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红艳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吉林省牧业管理局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杆菌
  • 2篇大肠杆菌
  • 1篇蛋白
  • 1篇多西环素
  • 1篇野生
  • 1篇野生型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芯片
  • 1篇液相芯片技术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浓度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体检
  • 1篇突变选择窗
  • 1篇犬瘟
  • 1篇犬瘟热
  • 1篇犬瘟热病
  • 1篇犬瘟热病毒
  • 1篇染病

机构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苏红艳
  • 2篇张海雷
  • 2篇马红霞
  • 2篇李志萍
  • 2篇薛慧亮
  • 2篇陈阳阳
  • 1篇李乾学
  • 1篇白换力
  • 1篇夏志平
  • 1篇唐志文
  • 1篇王大成
  • 1篇靳朝
  • 1篇于雪

传媒

  • 2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兽医导刊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犬瘟热病毒N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被引量:4
2014年
将1段犬瘟热病毒N蛋白氨基酸序列(GenBank编号为:AEV77096.1)与GenBank登录的其他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同源性;通过DNAStar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中的Protean模块及The PredictProteinserver在线蛋白分析工具预测犬瘟热病毒N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抗原指数、跨膜螺旋、蛋白相互作用位点、蛋白功能位点等特性,并预测其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N蛋白具有规则的二级结构、亲水性、柔韧性片段多,多处于表面可及性大,抗原指数高,蛋白质相互作用位点区域。潜在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为12~18、61~66、243~246、410~415、421~429、434~447、452~456、480~487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本试验预测了犬瘟热病毒N蛋白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为进一步设计犬瘟热病毒的诊断抗原多肽、免疫用抗原多肽和研发血清学检测试剂盒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海雷白换力薛慧亮李志萍苏红艳唐志文靳朝夏志平
关键词:犬瘟热病毒生物信息学B细胞抗原表位
液相芯片技术及其在传染病检测的应用
2014年
液相芯片技术,又称流式荧光技术、悬浮式点阵技术或微球依赖的悬浮点阵技术,是基于美国Luminex公司研制的多功能流式点阵仪,它实现了多种技术的有机整合,如计算机运算、编码微球、应用流体学、激光技术及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其主要特点在于灵敏度和检测特异性较高。该技术在抗原抗体检测、核酸研究、受体和配体识别分析、酶学分析及免疫分析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苏红艳张馨颖李博陈曼王习文夏志平
关键词:芯片技术抗体检测液相传染病计算机运算
野生型、超突变子大肠杆菌PFGE分型及大肠杆菌超突变子发生的分子基础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长片段PCR、Western-blotting、质粒互补试验对大肠杆菌野生型和超突变子的MMR重要组分MutS进行了研究。为测定mutS可能的缺失,参照fhlA-mutS-rboS基因簇,在mutS的两侧及中间设计3对引物进行长片段PCR扩增,以K12为模式菌株,其mutS各片段与预期的大小相同,3条片段长度分别为12 045,10 668,8 477 bp;超突变子CE3101和CE5116与K12相比,3条片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第1条带分别缺失约3 500 bp和7 000 bp;第2条带分别缺失约3 600 bp和7 400 bp;第3条带分别缺失约2 500 bp和7 500bp。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对大肠杆菌K12、正常菌株、超突变子的MutS蛋白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K12的条带最为清晰,MutS蛋白最为完整;其次为CE1112、CE1305、CE2219、CE2307,条带较为清晰,MutS蛋白较为完整;CE5103、CE5120条带较为模糊,CE2205只有1条微弱的条带,MutS蛋白不完全完整;而超突变子CE3101、CE5116几乎没有条带,MutS蛋白不完整。以pBR322质粒对照,采用pBR322构建的mutS+的pGW1811质粒进行质粒互补试验,CE1117、CE3101、CE1305、CE5116、CE6107、CE2313、CE7301、K12等8株菌株转化成功。转入pGW1811前后各株大肠杆菌对利福平(RIF)的突变频率及抑制率测定表明,菌株CE1117、CE1305、CE6107、CE2313及K12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不大(40%);而突变子CE3101、CE5116、CE7301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较大(>9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大肠杆菌相比,超突变子大肠杆菌的MutS均存在缺陷,说明大肠杆菌超突变子发生的分子基础是其MMR系统重要组分MutS存在缺陷。
陈阳阳李梓萍张海雷李乾学马红霞于雪苏红艳
关键词:大肠杆菌分子基础
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缩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被引量:5
2013年
为使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探讨在体外初步联合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缩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应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肉汤法富集1011 CFU/mL细菌分别测定了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对15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出它们各自的MSW,对于2种药物MSW均比较大的菌株S8、S11、S12进行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测定其MPC和MSW。结果显示,从吉林省分离的15株猪源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33.3%和46.7%;MPC大于100mg/L的分别占到40%和13.3%;MSW大于50的分别占40%和0.067%。对于S8、S11、S12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用药,联合指数分别为0.75、0.09、0.438,均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使氟本尼考对S8、S11、S12菌株的MPC分别由原来的256.0、128.0、460.8mg/L,变为8.0、8.0、16.0mg/L,均关闭了MSW。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可以缩小或关闭猪源大肠杆菌耐药选择突变窗。
陈阳阳薛慧亮马红霞王大成李志萍苏红艳
关键词:最小抑菌浓度防耐药突变浓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