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
-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 银川平原绿洲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6
- 2006年
- 银川平原的人工绿洲依托于黄河,绿洲的稳定性与黄河引水量、地下水资源开采规模具有深层耦合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黄河水量的波动性和递减趋势、绿洲内部的盐渍化和周边地区的荒漠化等,是影响银川平原人工绿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注重对黄河系统的研究、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实施生态农业、加强对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加强银川平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 段汉明苏敏周晓辉
- 关键词:绿洲水资源黄河稳定性
- 城市设计视点下的环境整治研究
- 摘城市设计学是以城市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科学等学科为基础,以城市形态和空间秩序、景观和意象、社会生活场所等为研究对象的关于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学科。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场所感,注重城市空间...
- 苏敏
- 关键词:城市设计环境整治
- 文献传递
- 论我国《商标法》第59条的完善
- 2018年
- 本文主要研究商标指示性使用的构成要件。立法缺失导致学理界和司法实践对指示性使用的判断标准存在分歧,文章通过分析学理界和实践中的做法和观点,总结出构成指示性使用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在主观方面,文章通过数据比对法得出必要性是构成指示性使用的基础,以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总结出判断使用行为是否有歧义的考虑因素;在客观方面,选取了使用的方式、数量和行为造成的客观后果几个角度,总结出合理使用的限度。最后,分析《商标法》第59条的逻辑和结构,对指示性使用的表述方式和所处位置提出立法建议,并建议在《商标法实施条例》中增加指示性使用的构成要件,与《商标法》中关于指示性使用的条款对应。
- 苏敏
- 关键词:主观要件暗示性客观要件
- 论中国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叙事
- 女性千百年来一直作为“被书写、被表述”的对象出现在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便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中国西部电影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突出的思潮、现象之一。这一电影实践和思潮的突...
- 苏敏
- 关键词:中国电影西部电影女性形象性别叙事
- 文献传递
- 循环经济视点下的城市超循环体系被引量:7
- 2006年
- 在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城市的超循环体系?文章从循环经济的视点,分析城市系统中的超循环基础,认为城市超循环体系可分为企业、产业、城市、区域四个层面,每个层面循环的体系、模式、功能、效果均各不相同。从城市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及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分析评价,从产业内部循环、产业链、产业间的循环及反馈调控体系等方面建立超循环体系的框架,并认为城市超循环体系具有开放性、复杂性、社会性、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等基本特征。
- 段汉明苏敏
- 关键词:循环经济城市
- 银川平原水资源开发与绿洲的稳定性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银川平原水资源开发与绿洲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自然地理方法分析银川平原水文条件、水资源赋存及黄河水资源利用状况。从绿洲水热平衡指标、黄河水量的波动性和递减趋势、银川平原荒漠化和水环境污染等层面分析银川平原绿洲的稳定性。结果银川平原人工灌排渠沟系统已成为地表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密切,形成黄河水-渠系(灌溉)水-潜水的整体循环系统。水热平衡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平原绿洲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在黄河来水量波动大和递减趋势下,不宜大面积扩大引黄灌溉面积,应重视银川平原地域系统生态的整体平衡,注重与周边各大地域系统的关联耦合作用,并有效治理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结论在多种不利因素的耦合作用下,银川平原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形成生态环境易受损机理。银川平原绿洲的稳定性取决于该地域系统的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的整体平衡。
- 段汉明苏敏周晓辉
- 关键词:绿洲水资源稳定性
- 小组工作在提升退休教师生活质量中的应用研究——以X社区为例
- 随着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大量老龄群体在退休后存在着生活质量较低的现象,而退休教师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有其特殊性,他们在物质生活尚可,但精神生活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的...
- 苏敏
- 关键词:退休教师生活质量社会工作
-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化过程及空间分异规律被引量:8
- 2004年
- 通过对实地调研和大量文献分析,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城市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凸现,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屯垦是西北干旱地区最能体现人地关系的耦合点。在西北干旱地区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屯垦和矿产资源开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口分布和聚居程度极不均衡,社会经济分异较大,城镇功能单一,部分地区和城镇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并不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源开采、行政建制的设立、极端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城市分布空间格局以带状、团状、串珠状为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演化模式,城镇发展表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起伏变化的结果。城镇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未来西北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提出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只有城镇、没有村落的新型城市社会,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段汉明周晓辉苏敏
- 关键词:干旱地区屯垦城市化生态环境
- 剖析胶东农村 改善人居环境当以规划为纲被引量:3
- 2004年
- 周晓辉苏敏
- 关键词:西南部村长种植业耕作方式丘陵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