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车兴来

作品数:18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会议论文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理学

主题

  • 12篇自旋态
  • 12篇高自旋
  • 12篇高自旋态
  • 8篇核结构
  • 7篇中子
  • 6篇子核
  • 6篇丰中子
  • 5篇丰中子核
  • 4篇形变
  • 3篇手征
  • 3篇能级
  • 3篇准粒子
  • 3篇BA
  • 2篇带结构
  • 2篇同质异能态
  • 2篇能态
  • 2篇重离子
  • 2篇自发裂变
  • 2篇组态
  • 2篇核反应

机构

  • 17篇清华大学
  • 9篇中国原子能科...

作者

  • 17篇车兴来
  • 14篇朱胜江
  • 10篇禹英男
  • 10篇李明亮
  • 9篇吴晓光
  • 9篇肖树冬
  • 8篇竺礼华
  • 8篇李广生
  • 8篇温书贤
  • 6篇甘翠云
  • 6篇陈永静
  • 4篇许瑞清
  • 3篇丁怀博
  • 3篇朱凌燕
  • 2篇徐强
  • 2篇张征
  • 1篇姜卓
  • 1篇贺创业
  • 1篇杨利明
  • 1篇王建国

传媒

  • 5篇高能物理与核...
  • 3篇第十次全国核...
  • 2篇原子核物理评...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9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46)Ce核的八级形变带和准γ带(英文)
2006年
通过测量252Cf自发裂变所产生的瞬发γ射线,对146Ce核的高自旋结构进行了重新研究,结果更新了以前报道的能级纲图,把八级形变集体带扩展到更高的自旋,并且重新构建了可能的准γ带结构.此外,用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对146Ce核的八级形变带进行了计算,低自旋处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陈永静朱胜江J. H. HamiltonA. V. RamayyaJ. K. HwangY. X. LuoJ. O. Rasmussen车兴来丁怀博李明亮
关键词:高自旋态壳模型
双奇核^(136)La的集体带结构
2005年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双奇核^(136)L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为^(130)Te(^(11)B,5n)。实验结果扩展了^(136)La的能级纲图,包括3个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20h。对于πh_(11/2)vh_(11/2)带,观测到了旋称反转与集体回弯现象。通过系统学比较,对旋称反转特性进行了讨论。由推转壳模型的计算指出,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角动量顺排引起的。另外两个集体带为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带,其可能的组态为:πh_(11/2)vg_(7/2)h_(11/2)~2与πg_(7/2)vg_(7/2)~2d_(5/2)h_(11/2)~2。
朱胜江肖树冬车兴来禹英男李明亮陈永静竺礼华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关键词:核结构旋称反转双奇核带结构重离子核反应高自旋态
A=130区核高自旋态及形状驱动效应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136La与122Cs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扩展了134Ce,136La与122Cs的能级纲图.由于在此区内质子与中子的形状驱动效应,在...
朱胜江禹英男肖树冬车兴来李明亮甘翠云许瑞清M.萨哈伊陈永静竺礼华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关键词:核结构
文献传递
134Ce与122Cs高自旋态研究
A=130缺中子核区核的高自旋态具有重要特性:核内质子的费米面位于h亚壳层的底部,将驱动核的形状向长椭形变(γ~0°)或三轴形变(γ~30°)方向变化,中子的费米面则位于h亚壳层的顶部,将驱动核的形状向扁椭形变(γ~60...
朱胜江甘翠云禹英男肖树冬许瑞清车兴来李明亮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关键词:高自旋态
文献传递
丰中子核~(108,112)Ru和缺中子核~(134,135)Ba高自旋态研究
作为核物理的前沿领域,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为人们理解核结构、核形状、核子耦合等特性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本论文工作主要研究A00区丰中子核108Ru、112Ru以及A30区缺中子核134Ba、135Ba的高自旋态结构特...
车兴来
关键词:高自旋态组态
文献传递
^(134)Ba核的高激发态能级结构研究
2007年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30)Te(~9Be,5n)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Ba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34)Ba核的新的能级纲图,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0(?).除验证了以前报道的大部分能级与跃迁外,将基带的能级扩展到10^+,同时发现了基于10^+同质异能态以上的众多的能级与跃迁.对实验结果的系统学分析表明,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起源于两中子组态,可能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在其以上的能级表现出很强的单粒子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基带中观测到明显的集体回弯现象,推转壳模型的计算表明,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顺排所致,TRS计算表明,随着转动频率的增加,核的形状发生明显的变化,基带中在中子顺排后核具有γ≈-60°的扁椭形状.
车兴来朱胜江李明亮禹英男陈永静丁怀博徐强竺礼华吴晓光李广生刘颖贺创业
关键词:核结构同质异能态
丰中子Ru奇A核能级结构的进一步研究
2005年
通过对重核2 52 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高精度测量数据的分析 ,扩展了丰中子奇A核10 9,111Ru的高自旋态 ,对不同延迟符合矩阵的数据分析 ,得到了10 7,10 9,111,113Ru低激发态多个能级的寿命 ,发现10 9Ru核中的 96 .4keV的能级为一寿命约为 130 0ns的同质异能态 .对10 9,111Ru转动带的转动惯量随转动频率变化的分析表明 ,在相邻偶偶核110 Ru中观测到的集体回弯现象确实起源于一对h11/ 2 中子的角动量顺排 .用粒子 转子模型对10 7,10 9,111,113Ru的集体带的部分能级及跃迁几率进行了计算 ,得到与实验较为满意的符合 ,指出在这几个核中的中子h11/ 2 闯入带尼尔逊轨道的起源 .
朱胜江张征J.H.HamiltonA.V.RamayyaJ.K.Hwang肖树冬车兴来禹英男李明亮郑然成I.Y.LeeJ.O.RasmussenW.C.Ma
关键词:奇A核能级结构中子低激发态偶偶核同质异能态
丰中子核^(116,118,120)Cd的高自旋态和负宇称能级研究(英文)
2004年
通过对 2 52 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射线的多重符合测量 ,对丰中子核 116,118,12 0 Cd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实验是利用美国罗仑兹伯克利实验室的超级γ球探测装置进行的 .118Cd的晕带自旋扩展到 18 ,而116,12 0 Cd的晕带扩展到 16 .利用推转壳模型对带结构进行了计算 ,对这几个核晕带很陡的回弯现象做了讨论 .在每个核中观测到了 5 -和 7-能级 ,对其特性进行了讨论 .在 118Cd中还观测到一个基于
肖树冬朱胜江杨利明J.H.HamiltonA.V.RamayyaJ.K.Hwang张征姜卓车兴来禹英男I.Y.LeeJ.O.RasmussenW.C.Ma
关键词:高自旋态丰中子核中子物理
A=135核区N=79的同中异位素高自旋结构研究
2008年
对清华大学在束γ谱实验组近年来在A=135缺中子核区N=79的同中异位素135Ba,137Ce和139Nd的高自旋态实验研究进行了介绍。实验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用在束γ的实验技术、分别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30Te(9Be,4n),124Sn(18O,5n),128Te(16O,5n)进行的。实验结果扩展了这3个核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表明,这3个核的低自旋态结构均起源于νh1-1/12空穴与其偶偶核芯的耦合。用粒子-转子模型对其结构进行了计算,得到这3个核的形变参量γ值均稍大于30°,为偏向于扁椭的三轴形变,从而可看出Ba,Ce和Nd3个同位素链在低自旋态下由长椭边到扁椭边的形状转变都发生在中子数N=77—79之间。对于中等自旋态下一些能级的组态进行了指定与系统学比较。在高自旋态下,在137Ce中发现一条γ≈-60°的扁椭形变带,在139Nd中则发现3条这样的扁椭形变带,对这些扁椭形变带的起源及结构特性进行了讨论。
朱胜江徐强车兴来朱凌燕陈永静丁怀博王建国竺礼华温书贤吴晓光
关键词:核结构高自旋态
丰中子核<sup>108,112</sup>Ru和缺中子核<sup>134,135</sup>Ba高自旋态研究
作为核物理的前沿领域,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为人们理解核结构、核形状、核子耦合等特性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本论文工作主要研究A~100区丰中子核108Ru、112Ru以及A~130区缺中子核134Ba、135Ba的高自旋...
车兴来
关键词:高自旋态组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