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建春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油菜
  • 6篇甘蓝
  • 6篇甘蓝型
  • 4篇选育
  • 4篇甘蓝型油菜
  • 3篇冬油菜
  • 3篇杂交
  • 3篇杂交油菜
  • 3篇双低
  • 2篇雄性不育
  • 2篇油菜新品种
  • 2篇细胞质
  • 2篇细胞质雄性不...
  • 2篇基因
  • 2篇甘蓝型冬油菜
  • 2篇胞质雄性不育
  • 2篇不育
  • 1篇等基因
  • 1篇等基因系
  • 1篇冬油菜新品种

机构

  • 1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运城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1篇范建春
  • 9篇杜春芳
  • 8篇咸拴狮
  • 4篇咸丽霞
  • 2篇李萌
  • 2篇沈红星
  • 1篇李江辉
  • 1篇席吉龙
  • 1篇张建诚
  • 1篇王景雪
  • 1篇吴霞
  • 1篇杜克明
  • 1篇解晓红
  • 1篇傅廷栋
  • 1篇武宗信
  • 1篇涂金星
  • 1篇陈丽
  • 1篇马冬菊
  • 1篇李燕娥
  • 1篇王新胜

传媒

  • 4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山西果树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药材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年来我国冬油菜区试品种主要性状演变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油菜育种的发展趋势,应用2008—2014年冬油菜区域试验的汇总资料,对长江上游、中游、下游、黄淮及早熟5个区组油菜新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油菜新品种平均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质量在不同气候影响和不同年度间存在波动;芥酸含量黄淮区组控制的最好,长江上游区组浮动最大;硫苷含量在各区组间差异不明显,各年度间逐步降低,达到国家低硫苷标准;参试品种的含油量也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长江下游区组,最高含油量达到46.1%;受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影响,各区组间油菜新品种菌核病和病毒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今后应该运用各种技术提高油菜品种含油量和抗逆性,并应用新技术保护油菜品种所有权。
咸拴狮杜春芳范建春李萌
关键词:冬油菜国家区试主要性状
壁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油菜杂交制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为解决油菜杂交制种中的效率低、质量差问题,应用壁蜂对油菜杂交制种进行辅助授粉。通过对壁蜂生物学特性的连续观察及其在油菜制种授粉上的应用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壁蜂的活动周期与油菜花期吻合性好,适用度高,不仅适合油菜大面积制种应用,而且适用于小面积网棚应用。每平方米投放10-15头壁蜂、巢箱高度1.0-1.5 m,可有效解决油菜制种过程中的串粉、用工多、结实率低等难题,是有效提高油菜制种质量和产量的一种新方法。
咸拴狮杜春芳范建春马冬菊咸丽霞
关键词:壁蜂生物学特性油菜
半夏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脱毒快繁技术解决半夏因体内病毒积累导致种性退化和品质降低的问题。方法:以半夏叶、叶柄为外植体,采用高温处理(38℃,40 d)结合茎尖培养对半夏进行脱毒技术研究。结果:高温处理40 d左右,88.9%的植株叶片不带斑点;利用1.0 mg/L 6-BA、0.1 mg/L NAA诱导茎尖成苗,成苗率可达91.4%;MS附加0.5mg/L 6-BA、0.1 mg/L NAA有利于试管苗生长,附加0.5 mg/L KT、0.5 mg/L NAA诱导形成的单株平均根数和根长指标最好,移栽成活率可达89.5%。结论:建立了可靠的半夏脱毒快繁技术体系。
解晓红李江辉陈丽李波裴蕾范建春解红娥武宗信
关键词:半夏茎尖脱毒移栽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晋油10号的选育
2014年
晋油10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冬油菜杂交新品种,2 a生产试验的平均单产为2 735.5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2 538.45 kg/hm2)增产7.76%。晋油10号是强杂种优势品种,在低温胁迫下耐受性好,在丰产年型能充分发挥组合特点,表现丰产、稳产,抗倒伏,耐菌核病,2012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咸拴狮杜春芳范建春咸丽霞
关键词:甘蓝型冬油菜杂交种双低选育
甘蓝型油菜BnDGAT1基因表达的特异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该研究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获得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命名为BnDGAT1,并对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蛋白结构域和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等多个功能结构域,并具有8个疏水跨膜结构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nDGAT1与芥菜、拟南芥、旱金莲中DGAT1系统进化关系相对较近。利用定量PCR对BnDGAT1基因的RNA转录表达分析表明,在不同组织和角果的不同发育阶段,BnDGAT1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角果不同发育阶段,其RNA转录水平随着角果发育的成熟表达明显下调。
马燕斌吴霞王霞杜春芳孙璇王新胜范建春李燕娥
关键词:油菜
优质杂交油菜秦优16号的选育与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秦优16号是应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152A和恢复系5018C杂交组配而成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等特性。经过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的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3 143.4kg/hm^2,比对照秦优7号(2 984.25kg/hm^2)增产5.33%。秦优16号为优质品种,芥酸含量0.0%,硫甙含量19.12μmol/g(饼),粗脂肪含量42.32%。
咸拴狮贾战通俱苏耀范建春咸丽霞杜春芳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选育
甘蓝型油菜高/低含油量近等基因系构建及鉴定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探讨油菜种子中脂肪酸代谢调控的机制,发现有价值的高油基因,为高油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构建了甘蓝型油菜高/低含油量近等基因系。以高油品系NJ9为基础试材,连续自交2代后,选择农艺性状基本一致、含油量不同的姐妹系30份,进行连续自交和含油量的选择,最终获得9份拟近等基因系材料。以来源于芸薹属DB公共数据库的156对SSR引物对9份拟近等基因系株系材料进行扩增,筛选出32对引物用于近等性分析。基于32对SSR引物PCR扩增结果,经过遗传相似性系数估算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份拟近等基因系试材遗传相似性系数均为0.85-0.94,其中,YC13-554和YC13-559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94,确定其为近等基因系。成熟期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进一步确定YC13-554和YC13-559为高/低含油量近等基因系。结果表明,连续自交和定向选择的方法可用于构建近等基因系,丰富了近等基因系的来源。
刘紫君咸拴狮王耀辉范建春王景雪杜春芳
关键词:油菜近等基因系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
双低杂交油菜晋油11号的选育被引量:1
2014年
晋油11号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材料选育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等特性。经过2 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 030.0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2 860.5 kg/hm2)增产5.9%。晋油11号为优质品种,芥酸含量0.2%,硫甙含量为22.29μmol/g,粗脂肪含量44.58%。
杜春芳咸拴狮范建春咸丽霞
关键词: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油菜双低选育
甘蓝型双低冬油菜新品种晋油9号的选育
2012年
晋油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双低冬油菜新品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区域试验3 a平均比对照增产6.07%;生产试验2 a平均产量1 730.85 kg/hm2,比对照晋油7号(1 617.0 kg/hm2)增产7.02%。其品质优良,经检测,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18.64μmol/g;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性强,抗倒伏,耐菌核病。
咸拴狮杜春芳范建春沈红星
关键词:甘蓝型冬油菜双低选育
甘蓝型油菜低温诱导下的bZIP转录因子挖掘及聚类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过程,涉及众多转录因子的调控。本文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的甘蓝型油菜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08个序列编码bZIP转录因子。经过序列比对、染色体定位和聚类分析,发现这些转录因子定位在19条染色体上,在抗寒过程中表现动态变化;同时发现这些转录因子在A亚族、C亚族、I亚族、G亚族、S亚族中聚集最多,B亚族和D亚族中很少聚集;取4个在所有胁迫阶段皆表现差异的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其调控变化与测序分析的变化趋势相同,不仅证明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而且证明甘蓝型油菜bZIP转录因子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是一个动态的调控过程。
杜春芳刘春晴咸拴狮范建春胡恺宁李萌涂金星傅廷栋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聚类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