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慧敏

作品数:94 被引量:1,834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经济管理
  • 22篇农业科学
  • 20篇自动化与计算...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遥感
  • 14篇生态
  • 13篇资产
  • 13篇资产负债
  • 13篇负债
  • 12篇资产负债表
  • 12篇负债表
  • 11篇自然资源
  • 7篇生态系统
  • 7篇农田
  • 7篇农业
  • 6篇土地利用
  • 6篇资源资产
  • 6篇草原
  • 5篇自然资源资产
  • 5篇NPP
  • 5篇草畜
  • 5篇草畜平衡
  • 4篇中国农田
  • 4篇数字流域

机构

  • 94篇中国科学院
  • 4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太原科技大学
  • 7篇国土资源部
  • 6篇长安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西...
  • 4篇河海大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北京工商大学
  • 2篇河南省社会科...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俄克拉荷马大...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94篇闫慧敏
  • 16篇杨艳昭
  • 15篇封志明
  • 14篇潘理虎
  • 13篇胡云锋
  • 13篇黄河清
  • 12篇刘纪远
  • 10篇甄霖
  • 9篇黄玫
  • 7篇潘韬
  • 6篇匡文慧
  • 6篇陈立潮
  • 6篇江东
  • 4篇张英俊
  • 4篇李世华
  • 4篇李壁成
  • 4篇顾峰雪
  • 4篇王军邦
  • 4篇白雪红
  • 4篇杜文鹏

传媒

  • 21篇资源科学
  • 10篇生态学报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地理学报
  • 5篇地球信息科学...
  • 5篇Journa...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计算机技术与...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计算机应用研...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计算机仿真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11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9篇2005
  • 1篇2004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被引量:7
2013年
涡度相关技术是测定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CO2交换、水分和能量通量最直接的方法,可用于研究土壤、植被与大气间的CO2交换及其调控机制。收集了11个影响净碳交换量的主要变量信息,包括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和地形因素的非生物因子、实际植被状态以及植被生产力,采用多元地理变量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绘制出不同聚类数(25、50、75、85、100、150和200类)的通量生态区。结合中国现有通量观测站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新生成的通量生态区和已有的自然地理区划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于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现有85个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站点仅能刻画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类型的净碳交换量时空特征,通量生态区划分为100—150类比较合适。考虑到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运行成本,通量站点可增加至150个,从而使得优化后的通量观测网络能够代表中国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并且有利于通量观测数据与遥感资料的有效结合,提高碳水通量观测从站点扩展到区域尺度的精度,从而更好地检验过程机理模型的模拟结果。
王绍强陈蝶聪周蕾何洪林石浩闫慧敏苏文
关键词:生态区空间聚类
过去50年内蒙古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格局特征被引量:51
2014年
为了掌握内蒙古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趋势与时空格局,本文运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46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日值记录数据,计算与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及寒旱灾害直接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分析过去50年内蒙古温度和降水气候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迅速变化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60年代至80年代末呈平稳态势。表征低温事件的霜日日数(FD0)、冷昼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冷持续指数(CSDI)等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表征高温事件的夏日指数(SU25)、作物生长期(GSL)、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热持续指数(WSDI)则均呈上升趋势。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的加剧在90年代初开始凸显不同,表征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极端降水指标的显著变化发生在近10年。研究区极端温度指数过去50年的变化过程几乎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是在位于农牧交错区的部分站点的强降水事件呈现出与大多数站点不同的特征,最近10年的强降水事件高于前一时段,而其他多数站点最近10年的极端降水指数均低于前一时段。
闫慧敏陈伟娜杨方兴刘纪远胡云锋冀咏赞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温度极端降水
基于VPM与MOD17产品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估算比较被引量:22
2016年
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与PSN(photosynthesis)模型是2个基于MODIS数据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光能利用率模型,该文对比了VPM和PSN模型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估算中的结果并对其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在位于冬小麦-夏玉米二熟区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以及种植春玉米的盈科灌区绿洲站,与碳通量观测数据相比,VPM模拟结果分别高估3.82%、12.08%,基于PSN模型利用MODIS数据计算的MOD17产品则分别低估53.35%、63.03%;2)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MOD17产品普遍低于VPM模拟结果,在西北、东北及黄淮海等地区约低于50%以上,在南方地区低于不到30%;3)在中国北方旱作区,MOD17产品与VPM模拟结果呈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模型中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是导致MOD17产品在北方旱作种植区低于VPM模拟结果的主要原因。
牛忠恩闫慧敏陈静清黄玫王绍强
关键词:农作物
煤矿事故案例命名实体识别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命名实体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问答系统、句法分析、机器翻译等下游工作的基本任务。煤矿事故案例命名实体识别是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图谱的关键环节,其效率和准确率直接影响后期知识图谱的质量。针对传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训练时间长、识别率低的问题及煤矿事故案例的描述特点,以自构的标注语料集CoalMineCorpus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该文提出了一种结合ALBERT和迭代扩张卷积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首先引入AL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生成字向量,提升传统字向量的文本表示能力;然后将字向量序列输入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中,其中卷积层采用四个三层结构的迭代扩张卷积模块完成特征抽取,采用RELU激活函数,取消池化层避免特征损失,使用Dropout和自适应矩估计对模型进行优化;最后使用条件随机场对标签序列结果进行合法性约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较大提升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的同时可以有效缩短训练时间,可用于煤矿事故领域的命名实体识别工作。
潘理虎赵彭彭龚大立闫慧敏张英俊
关键词:命名实体识别ALBERTDROPOUT
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73
2005年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及时满足政府获取种植制度变化的要求。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及变化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区域和全国尺度作物复种指数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探讨了应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定量表达全国种植制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峰值特征点检测法结合作物生长季相特征及农田管理特点(播种和收获)提取了中国农田的多熟种植信息,并与统计数据的复种指数进行比较验证,为进一步进行农业种植制度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闫慧敏曹明奎刘纪远庄大方郭建坤刘明亮
关键词:复种指数
青藏高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遥感评估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定量估算这一区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有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构建了一个模拟该地区NEE动态变化的净碳收支模型(NCBM)。该模型由来源于MODIS影像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以及来源于地面观测的空气温度和短波辐射共同驱动,并利用青藏高原地区的3种植被类型(包括高寒灌丛、高寒湿地和高寒草甸)的碳通量长期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型校准站点年,NCBM模型可以模拟NEE观测值81%的变化,均方根误差(RMSE)为0.03mol C/m^2/d,模型效率(EF)为0.81。在模型验证站点年,NCBM模型可以预测NEE观测值84%的变化,RMSE为0.03mol C/m^2/d,EF为0.81。在大多数情况下,NCBM模型可以清晰地模拟各植被类型的NEE季节和年际变化。此外,NCBM模型因为结构简单,模型驱动变量易于获取等优势,具有在区域尺度上模拟NEE时空变化的潜力。但是该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特别需要提高对植被非常稀疏地区NEE变化的模拟能力。
高艳妮于贵瑞闫慧敏王秋凤朱先进李英年张法伟石培礼
关键词:青藏高原MODIS数据
1991-2010年内蒙古耕地转出时空格局及分布规律被引量:5
2015年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2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转出均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中西部,而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在两时段耕地转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均较大;3分析耕地转出区降雨量和农田生产力分布特点的结果表明,1991-2000年间在0~250mm降雨量较低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高,在各NPP区间分布较均匀且多集中在低NPP值区域,2001-2010年间在各个降雨量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均匀且偏小,集中分布在(50~150)g C/(m2·a)NPP区间。散点图分析表明1991-200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700~1 200)g C/(m2·a)NPP中高值区域,270~350mm降雨量中值区域,2001-201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10~70)g C/(m2·a)和(400~700)g C/(m2·a)中低值NPP区域,200~340mm降雨量中值区域,总起来说低降雨量和低NPP值区域容易发生耕地转出,但在一些降雨量和NPP值并不低区域,耕地转出情况依旧存在,耕地转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受多因素驱动。
白雪红闫慧敏黄河清胡云峰匡文慧
关键词:遥感降雨量
基于农户意愿的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被引量:39
2012年
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受偿意愿和家庭生计。论文以鄱阳湖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农户受偿意愿数据,然后通过Logistic方法建立了农户受偿意愿与单位耕地产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目前生态补偿措施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农户意愿的分别以耕地、劳动力转移和生产结构调整为主要补偿对象的三种典型生态补偿模式。利用回归分析和年龄移算法,对湖区未来20 a三种生态补偿模式下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总额变化过程进行详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结构调整补偿模式较其他两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为高效利用国家补偿资金提供了有效途径,还能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韩鹏黄河清甄霖鄢帮有闫慧敏姜鲁光
关键词:生态补偿农户意愿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46
201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年与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闫慧敏刘纪远黄河清董金玮徐新良王军邦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遥感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草畜平衡状况与粮经饲配置模式被引量:4
2018年
加快生态草牧业建设以提升草原生态承载力、促进草畜动态平衡,是实现农牧场畜牧业增产和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为研究区,基于MODIS,Landsat TM/OLI和高分2号等遥感数据和农牧场草牧业年度报表数据,应用遥感解译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获取了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草地分布现状和退化状况,测算了各农牧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评价了草地生态承载力和超载状况,进而提出了农牧场生态草牧业建设的粮经饲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中草地总面积的66.16%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植被生产力和盖度下降,由草原开垦等导致草地破碎化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55%.遥感估算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平年产草总量约为34.07万t,欠年(2001年)产草总量为27.43万t,丰年(2013年)产草总量为48.89万t.2015年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实际载畜量为164.19万个羊单位,理论载畜量为86.83万个羊单位,在不考虑青贮草和外购饲草料的情况下,超载率为89%,饲草缺口42.35万t.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现有耕地面积为3.95×103 km2,基于生态草牧业建设的理念,将其中10%的耕地开展人工草地种植,理论上相当于5.86×103 km2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完全可满足整个农垦集团牲畜饲草料需求.推行"粮、经、饲‘三元结构’、草田轮作"的生产模式,适度利用现有耕地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提高草地产量、有助于维护草畜平衡,遏制草地退化趋势,提高草原牧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能力.
匡文慧闫慧敏张树文李孝永包正义宁静张平安范冰王珊珊
关键词:草地退化草畜平衡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