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舒馨

作品数:8 被引量:1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秸秆
  • 4篇秸秆还田
  • 4篇还田
  • 4篇潮土
  • 3篇免耕
  • 3篇保护性耕作
  • 2篇液氨
  • 2篇液氨钢瓶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转子流量计
  • 2篇微生物
  • 2篇流量计
  • 2篇酶活性
  • 2篇钢瓶
  • 2篇称重装置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丽水学院

作者

  • 8篇张佳宝
  • 8篇朱安宁
  • 8篇舒馨
  • 6篇陈文超
  • 5篇杨文亮
  • 3篇陈效民
  • 3篇路怡青
  • 1篇朱强根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土壤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4篇2014
  • 4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3
2013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平台,研究全翻耕、常规耕作、免耕、全翻耕+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6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脲酶活性表现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翻耕处理小于常耕处理,有秸秆处理大于无秸秆处理,3种酶活性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为最高,翻耕处理最低。(2)在小麦成熟期,土壤脱氢酶活性表现为免耕处理小于常耕处理,其他生育期土壤脱氢酶活性表现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处理大于无秸秆处理。(3)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土壤酶活性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较低,至孕穗期达到峰值,至成熟期又有所降低;转化酶活性呈现在拔节期大幅升高而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脲酶活性分别在苗期和孕穗期较高;脱氢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一直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4)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聚类分析表明,按照土壤总体酶活性水平可将6个处理划分为3组,酶活性水平最高的为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免耕结合秸秆还田能较好地提升土壤酶活性。
路怡青朱安宁张佳宝陈效民舒馨
关键词:免耕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一玉米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紧实度、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随着翻耕频率的减少而增加,每两年翻耕一次(CNTw2T)和每四年翻耕一次(CNTw4T)的土壤紧实度比长期免耕分别降低了40%、17%,土壤紧实度与土层深度呈显著正相关;保护性耕作改变土壤导水性能,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降低;少免耕土壤含水量比传统翻耕高0.77%~3.01%。秸秆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改良土壤压实状况,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保水能力。免耕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但长期免耕易导致土壤压实,不利于作物生长,少耕(CNTW2T、CNTW4T)既可改善土壤导水、保水性能,又可减少土壤压实,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实施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舒馨朱安宁张佳宝陈文超杨文亮张文国
关键词:潮土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物理性质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为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本试验以北方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组分(LF)、重组组分(HF)以及各组分有机碳、氮(LFC、LFN、HFC、HFN)的变化。采用密度为1.7 g cm-3的碘化钾重液将土壤分离为轻组和重组。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含量介于38.91~94.89 g 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6.89%~33.17%;轻组氮(LFN)含量介于1.03~3.47 g kg-1之间。耕作扰动导致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损失,随着翻耕频率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外源有机物,显著提高了土壤LFC和LFN的含量。轻组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呈递减的趋势。由于轻组的C/N比值显著高于重组和原土,因此轻组对耕作制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更敏感。不同耕作制度下HF、HFC、HFN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少免耕能减少土壤有机碳、氮的损失,秸秆能补充土壤碳库,提高土壤氮含量,因此保护性耕作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尤其对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累积具有积极的作用。
舒馨朱安宁张佳宝陈文超杨文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潮土土壤有机碳土壤氮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潮土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35
2013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玉米-小麦轮作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了全翻耕(T)、免耕(NT)、全翻耕+秸秆还田(TS)以及免耕+秸秆还田(NTS)处理分别对田间0~10、10~20和20~30 cm土层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0~10和10~20 cm土层内,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脲酶、脱氢酶活性为免耕处理大于全翻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以NTS处理最高,T处理最低;在20~30 cm土层中,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免耕处理大于全翻耕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脲酶活性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②在0~10和10~20 cm土层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为免耕处理大于全翻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在20~30 cm土层中,微生物量碳以NTS处理最高,微生物量氮以TS处理最高;③4种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且在各土层中差异达显著水平。
路怡青朱安宁张佳宝陈效民朱强根舒馨
关键词:免耕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65
2014年
利用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玉米-小麦轮作保护性耕作定位实验平台,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以免耕+秸秆处理最高,常耕处理最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分别在苗期和吐丝期出现峰值,转化酶和脱氢酶在苗期较低,增加至吐丝期达到峰值,至成熟期又降至低值;微生物各类群数量表现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处理大于无秸秆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脱氢酶仅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路怡青朱安宁张佳宝陈效民陈文超舒馨张文国
关键词:免耕秸秆还田土壤酶土壤微生物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了小麦一玉米轮作条件下连续5年实施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潮土团聚体组成、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翻耕,常规翻耕+秸秆还田、免耕、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下〉5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提升,增加比例分别为16.62%、16.05%、44.23%;而免耕、免耕+秸秆还田能显著提升5~2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升比例分别为29.81%和64.28%,同时团聚体稳定率也有一定的提高;实施免耕能显著提高5~2、2~1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除常规翻耕+秸秆还田处理下2~1mm粒级外,秸秆还田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
陈文超朱安宁张佳宝朱强根杨文亮舒馨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潮土团聚体有机碳
农田氨挥发测定方法回收率测定装置
农田氨挥发测定方法回收率测定装置,包括称重装置、氨气供应装置和扩散装置,所述氨气供应装置通过尼龙软管与扩散装置相连,所述氨气供应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液氨钢瓶、减压阀和转子流量计,所述扩散装置为闭路管道,其上设有气体进口,并...
杨文亮朱安宁张佳宝陈文超舒馨
文献传递
农田氨挥发测定方法回收率测定装置及应用
农田氨挥发测定方法回收率测定装置及应用,包括称重装置、氨气供应装置和扩散装置,所述氨气供应装置通过尼龙软管与扩散装置相连,所述氨气供应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液氨钢瓶、减压阀和转子流量计,所述扩散装置为闭路管道,其上设有气体进...
朱安宁杨文亮张佳宝陈文超舒馨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