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健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闭合性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88例分析
- 1997年
- 闭合性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88例分析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325604)陈余硕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外科诸葛启钏陈伟健吴近森瞿宣兴闭合性头部外伤致急性颅内血肿容易发现,但对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如不注意观察,往往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为了提高对迟...
- 陈余硕诸葛启钏陈伟健吴近森瞿宣兴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血肿并发症
-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胸、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胸、腹主动脉壁内血肿(IAH)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主动脉急症行16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诊断为胸、腹IAH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 22例胸、腹IAH中A型1例,B型21例.局限在胸主动脉5例,累及胸、腹主动脉15例,仅限于腹主动脉2例.血肿范围(上下径)6.0~21.0 cm,最大厚度0.5~1.1 cm.受累部位主动脉最大径3.1~7.0 cm.结论 胸、腹IAH的多层螺旋CT检查应包括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以轴面为主.胸、腹IAH主要CT表现为平扫时管壁内新月形高或混杂密度影及内膜钙化移位,增强扫描无强化及内膜片.
- 贾秀芬王宏清尹剑杨运俊陈伟健
- 关键词:血肿主动脉
- 建立基于临床和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评估系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建立一种基于临床和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评估系统。方法选择发病9小时内完成多模式MRI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按照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0~1分)和预后不良组(2~6分)。评价两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体积、基线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体积以及由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图像分析方法获得的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等临床/影像信息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分析筛查出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预后评估系统的组成部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获得各变量的阈值评分,整合后获得临床/ADC评分,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各评分模式判断预后的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年龄、基线NIHSS、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预测最终梗死体积、实际最终梗死体积和基线DWI异常区域体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最终梗死体积和基线NIHSS能作为判断预后的风险因素,构成临床/ADC预后评分系统的四个因素。应用ROC分析获得以上四个变量判断预后不良的阈值分别为>58岁、>5.84 ml、>10.6 ml和>12分。该评分系统的AUC最大(AUC=0.878,P<0.01),其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d预后的效能最高,其次是实际最终梗死体积(AUC=0.802,P=0.001)、预测最终梗死体积(AUC=0.797,P=0.001)、预测梗死核心体积(AUC=0.739,P=0.01)、基线NIHSS(AUC=0.759,P=0.005)、预测可挽救脑组�
- 马丽高培毅胡庆茂林燕薛静荆利娜王效春陈志军王伊龙廖晓凌刘梅丽刘萍陈伟健蔡业峰招远祺
-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弥散
- 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治颅内动脉瘤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则群钟鸣郑伟明谭显西鲁祥和曾博陈伟健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 CT引导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1992年
- 我院自1991年2月至10月共进行CT引导脑立体定向术41例(49次),收到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在CT扫描发现有病变的基础上进行病例选择。(1)活检病例选自CT扫描不能确定病变性质者;(如肿瘤、炎症等)(2)脑内主要功能区或生命重要部位的肿瘤不宜手术切除或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无再次手术指征而决定行肿瘤间质内放疗或化疗者;(3)脑内血肿因病情危重不能接受开颅手术或血肿位置深在手术危险性较大,或病情虽较稳定但肢体功能障碍明显而确定行血肿抽吸术者,(4)囊性变的颅内肿瘤(如颅咽管瘤)或其它囊性占位(如脑脓肿等)
- 瞿宣兴诸葛启钏吴近森陈伟健郭献忠
- 关键词:CT脑定位术
-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建立兔CVS模型,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子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HTK组,尼莫地平(ND)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动物行二次枕大池注血。后两组于第1次注血后第1~5天分别经静脉给HTK或ND。所有动物于第6天处死。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各组注血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并对比基底动脉病理改变。结果与SAH组相比,HTK组基底动脉痉挛不明显(P〈0.01),光镜见基底动脉病理改变不明显,ND组基底动脉痉挛无明显缓解(P〉0.05)。结论SAH后早期应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王均炉周乐平裴圣林胡章勇虞慧畅陈伟健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织激肽释放酶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枕大池注血)和对照组(枕大池注0.9%氯化纳注射液),分别在注血前1d(D0)及二次注血后2d(D5)行3D-CTA检查,观察DCVS情况及脑血管等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兔基底动脉直径D5平均为D0的69.7%±4.3%,对照组D5平均为D0的98.2%±1.4%,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见基底动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脱落。结论3D-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可有效判断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为DCVS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
- 周乐平王均炉胡章勇虞慧畅陈伟健
- 关键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三维CT血管造影
- 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的稳定性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应用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兔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3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造影,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8只)为假手术组;C组(36只)用于观察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SAH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模型制作成功后,按出血时间分为出血后6h、12h组和24h组,利用多层螺旋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对各组模型动物的SAH进行评估,并行兔脑血管造影评价出血情况。结果出血6hCT平扫兔SAH明显,脑血管造影可见明显弥散影;出血24h组CT灌注成像显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下降及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结论应用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建立的兔急性SAH模型结果可靠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 尹剑钟鸣谭显西陈伟健杨运俊王宏清贾秀芬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 CT引导立体定向脑血肿抽吸术后生活能力初步观察被引量:2
- 1995年
- 对40例高血压自发性丘脑-基底节血肿病人行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术后作了生活能力的初步现察.结果表明:术后35天,显著进步占10%,进步占35%,无变化占22.5%,恶化2.5%,死亡30%;术后3个月,痊愈3.1%,显著进步18.8%,进步34.4%,无变化3.1%,死亡40.6%。抽吸术因能及时解除血肿及继发性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使病死率大大下降;同时能缩短脑血流量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加速病人康复.
- 郭晗峰周成业林正章郑荣远邵蓓陈伟健诸葛启钏吴近森林岩崇
- 关键词:颅脑血肿抽吸术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