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健
- 作品数:14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自适应调强技术(A-IMRT)的仿真算法研究
- 2013年
- 在仿真人体模上,通过增加照射野方向,利用自适应调强技术(A-IMRT)优化各方向上照射野强度,初步实现并验证了这种综合传统IMRT和VMAT技术优点,规避其缺点的自适应IMRT新技术(A-IMRT):为模拟临床,我们选取仿真体模中相对简单的腹部病兆,给予7个野照射45Gy为参照,算法中m被分别限定为1,2,3且最多30个子野(相对简单的腹部肿瘤30个子野通常可以达到较理想的结果)。根据软件给出的计划难以指数显示plan20/20最容易达到,plan10/10最难达到。Plan10/20与Plan10/30处于中位值附近,但与标准计划plan7/30相比,在难易程度上差距不大。且plan10/20和plan20/20在剂量断层分布和各感兴趣组织DVH图上都有较理想表现,在保证肿瘤处方剂量的基础上给予正常组织较小的剂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从传统IMRT技术着手,可实现介于IMRT与VMAT之间的自适应A-IMRT技术,并得到更优化的方案。这一技术通过验证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这一点在仿真人腹部模型上得到较理想的结果。
- 邱健健赵俊彭佳元
- 关键词:调强放疗
- 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三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VMAT)、固定野动态调强(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部分乳腺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VMAT,并同时设计IMRT及3D-CRT,比较3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适形度、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 IMRT及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其中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及适形指数(CI)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86、8.57、18.23,P<0.05).正常组织受量:VMAT计划在患侧乳腺V5上优于IMRT及3D-CRT计划(F=5.83,P<0.05);IMRT在患侧肺V20、V5及D5上有优势(F=16.39、3.62、4.81,P<0.05);在对侧肺的统计中,IMRT计划在最大剂量及D5上可以得到比VMAT和3D-CRT更低的剂量(F=3.99、3.43,P<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机器跳数值分别为621.0±111.9、707.3±130.9、1161.4±315.6,计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0,P <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治疗时间分别为(1.5±0.2)、(7.0±1.6)、(11.5±1.9) min.结论 IMRT和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而不提高患侧肺剂量.对于部分乳腺癌的放疗,容积弧形调强放疗在降低机器跳数和减少治疗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姚晖邱健健王芸徐志勇
- 关键词:乳腺癌适形调强放疗
- 兆伏级锥形束CT的低剂量旋转出束成像的剂量特性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西门子带兆伏级锥形束CT直线加速器用低跳数(MU)方式旋转成像时的输出剂量以确保治疗质量。方法测量加速器照射7MU下的输出剂量5次,开机6h后再测量7MU下输出剂量5次,了解输出剂量稳定性。结果5-20MU之间,输出剂量呈线性。7MU前5次输出剂量为(5.74±0.01)cGy,开机6h后的输出剂量为(5.76±0.01)cGy。两个均值间的差异为0.41%,说明MV-CBCT低剂量旋转成像照射的出束剂量是稳定的。结论兆伏级锥形束CT成像的剂量特性符合临床使用要求。
- 徐志勇李龙根周莉钧邱健健常熙胡伟刚陈俊超章真蒋国梁
- 关键词:锥形束CT
- 鼻咽癌3种CT/MRI图像融合方法效果的比较被引量:8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MRI是鼻咽癌诊疗的主要工具,但基于MRI的治疗计划系统并不成熟,临床上多采用CT/MRI融合的方法勾画靶区。本研究探讨3种CT/MRI融合方法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并比较3种方法的图像融合效果。方法:15例鼻咽癌患者模拟放射治疗的体位、采用面罩固定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全部图像经网络传送到治疗计划工作站,分别采用标记点法、相关法和归一化互信息法进行CT/MRI融合。记录达到满意融合效果时花费的时间;测量X轴和Y轴方向上的融合误差;分别根据CT和MRI图像勾画上颌窦的轮廓,记录上颌窦中心坐标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来比较3种融合方法花费的时间,X、Y坐标方向上的融合误差,上颌窦中心坐标的差异。结果:标记点法、相关法和归一化信息法融合3种融合方法花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2±1.3)、(5.2±1.1)和(5.2±1.0)min,标记点法花费的时间最长(χ2=14.824,P=0.001),相关法和归一化互信息法花费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62,P=0.78)。3种方法在X轴方向的平均融合误差为(0.68±0.21)、(0.71±0.19)、(0.69±0.27)mm(χ2=0.25,P=0.97),Y轴方向的平均融合误差分别为(1.13±0.16)、(1.15±0.21)、(1.15±0.18)mm(χ2=0.53,P=0.87)。上颌窦中心坐标在X轴方向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37±0.16)、(0.36±0.18)、(0.37±0.16)mm(χ2=0.25,P=0.97);在Y轴方向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54±0.17)、(0.55±0.15)、(0.54±0.16)mm(χ2=0.29,P=0.93);在Z轴方向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7±0.7)、(0.6±0.8)、(0.5±0.7)mm(χ2=0.91,P=0.68)。结论:标记点法、相关法和归一化互信息法都能达到满意的CT/MRI融合效果,标记点法花费的时间较长。
- 王孝深胡超苏邱健健胡伟刚陆惠忠李龙根冯炎
- 关键词:鼻咽肿瘤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
- 基于容积调强弧形技术模型的全自动逆向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对容积调强弧形技术(VMAT)优化模型进行改良,在仿真环境下结合全自动逆向优化技术,制定综合IMRT与VMAT优点的放疗计划优化新策略,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剂量学评估验证。方法在仿真环境下,模拟临床相对复杂的鼻咽癌病例,分别制作9野IMRT计划和单弧VMAT计划。使用全自动逆向优化技术,自主研发基于VMAT模型的优化程序AOP。根据不同阈值将初始VMAT优化模型产生的子野进行均匀合并,阈值范围为{10,20,30,40,50}。AOP软件根据约束条件给出不同阈值下优化难易值W,并选取最优方案生成AOP计划。将AOP计划与常规IMRT/VMAT计划做剂量学比较,评估优化结果,验证计划质量。结果与常规IMRT及VMAT优化方案相比,AOP软件给出的最优方案(m=2时)靶区适形度较好,同时更好地保护视交叉、晶状体、视神经等正常组织,且在腮腺及口咽的平均剂量上较IMRT和VMAT计划要低。结论基于VMAT模型的全自动逆向优化技术产生的方案与临床现有技术具有可比性,甚至在保护某些正常组织上更有优势,同时耗费子野总数更少。
- 邱健健赵俊彭佳元陆赛全徐志勇
- 主动呼吸控制用于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肝脏位置重复性的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呼吸运动能造成肝癌放疗靶区的扩大,限制了放疗剂量的增加.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提供了一种减少呼吸运动的简便方法,肝脏位置重复性较好是使用ABC技术减少靶区边界外放的一个重要前题,然而对使用该技术放疗过程中深吸气后肝脏位置的重复性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对ABC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肝脏位置的重复性进行了测量.方法:入组本研究的患者共20人,其中16例肝癌碘油沉积良好.所有的患者进行了ABC呼吸训练和ABC控制下的放射治疗.在常规模拟机透视下测量一次屏气过程肝脏位置的稳定性和通过5次反复屏住吸气表示的一次放疗中肝脏位置的重复性.每周用兆伏级X线电子射野影像仪拍摄验证片与放疗计划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ion radiograph,DRR)比较测量分次放疗间肝脏位置在头脚方向上的重复性,通过每周在模拟机下体模固定在治疗体位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碘油在前后和左右位置上距离脊柱垂直距离的变化值,计算肝脏位置在这两个方向上的重复性.结果:所有患者配合良好,均能全程耐受ABC放疗屏气,没有1例因为不能耐受中断放疗.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患者膈在头脚方向上运动幅度平均为1.6 cm(范围:1.0~2.6 cm).在透视下测得一次屏气过程中肝脏上下移动幅度平均为1.3 mm(范围:0.0~2.9 mm).使用ABC放疗时一次放疗中和分次放疗间肝脏位置在头脚方向上的重复性(标准差)分别为1.6 mm和6.6 mm,前后方向上的重复性分别为0.9 mm和4.2 mm,左右方向上的重复性分别为0.7 mm和5.5 mm.结论:应用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对入选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放疗时肝脏的位置重复性良好.分次放疗间的重复性要差于一次放疗中的.安全的减少计划靶区的外扩需要结合影像引导的放疗并且要考虑肝脏位置的重复性.
- 赵建东蒋国梁徐志勇张小建邱健健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会造成其空间位置改变.进而可能影响肿瘤内放疗剌最分布。本研究探讨NSCLC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对计划靶体积(TPV)和肿瘤周围关键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NSCLC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定位CT扫描,制定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在放疗开始约4周后,大体肿瘤体积(GTV)剂量达到40—50Gy时,行第2次定位CT扫描,两次定位CT扫描,患者采用相同固定装置、保持相同体位。回顺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定位CT:根据首次定位CT制定三维适形放疗计划Plan1,处方剂量为64Gy/32次;根据第2次定位CT制定的三维适形放疗计划Plan2,处方剂量为24Gy/12次;将Plan1的处方剂量更改为40Gy/20次.之后与Plan2叠加,形成计划Plan3,Plan3用于模拟开始放疗时采用Plan1.当GTV剂量达40Gy后,采用根据退缩后肿瘤制定的放疗计划Plan2完成冶疗、比较两次定位CT上GTV的体积;以D95(95%PTV体积接受的剂量)、D99和V100%(接受处方剂量的PTV体积所占的百分比)为参数,比较采用Plan1时,PTV1(根据首次定位CT确定的计划靶体积)和PTV2(根据第2次定位CT确定的计划靶体积)的剂量分布差异;以双肺(减去PTV的体积)接受大于20Gy照射的体积(V20)、甲均剂量(MLD),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1cm^3脊髓受到的剂量(D1cm^3),心脏的平均剂量(MHD),食管接受大于55Gy照射的体积(V55)、平均剂量(MED)为参数,比较采用Plan1与采用Plan3时肿瘤周围关键器官的剂量分布差异。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GTV剂量达到39.6~52.5Gy后,GTV体积绝对缩小量的中位值为:9.5cm^3(1.7~64.4cm^3),GTV体积相对缩小量的中位值为:22.35%(10.05%~54.81%),与放疗前相比,GTV的体积差异具有最菩性(P=0.015
- 王艳阳傅小龙樊旼徐志勇邱健健蒋国梁
- 关键词:肺肿瘤非小细胞肺癌放射疗法
- 使用兆伏级锥形束CT进行头颈部剂量计算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考察使用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进行头颈部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可进行MVCBCT扫描的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扫描MiniCTQC模体,建立MVCBCT值密度曲线;分别采集模体和鼻咽癌病例的常规CT和MVCBCT图像。在模体的常规CT上设计两种单野计划,往鼻咽癌的常规CT上设计IMRT计划,将完全相同的计划分别应用于模体和鼻咽痛的MVCBCT图像。应用MVCBCT值密度校正曲线计算靶区及正常组织的受量,并与使用常规CT计算所得的剂量分布做比较。结果绝对剂量和剂量点距离比较结果显示,在单野方案中所有MVCBCT与常规CT剂最偏差〈3%和剂量点距离〈3mm。在IMRT计划中DVH显示常规CT和MVCBCT计划曲线有很好的一致性,常规CT与MVCBCT计算所得最大差值为95cGy,误差为1.4%。绝对剂量和剂量点距离比较结果显示在等中心平面机架角度0°、45°、90°、120°、160°、200°、240°、280°、320°的通过率为95.5%、99.4%、93.8%、98.7%、100%、94.5%、97.3%、95.6%、99.3%、99.4%。结论使用兆伏级锥形束CT进行头颈部剂量计算可行且可得到与常规CT基本一致的剂量分布。
- 常熙李龙根徐志勇邱健健胡伟刚蒋国梁
- 关键词:剂量学
-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建立和放射性肝损伤及其预测
- 蒋国梁梁世雄赵建东周振华朱小东朱骥徐志勇杨云利刘鲁明傅小龙陈龙张小建胡伟刚邱健健陈震
- 该研究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肝动脉介入治疗局部晚期不适合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建立了肝癌放疗的3DCRT技术,包括肿瘤靶区的定位和确定;放疗计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照射剂量的计算,正常器官(肝、肾、胃、肠和脊髓)放...
- 关键词: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性肝损伤
- 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及剂量学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BC)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并且与自由呼吸(FB)的放疗计划进行剂量学参数比较。方法入选病人完成ABC呼吸训练后,进行CT模拟定位,TPS计划设计,摆位验证以及实施放疗,评估ABC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ABC放疗的摆位误差和肝脏位置的重复性,并且与平静呼吸的放疗计划比较计划靶体积(PTV)、未受肝癌累及的正常肝脏的平均剂量(MDTNL)、接受≥23Gy照射的肝脏体积比(V23)和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概率(NTCP)等剂量学参数。结果有11例病人入选该研究,所有病人配合良好,没有因为不能耐受屏气而中断放疗者。PTV的平均体积由FB下的757cm3±475cm3减少到了ABC技术的444cm3±297cm3(P=0.002)。ABC技术下的平均MDTNL为15.9Gy±5.4Gy,而FB则为24.6Gy±6.5Gy(P<0.01)。ABC计划和FB计划平均的V23分别为31%和55%,而NTCP分别为11%和21%。ABC放疗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在头脚、前后和左右方向分别为4.8mm和1.3mm、3.5mm和1.6mm以及2.4mm和1.7mm,肝脏位置一次放疗内和分次放疗间在头脚方向上的重复性平均分别为1.5mm(范围:0.5~3.0mm)和5.1mm(范围:1.9~9.2mm)。ABC放疗所需的时间平均为6分钟(范围:5~14分钟)。结论ABC技术用于肝癌放疗是可行的。没有显著增加治疗时间,摆位精确性和重复性好。该技术能减少正常肝的照射体积,降低平均剂量,减少了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概率。
- 赵建东徐志勇胡伟刚陈兰飞邱健健陆惠忠蒋国梁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立体适形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