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燕 作品数:41 被引量:214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急救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常见的急性心梗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方法58例经院外急救随后转入急诊室治疗的考虑AMI的患者,男37例,女21例,年龄56.7(35~82)岁,接受全导联的心电图追踪捕记,后经心肌酶谱检查或冠脉造影最终确诊为急性心梗。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58例AMI病例中,急性前壁24例(41.4%),前间壁15例(25.9%),下壁10例(17.2%),前壁合并下壁9(15.5%)。AMI超急性期的心电网中均未见异常Q波出现。ST段斜上型抬高38例(占65.5%),T波高尖、增宽41例(70.7%)。有4例初始心电图大致正常,呈假性正常化现象(6.9%)。这些表现仅持续数小时。结论在AMI超急性期的心电图中,往往没有典型的病理性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性T波改变,而表现为T波增高或高尖、ST段抬高(常为斜上型)、或R波的增高或降低,也可能无明显改变(假性正常化)。认识这些变化有助于对提高院外诊断,减少误诊。 严浩 蒋小燕 李贝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北京市276612例院外急救病例分析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院外急救病例特点,提高应财与处置能力。方法对北京市2008年8月~2009年7月276612例院外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北京“120”急救网络全年出诊276612次中,男女比例2.05:1;20~49岁、60~89岁为两个高发年龄段;院外急救病种和急症前6位的依次为:创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昏迷、消化及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北京市院外急救病例仍以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高发年龄段为青壮年及老年人。 崔甍甍 蒋小燕 张进军 万立东关键词:病例分析 院前急救中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素抢救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3组:肾上腺素组(13例)用0.3mg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必要时每5min再次皮下注射0.3mg肾上腺素;常规组(23例)立即用甲泼尼龙40~80mg静脉注射,随后将氨茶碱0.25g加入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维持,必要时行机械通气;综合组(10例)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素组的治疗方法。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分。结果用药前3组患者症状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5、20、30、45min3组症状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其他两组比较症状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组和综合组症状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组和综合组用药后5min与20min、30min与20min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用药30min与5min、20min比较,症状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上腺素是重症支气管哮喘院前急救的有效药物,尽早使用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张健 安铁峰 蒋小燕关键词:哮喘 支气管 急救医疗服务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院外溶栓的治疗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院外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生存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呼叫120后在院外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80例未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按发病至静脉溶栓开始的时间不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30例), B组(34例), C组(36例)。观察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心功能、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及院内病死率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A、B、C3组) 患者之间在再通率(分别为76. 67%、52 .94%、38 .89% ) 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之间在再通率(分别为65. 00%、21 .25% ) 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无禁忌证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适宜院外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的时间越早, 冠脉再通率及生存率越高。 张宗琏 蒋小燕 房璐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冠脉再通率 低血压状态 溶栓后 禁忌证 院外医疗监护下心脏骤停318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分析在院外医疗监护条件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影响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2010年间北京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出诊过程中医疗监护下发生心脏骤停的31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203例,女105例,男女比值为1.97。其中心脏骤停发生在现场的占80.82%,发生在转运途中的占19.19%。出院存活者为41例,占12.9%;仅脑复苏成功者35例,占11.01%;持续植物生存状态者3例,占0.95%;现场自主循环恢复者67例,占38.96%;无效172例,占54.09%。去除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45.92%,其中脑复苏总体成功率为23.9%。心脏骤停四种即刻心律中,以室颤、无脉性室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组(P〈O.01)。结论院外急救人员应将各种复苏措施综合成一个整体系统,针对不同情况优化团队复苏策略,多路径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陈志 张雁 蒋小燕 罗怡 吴贺君关键词:院外急救 心脏骤停 医疗监护 577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救治分析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分析比较接受院外救治的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救治效果。方法分析577例于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接受过院外救治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室颤的现场抢救结果,272例年龄为38~59岁(中青年组),其中男211例,女61例;305例年龄为60~91岁(老年组),其中男180例,女125例。结果中青年组的男女比例为1:0.29,老年组为1:0.69。2组居AMI发病部位前三位的分别是下壁、前壁和广泛前壁。占常见并发症前四位的是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心功能不全。中青年组心室颤动(VF)的抢救成功率为63.6%,老年组VF的抢救成功率为27.3%。结论AMI患者以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以下壁为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为主要并发症.随着年龄增长心梗并发症也逐渐增加。院外抢救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中青年组发生vF的救治成功率高。 张健 蒋小燕 李贝 刘扬关键词:院外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心室颤动 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监护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病种、年龄,分别监测车载监护仪心电图和接诊医院中央服务器实时接收心电图的心率、QRS波、P波、T波、P-R间期、Q-T间期,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完成任务总时间及传输前所用时间。并将患者按出车时段分为6组,比较每组的首次传输成功率。将患者按传输地点分为途中和家中两组,比较首次传输成功率。结果200例患者现场检查和院内接收到的两帧心电图的心率、QRS波、P波、T波、P-R间期和Q-T间期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测量值间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时段的首次传输成功率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家中和途中传输成功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总急救时间与信息到达医院时所用的平均急救时间相差近30 m in。结论无限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能够适应院外条件,较好地完成患者信息的传输。院内接收到的信息可以作为接诊医生判断病情和指导救治的依据,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使院内与院前无缝隙衔接成为可能。 安铁峰 蒋小燕 张进军 赵永春 张玲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 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初编和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编制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减压干预。方法以文献研究、深入访谈和专家评定的方法形成初始问卷,对201名急救人员的测试结果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再对138名急救医务人员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同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经过筛选问卷最终为29个题项,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4因子的模型,可解释的总方差为64.225%;4个因子分别为心理压力、躯体疲劳、工作压力和发展压力4个方面;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4个因子模型,其结果为χ2/df=3.20、NFI=0.625、CFI=0.701、TLI=0.653、AIC=1288.418;总的Cronbachα为0.964,重测信度为0.901(P<0.01);总量表和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有较高的相关性(r=0.462,P<0.001)。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宁玉祥 霍莉钦 周连红 吴任钢 张元春 蒋小燕 谢中垚关键词:急救人员 心理压力源 信度 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 被引量:17 2004年 张宗琏 蒋小燕关键词:自然灾害 急救 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中联合持续微量泵静脉用药体会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联合持续微量泵静脉用药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北京急救中心2001-2004年所救治的5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阿托品与碘解磷定先静脉注射后持续微量泵静脉维持给药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歇给药方法。两组均经过洗胃、补液及对症处理。结果治疗组痊愈26例,死亡1例(3.7%),无反跳病例;对照组痊愈18例,死亡7例(28%),反跳6例(24%),治疗组病死率、反跳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总量及治疗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持续的微量泵静脉给药在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中方法简单、可靠,治疗效果显著。 严浩 蒋小燕关键词:有机磷中毒 微量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