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慧
-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星形细胞瘤中IDH1突变、MGMT蛋白表达与放射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IDH1突变及MGMT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表达类型在放疗条件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48例星形细胞瘤(WHOⅡ~Ⅲ级)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IDH1突变及MGMT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患者放化疗情况及生存时间进行随访.结果 星形细胞瘤中IDH1突变及MGMT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2.7% (30/48)和47.9%(23/48),IDH1突变与MGMT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641,P<0.01).IDH1突变患者发病年龄较低,WHOⅡ级星形细胞瘤患者IDH1突变率高于WHOⅢ级患者(P<0.05).发病年龄为IDH1突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放射治疗后IDH1突变+/MGMT-表达型患者总体生存时间长于IDH1突变-/MGMT+表达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形细胞瘤WHOⅡ~Ⅲ级中IDH1突变表达与MGMT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发病年龄为IDH1突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放射治疗对IDH1突变+/MGMT-表达型患者治疗效果优于IDH1突变-/MGMT+型患者.临床上对IDH1突变及MGMT蛋白表达的检测可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 蒋梦婉董祥慧李嘉瑶李婧琦戚基萍
-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预后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6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年龄〈16岁,经手术取材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共163例,按照WHO2007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和椎管内肿瘤分别为151例(92.64%)和12例(7.36%),幕上80例(52.98%),幕下71例(47.02%)。男96例,女67例,发病比例为1.43:1,各年龄段均有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呈增高趋势。颅内最常见的五种肿瘤类型依次是星形细胞瘤53例(33.74%)、髓母细胞瘤29例(17.79%)、脑膜瘤17例(10.43%)、颅咽管瘤12例(7.36%)及少突胶质细胞瘤11例(6.75%)。椎管内最常见的是生殖细胞肿瘤(41.67%)。结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幕上多于幕下,男性居多,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及年龄相关。
- 崔明明董祥慧
- 关键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
-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被引量:1
- 2015年
- 研究背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低级别胶质瘤,其中发生于小脑者(WHOⅠ级)的组织形态学呈典型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表现。本文报告1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鉴别要点。方法与结果女性患儿,8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头痛伴呕吐。MRI显示左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类圆形占位性病变,病灶内信号不均匀。术中可见肿瘤组织质地柔软,血运较差,呈胶冻状。肿瘤细胞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两端突起呈发丝样,围绕血管排列;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核伸展呈长梭形束状致密排列或疏松星网状排列,除具有典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病理表现外,血管异常丰富,且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不明显。肿瘤细胞弥漫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突触素、波形蛋白和P53,不表达细胞角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和神经微丝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2%~5%;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4、散在表达CD68。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肿瘤组织中无明显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有助于诊断,但不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应注意与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血管中心型胶质瘤和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等相鉴别。
- 丛玉玮姜杰王雪峰董祥慧佟志国戚基萍
-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小脑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 胆管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 男性,31岁,因"纳差、腹胀2个月余"于2015年12月18日入院.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肝功能:ALT187.9 U/L,AST 100.2 U/L,γ-谷氨酰转移酶688.5 U/L,碱性磷酸酶415 U/L,总胆红素28.1μmol/L,直接胆红素8.4 μmol/L,间接胆红素19.7 μmol/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2.01μg/L,CA19-9 13.95 U/ml,甲胎蛋白2.5 U/ml;超声检查:左右肝管汇合处可见一个大小约29 mm×15 mm的低回声光团,边界不清,肝内胆管扩张;增强CT检查: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轻度扩张,肝门区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图1A);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肝门部见一个团块状T2WI稍高信号T1WI等信号影,肝内胆管呈软藤样扩张(图1B).术前诊断:肝门部胆管占位.
- 吕新建孔瑞董祥慧孙备
- 关键词:肝内胆管扩张神经内分泌肿瘤肝门部胆管增强CT检查磁共振胰胆管左右肝管
- 一种标本离心收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标本离心收集装置,属于细胞处理技术领域,包括离心机主体,所述离心机主体包括机座,所述机座的上表面开设有作业凹槽,所述机座的侧面铰接安装有机盖,所述机座的侧面设置有控制按钮区,所述作业凹槽内固定安装有隔...
- 鹿芃恬彭磊王梦迪董祥慧华威刘琪李嘉瑶张旭冯筱茜刘思诗
-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以及鼠脑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以及鼠脑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D大鼠产生胰岛素抵抗构建2型糖尿病模型,腹腔连续注射利拉鲁肽[0.3 mg/(kg·d)]6周,每周测量大鼠体重与血糖,注射6周后,测定鼠脑ANG-2,HMGB-1表达含量以及微血管密度(CD34)。结果在利拉鲁肽治疗组中,在第1周到第3周末大鼠的体重降低,3周后对体重的控制出现差异;利拉鲁肽对血糖影响存在个体差异,表达不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鼠脑内的ANG-2和HMGB-1表达增加(P<0.05);与糖尿病组大鼠相比,利拉鲁肽治疗组的大鼠鼠脑中ANG-2和HMGB-1表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大脑中CD34表达下降(P<0.05);而利拉鲁肽治疗组的大鼠鼠脑与糖尿病组大鼠鼠脑相比,其CD34表达升高(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在短期内降低糖尿病大鼠的体重;利拉鲁肽通过影响ANG-2、HMGB-1和CD34的表达,可能对糖尿病大鼠大脑起到预防和保护的作用。
- 宋月佳鹿芃恬王梦迪刘琪华威李嘉瑶董祥慧戚基萍
- 关键词:糖尿病利拉鲁肽血糖体重
- 脑胶质母细胞瘤242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发病特点、病理学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照。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并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标本242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并结合CT和MR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位于大脑229例,小脑9例,脑干2例,椎管2例;肿瘤所发生的部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位于大脑半球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等;病变位于小脑主要表现为头晕、共济失调或行走不稳;椎管内肿瘤常表现为感觉运动障碍。免疫组化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均呈强弱不等的阳性,Ki-67、CD34均高表达,其它标记物表达各不相同。CT和MR检查示界限不清的占位性病变常伴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结论胶质母细胞瘤额叶、颞叶高发,肿瘤大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复发。
- 董祥慧戚基萍
-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发病特点病理学特点影像学特点
- 多梳蛋SUZ12预测吉西他滨治疗肝内胆管癌疗效和预后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肝内胆管癌(ICC)患者多梳蛋白SUZ12的表达及其在预测ICC患者的生存和对治疗反应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7个肝组织样本(包括ICC患者,胆道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Bil IN-1,-2,-3,和非瘤样病变的胆管样本)SUZ12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评估这些蛋白的表达是否和接受化疗的ICC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生存结果相关,以及是否和随后的化疗反应相关。结果从非肿瘤性胆管组织依次到BilIN-1,-2,-3,ICC,SUZ12表达水平渐进增加。而p16INK4a蛋白在非瘤样病变性胆管组织中大量表达,但在Bil IN-1,-2,-3,ICC组织中依次逐渐降低。SUZ12表达与未分化的ICC、淋巴结转移和晚期癌症相关。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高表达SUZ12的ICC患者与低表达SUZ12的ICC患者相比,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显著降低。SUZ12表达与接受吉西他滨为基础的辅助化疗(Adjuvant gemcitabine-based chemotherapy,AGC)的患者的总体存活显著相关。结论SUZ12表达能够预测用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的IC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
- 刘楠韩志阳鹿芃恬李丹阳王英炜董祥慧朱宏
- 关键词:肝内胆管癌吉西他滨
- Src、HIF-1α和VEGF在大鼠脑局部缺血损伤中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大鼠脑局部永久性缺血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及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出血点大脑组织Src、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Src激酶在缺血2 h开始表达,24 h达到高峰,3天后表达开始下降,HIF-1α,VEGF表达与Src激酶表达趋于一致,三者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脑缺血后激活的Src激酶可能通过上调HIF-1α进而促进VEGF表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 张振李丹阳董祥慧华威方想戚基萍
- 关键词:SRC缺氧诱导因子脑缺血
- 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伴出血性脑梗死被引量:1
- 2016年
- 研究背景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为临床少见脑血管病,病因多样、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具有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本文通过对1例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浅静脉解剖学、浅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复习及诊断与治疗要点的回顾,以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18岁。进行性头痛4年伴左侧肢体无力2 d。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类圆形占位性病变,MRV显示上矢状窦前2/3显影不清。手术切除右侧额顶叶部分病变组织并去骨瓣减压,术中可见脑组织苍白,部分呈黄色或暗红色,浅静脉怒张;组织学形态观察,软脑膜浅静脉血栓和软脑膜下软化灶形成,大脑皮质多灶性和局部脑实质出血,周围组织大量"格子细胞",并可见"血管套袖"现象,脑实质血管明显增生。术后左手活动明显受限。结论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伴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困难,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查可提供一定帮助,应重视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并积累临床经验。
- 丛玉玮王雪峰董祥慧戚基萍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颅内出血脑梗死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