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振东

作品数:12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影像
  • 4篇肿瘤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胰腺
  • 2篇影像表现
  • 2篇影像分析
  • 2篇影像学
  • 2篇造影
  • 2篇数字减影
  • 2篇数字减影血管...
  • 2篇黏液
  • 2篇减影血管造影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内
  • 1篇导管内乳头状...
  • 1篇多层螺旋CT

机构

  • 12篇宁波市医疗中...

作者

  • 12篇陈振东
  • 7篇赵亦军
  • 7篇孙勤学
  • 6篇董海波
  • 5篇付峰
  • 4篇陈良
  • 4篇李烽
  • 3篇张玉琴
  • 2篇张贵军
  • 2篇王咏涛
  • 1篇周莹艳
  • 1篇罗雪芬
  • 1篇任峰
  • 1篇刘艳芳
  • 1篇吴旭妙
  • 1篇陈勇

传媒

  • 4篇现代实用医学
  • 2篇中国乡村医药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影像分析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48例IPMN,探讨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IPMN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可分3型;1)主胰管型4例(2例恶性),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2)分支胰管型23例(8例恶性),表现为胰腺分支胰管扩张,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可呈单囊或多囊形,和主胰管相通,恶性者可见分隔、壁结节;3)混合型21例(12例恶性),该型同时具有分支胰管、主胰管扩张的特点。IPMN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90.9%(20/22)、77.3%(17/22),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5%(23/26)、76.9%(20/26),统计学无差异( P >0.05)。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3.7%(45/48),明显高于CT(79.2%,38/48),统计学有差异( P <0.05)。参考2012年新版IPMN诊治共识指南中的高危特征,良、恶性IPMN出现强化的实性成分分别为3/26 vs 13/22,其中1例良性IPMN壁结节及10例恶性IPMN壁结节大于10mm;主胰管直径大于10mm分别为2/26 vs 8/22,统计学有差异( P <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诊断对其良恶性判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孙勤学陈振东赵亦军陈良董海波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adrenocortical oncocytic neoplasm,AOA)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0例患者影像学表现: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肿块,MRI表现为稍长T1、T2信号;增强后CT及MRI表现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10例患者术后随访,9例未见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半年肿瘤复发,随后转移。结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没有显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术前影像学很难做出定性诊断,易误诊为嗜铬细胞瘤等其他肿瘤,对于较大的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应考虑到嗜酸细胞肿瘤的可能性;基于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部分尚有交界性和恶性,因此仍需术后密切随访。
罗雪芬赵亦军陈振东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随访
不同入路下经皮门静脉穿刺术对穿刺出血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门静脉系统可以经多个不同的途径进入经皮经肝脏(TH)入路是最常用的标准方法,包括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其它的穿刺途径包括直接经皮穿刺脾静脉即经皮经脾脏入路(TS),还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手术中直接穿刺门静脉等[1]。与经肝入路相似,经脾入路可以在透视和/或超声引导下进行,可行与经肝入路类似的门静脉内介入治疗。经脾入路用于经肝入路不理想时,比如肝脏肿瘤,移植肝,或者肝门静脉显示不清等[2]。脾脏组织充满血窦,过去认为经脾入路出血的风险较高,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比较经肝入路或经脾入路行门静脉介入的出血情况,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刘艳芳陈良陈振东赵亦军李烽孙勤学
关键词:经皮门静脉穿刺出血
早期肝癌3.0T MRI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3.0T 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经临床或病理确诊早期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3.0T 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其中40例行16排螺旋CT扫描。结果 50例患者中发现早期肝癌68枚,其中8例患者发现2枚甚至多发早期肝癌结节,发现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1.0 cm)25枚。早期肝癌MRI表现多样,大多表现为T_1呈相对等低信号,在T_2WI信号上呈相对稍高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22例小肝癌出现脂肪信号,表现为在同相位上略高信号,反相位像上信号明显降低;增强表现呈"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呈结节状高信号,门脉期信号降低,延迟期呈低信号。40例同时行CT检查患者的术后病理证实早期肝癌56枚,MRI扫描发现53枚(94.64%),CT扫描发现44枚(78.57%),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I在早期肝癌的诊断与鉴别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良陈振东赵亦军孙勤学
关键词:肝肿瘤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对肠道Crohn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Crohn病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肠道Crohn病患者的MD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跳跃性肠壁增厚,8例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同时伴有粘膜强化和分层形成"靶征"及"双晕征";有11例表现为增厚肠壁分层消失,增强不明显,肠壁厚度多在5~11mm。4例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蜂窝织炎,其中并发脓肿1例。7例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3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形成"梳征"。其中"靶征"、"双晕征"及"梳征",均提示与病变活动度相关。结论:MDCT不但能准确显示Crohn病病变部位、肠外病变,还能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MDCT可作为Crohn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付峰董海波张玉琴孙勤学陈振东
关键词:CROHN病
27例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和DSA等多种影像方法在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诊断中的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PS影像学资料,包括胸片、CT和DSA。结果 27例PS叶内型22例,叶外型5例,均发生于两下肺,左下肺19例,右下肺8例。胸片多表现为类圆形的密度较均匀的团块影。螺旋CT表现为肺内囊性、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伴有感染时可出现液平。增强后实性病灶和囊壁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CT血管造影(CTA)通过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准确找到异常来源于体循环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对于诊断PS能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DSA为诊断PS的金标准,能够显示供血动脉的来源及静脉回流方向。结论选择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PS,尤其是螺旋CT及CTA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异常血管,可以取代DSA成为PS术前诊断的首选。
孙勤学陈振东周莹艳李烽董海波
关键词:肺隔离症影像诊断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12例CT诊断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是临床上较少见的肺部恶性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检查结果等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2004—2012年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黏液腺癌12例,女9例,男3例;年龄26~73岁,平均51岁。既往有吸烟史3例。
王咏涛陈振东张玉琴付峰徐凌斌
关键词:黏液腺癌CT诊断肺部恶性肿瘤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液化坏死
脑内脱髓鞘假瘤MRI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探讨脱髓鞘假瘤的MRI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经手术证实及2例经临床证实的脑内脱髓鞘假瘤患者的MRI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共发现12个病灶,均伴有中轻度水肿。单发病灶4例,多发3例。局限性肿块5例,其中4例伴有囊变坏死,不规则肿块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1例,闭环样强化1例,开环样强化3例,斑片状轻度强化2例。共4个病灶与侧脑室垂直,其中2个病灶内侧缘可见粗线样血管影。病理学表现为病灶区髓鞘脱失,轴索大量存在,伴有星形细胞增生,血管周围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套袖样浸润。免疫组化所有标本CD68、GFAP均呈(+)。结论:典型的脱髓鞘假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包括开环样强化、病灶与侧脑室垂直、病灶内侧缘增粗血管均可提示脱髓鞘病变,激素治疗敏感有效,确诊须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付峰陈振东董海波陈勇任峰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诊介入在腹部急性出血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诊介入在腹部急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 0 1 9年1月该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腹部急性出血患者6 4例,均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必要时行超选择性造影,发现并证实出血动脉后,对局部出血血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消化道大出血20例(31.3%),其中肠系膜动脉瘤、间质瘤出血、肿瘤性出血各4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不明原因出血各2例,检查阴性4例。肝癌破裂出血20例(31.3%),其中检查阴性2例。医源性腹部急诊出血16例(25.0%),其中肝胆术后胆道出血、肾脏术后各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前列腺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检查阴性各2例。外伤等致实质脏器损伤出血8例(12.5%),其中肝脏出血4例,肾脏出血、脾脏出血各2例。造影检查异常56例(87.5%),可见造影剂外溢呈斑片状聚集及肿瘤染色。造影后通过栓塞治疗即时止血效果满意44例(78.6%),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4例(7.1%),找到肠道出血点后转入外科治疗8例(14.3%)。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诊介入用于腹部急性出血有效,可迅速止血。
孙勤学赵亦军陈振东李烽张贵军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性栓塞急诊医学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的影像表现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恶变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60例IPMN,探讨IPMN恶变的CT及MRI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共发现良性IPMN 34例,恶性26例。良性IPMNs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内囊性病灶,和主胰管相通,IPMNs恶变的特征有:增粗的胰管内出现明显强化的壁结节(17/26),结节直径>10 mm(13/26);主胰管直径>10 mm(10/26);或IPMN随访过程中出现胰腺明显肿块,胰管、胆管逐渐增粗、扩张加重。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1.7%(55/60),明显高于CT(76.7%,46/60)(χ^2=5.065,P<0.05)。恶性IPMN中胆总管扩张有14例,而良性IPMN胆总管扩张仅2例。根据MRCP胆总管扩张情况诊断IPMN恶变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3.8%及94.1%,阳性预测值为87.5%。恶性IPMN DWI受限达21例(80.8%),良性IPMN DWI轻度受限5例(14.7%)。恶性IPMN的ADC值[(2.04±0.38)×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IPMN[(2.83±0.29)×10^-3mm^2/s],统计学有差异(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3,以2.34×10^-3mm^2/s为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0.8%和94.1%,95%可信区间值80.32%~99.28%。对IPMN恶变的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88.5%(23/26)、80.8%(21/26),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2%(30/34)、79.4%(27/34),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IPMN随访过程中应注意并提早判断,有助于改善临床治疗方案及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
孙勤学陈振东赵亦军陈良李烽张贵军董海波
关键词:胰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