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原利
- 作品数:7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土壤和水体中毒杀芬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 毒杀芬具有高毒、高残留、难降解、容易被生物富集及远距离迁移等特性,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已成为环境监测的重点目标。毒杀芬组成复杂,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样品中的准确定量分析一直是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难点。本文对土壤和水体...
- 谢原利
- 关键词:毒杀芬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农药残留检测
- 文献传递
- 毒杀芬的环境行为及检测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8年
- 毒杀芬成分复杂,性质特殊,目前已经广泛滞留于环境中。文章综述了毒杀芬残留、生物毒性、迁移与降解等环境行为;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全二维气相色谱法、速测技术等检测技术概况。从多个角度提出见解以准确测定环境中的毒杀芬。
- 谢原利饶竹王沫李松宋淑玲田芹
- 关键词:毒杀芬环境行为
- 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测定地下水中多氯联苯
- 利用自制GDX-502固相萃取小柱萃取及气质联用技术,建立了地下水中多氯联苯的分析测定方法。文中对固相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萃取条件为:吸附剂为GDX-502,洗脱剂为正己烷,PH值为2,流速15ml/min。结果表...
- 谢原利吴瞻英饶竹王沫李松
- 关键词:多氯联苯固相萃取地下水
- 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法对土壤中毒杀芬的测定研究被引量:18
- 2009年
-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毒杀芬的方法。在加速溶剂萃取实验条件优化的基础上,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系统压力12.4MPa,萃取溶剂为正己烷-丙酮(体积比1:1),萃取温度100℃,静态萃取时间10min,循环2次。萃取液经活性炭与弗罗里硅土复合小柱净化后,氮吹至1.0mL,于GC—MS仪上测定。结果表明,毒杀芬的线性范围为0.3~3000ng/g(毒杀芬总量),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90,方法检出限为0.10~1.00ng/g,平均回收率为86%~104%,相对标准偏差(n=7)为6.8%~13.5%。
- 谢原利饶竹王晓华王沫
- 关键词:加速溶剂萃取毒杀芬
- 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被引量:31
- 2009年
- 有机分析是近年地质调查工作中新开展的分析测试技术。随着地质调查工作重点由"资源"转为"资源与环境"并重,有机分析测试技术成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从2003年起,在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和2005年启动的"全国地下水水质调查和污染评价"专项的促进下,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和实际应用效果,利用新技术建立的"多目标地质调查中主要有机物分析方法"和"地下水调查中37种必测有机组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行业内迅速推广和应用,培养了一支地质调查有机分析测试骨干队伍,全面承担多目标地质调查、"全国地下水水质调查和污染评价"等大批量检测任务,迄今为止已完成多目标地质调查和全国地下水调查样品测试几万组,及时保证了地质调查项目的正常实施。2008年项目组还参与汶川水质、三聚氰胺牛奶等国家应急标准《水质、组胺等五种生物胺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21970-2008)、《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GB/T22400-2008)的起草和方法验证工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有机分析测试技术不仅在地质调查主战场充分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也在国家层面上展示了国土资源行业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 饶竹李松吴淑琪黄毅王苏明宋淑玲谢原利贾静田芹
- 加速溶剂萃取/GC-MS测定土壤中的多氯联苯
- 多氯联苯物化性质比较稳定,且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性、高毒性等特性,于2001年成为斯德哥尔摩公约中优先控制的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加速溶剂萃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固体样品提取新技术,具有萃取效率高、...
- 谢原利饶竹吴瞻英田芹
- 关键词:土壤测定多氯联苯溶剂萃取环境污染
- 文献传递
- 半夏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特点的研究被引量:18
- 2009年
-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一年内半夏二个生长季的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积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看出,半夏植株在苗期干物质积累较慢,珠芽形成和块茎膨大期积累迅速,生长后期(倒苗期)则又减慢。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干物质积累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生长期半夏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在第一生长季,出苗后生长30 d内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较少,分别占该生长季吸收量的30.6%、27.7%和27.8%;生长至60 d时吸收量迅速增加,分别占该生长季的43.6%、52.3%和49.0%;60 d以后其吸收量又逐渐减少。半夏第二生长季对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第一生长季的基本一致。表明半夏一年内以对氮的吸收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63∶0.87。
- 肖平阔王沫张振媛宋深伟谢原利
- 关键词:半夏干物质积累氮磷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