对术后3D TOF MRA显示搭桥血管闭塞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搭桥血管情况。结果:术前46侧经DSA证实通畅的颞浅动脉,3D TOF MRA显示优秀36条(78.26%),良好10条(21.74%)。术后3D TOF MRA对搭桥血管的平均质量评分为3.88±0.44,无明显的伪影出现。搭桥血管的平均通畅性评分为2.8±1.26。通过与CTA对照,3例搭桥血管穿颅段出现假性闭塞。结论:3D TOF MRA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在烟雾病颅内外血管重建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临床上需要注意搭桥血管在穿颅段可能存在假性闭塞。
- 陈谦程晓青周长圣倪玲罗松黄伟黄伟
- 关键词:烟雾病颅内外血管搭桥
- 颅内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的CT灌注评估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颅内巨大动脉瘤(GIA)患者行载瘤动脉闭塞术(PAO)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2例GIA患者,经球囊闭塞实验阴性,行PAO手术前后分别接受CTP检查,通过手术侧与对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及达峰时间(TTP)对比,评价疗效。结果第一例患者的动脉瘤腔内涡流形成,阻碍了远端血管充盈,术前CTP显示CBF和CBV明显下降,PAO手术解除了涡流,Willis环代偿良好,术后CTP显示脑血流灌注明显好转。第二例患者的术前CTP正常,术后CTP提示TTP轻度延长,CBF和CBV正常。结论 CTP能够有效的评估GIA患者行PAO手术的疗效。
- 程晓青周长圣陈谦李建瑞卢光明
- 关键词:灌注动脉瘤体层摄影术
- CT血管成像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的对照研究
- 目的: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是治疗烟雾病的主要方法,术后随访搭桥血管的通畅性对评价烟雾病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上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是术后随访搭桥血管的金标准,然而DSA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
- 陈谦程晓青周长圣倪玲黄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