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华

作品数:23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阿尔茨海默病
  • 5篇抑郁
  • 5篇帕金森
  • 5篇帕金森病
  • 4篇营养因子
  • 4篇源性
  • 4篇源性神经营养...
  • 4篇神经营养
  • 4篇神经营养因子
  • 4篇脑源性
  • 4篇脑源性神经
  • 4篇脑源性神经营...
  • 4篇脑源性神经营...
  • 4篇精神分裂症
  • 4篇经颅超声
  • 4篇病患
  • 4篇超声
  • 3篇抑郁症
  • 3篇双相
  • 3篇双相障碍

机构

  • 14篇苏州大学附属...
  • 10篇复旦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2篇胡华
  • 11篇刘春风
  • 10篇王立伟
  • 6篇施慎逊
  • 5篇张迎春
  • 5篇罗蔚锋
  • 4篇许烨勍
  • 4篇叶尘宇
  • 3篇王才善
  • 3篇盛余敬
  • 3篇苏亮
  • 2篇沈瑜君
  • 2篇汪栋祥
  • 2篇王继军
  • 2篇赵合庆
  • 2篇林治光
  • 2篇禹顺英
  • 1篇黄隽英
  • 1篇谢春明
  • 1篇黄译腺

传媒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上海精神医学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老年病研...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关系横断面研究(英文)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近年来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目的检验BDNF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的关系,并讨论双相障碍家族史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了228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53名健康对照者的BDNF血清浓度,采用杨氏躁狂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估患者的躁狂或抑郁症状,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定义为躁狂发作,共计85例;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抑郁发作,共计14例;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并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缓解期,共计129例。结果患者组平均(标准差)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18.75(8.98)ng/ml比23.72(5.60)ng/ml,t=6.09,P<0.001],且各个亚组(躁狂组、抑郁组和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躁狂发作期与缓解期之间的BDNF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控制各个因素后,发现仅有杨氏躁狂量表评分与BDNF血清浓度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17,P=0.01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与躁狂症状存在正相关,与是否存在家族史并不相关。
叶尘宇许烨勍胡华李春波林治光施慎逊王立伟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其与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74例入组前1个月内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给予单一的抗精神病药治疗4周,检测其治疗前后的血清BDNF浓度,并与来自体检人群的153名正常对照作比较;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患者组治疗前后的执行功能,并与另89名正常对照比较;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血清BDNF浓度低于对照组[(20.64±6.32)ng/mL vs(23.72±5.61)ng/mL,P<0.01];治疗后BDNF浓度升高(t=-2.48,P=0.02)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SS总分下降(t=21.13,P<0.01),WCST成绩虽有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完成分类数仍较少,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及非持续错误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组的BDNF浓度、WCST及PANSS总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的BDNF浓度降低,认知功能受损,治疗后症状改善,认知功能与BDNF浓度同步提高。
许烨勍叶尘宇沈瑜君胡华林治光施慎逊王立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感觉门控P50对精神分裂症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共入组56例患者(患者组)和22名正常对照(对照组)。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刺激(S2)范式检测P50电位,计算S2与S1波幅的比值即P50比值。使用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患者组P50比值(89.7±57.1)高于对照组(47.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患者组P50比值与PANSS总分和病程之间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3、0.119)。P50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43。以34为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45.5%;以50为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4%和50.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感觉门控障碍,P50比值与其病情和病程无关,P50比值在精神分裂症有中等诊断价值。
苏亮胡华施慎逊李惠王立伟王继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ROC曲线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微出血临床研究现况被引量:1
2015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常隐袭起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记忆力减退、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国际学术组织年度报告,2010年全世界年龄>60岁的老人达7.59亿,其中3 556万人(约4.7%)患有不同程度的AD,预计2030年达到6 569万,而中国也将成为痴呆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AD的发病机制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胡华赵合庆刘春风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微出血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经颅超声神经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合并抑郁(PDD^+)及帕金森病不合并抑郁(PDD^-)患者的经颅超声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6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PDD^+(n=50)、PDD^-(n=50)、单纯抑郁患者(n=50)及健康对照(n=50)进行经颅超声检查,对比分析其中缝核、黑质回声变化特点;PDD^+组、单纯抑郁组按抑郁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分析各亚组间中缝核回声变化特征。结果以中缝核回声减低、中断或消失为阳性改变,中缝核阳性率在PDD^+组(78.0%,39/50)及单纯抑郁组(82.0%,41/50)明显高于PDD^-组(18.0%,9/50)及健康对照组(1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7.80,P〈0.01),而不同抑郁程度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D^+组P=0.98,单纯抑郁组P=0.57)。以黑质强回声面积≥0.20 cm^2为阳性,黑质阳性率在PDD^+组(80.0%,40/50)及PDD^-组(86.0%,43/50)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组(8.0%,4/50)及健康对照组(1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0.07,P〈0.01)。结论通过观察中缝核及黑质的回声改变,经颅超声能够为PDD^+及PDD^-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王才善张迎春盛余敬陈寒冰胡华罗蔚锋刘春风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黑质中缝核
特异性睡眠脑电频率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2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AD发病率逐年增加,每增加5岁,AD发病率就增长近一倍[1]。大量研究表明,睡眠障碍是AD的常见症状,可以贯穿各阶段,尤其在病程后期睡眠障碍更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睡眠片段化、白天嗜睡等睡眠障碍在AD临床前期[2],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主观认知功能减退(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甚至健康时可能就已存在。
刘善雯刘春风胡华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常见症状睡眠脑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方法:以111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患者与362例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TaqM an探针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技术对BDNF基因及基因上游10 kb区域的标签SNPs rs6265和rs11030101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及联合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n=107)与正常对照(n=357)的SNPs rs6265和rs11030101基因型、等位基因及联合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病年龄、不同临床分型与正常对照的基因型、联合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SNPrs6265的G/G型、G/A型及A/A型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分量表分依次为(16.38±8.17)、(12.63±4.32)及(12.60±5.08)(F=3.442,P=0.037)。治疗4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的升幅依次为(37.60±17.96),(25.25±19.18)及(22.90±15.44)(F=4.129,P=0.02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SNPs rs6265和rs1103010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临床分型、急性期症状无关,但rs6265的A/A基因型患者在治疗后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改善较其他基因型患者显著。
许烨勍叶尘宇胡华沈瑜君禹顺英汪栋祥王立伟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精神分裂症单核苷酸多态性
高脂血症叠加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与脑葡萄糖代谢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观察高脂血症叠加抑郁症大鼠的行为学及脑葡萄糖代谢.方法 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高脂饮食组(HFD)、叠加模型组(DMF)各10只.HFD组以高脂饮食13周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DMF组高脂饮食9周时,在此基础上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4周,建立高脂血症与抑郁症叠加模型.实验前、CUMS前后不同时点予血脂、糖水实验及脑葡萄糖代谢测定.结果 (1)血脂:9周时HFD、DMF两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2.67±0.04)、(2.68±0.0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08±0.03)、(1.06±0.01) mmol/L]明显高于CON组[(1.78±0.12)、(0.79 ±0.04)mmol/L,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0.89±0.04)、(0.87±0.03)mmol/L]明显低于CON组[(1.08±0.22) mmol/L,均P<0.01].(2)糖水实验:与CON相比,HFD组9周时糖水相对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56),纯水相对消耗量、糖水偏好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3周时HFD组纯水相对消耗量继续增多[(15.44±0.57)mg/kg,P<0.01],糖水相对消耗量及糖水偏好程度均明显减少[(30.54±0.56) mg/kg,(74.37 ±0.66)%,均P<0.01].与CON相比,DMF组CUMS期间各时点糖水相对消耗量均显著减少(均P<0.01);对糖水的偏好程度逐渐降低(均P<0.01).与HFD相比,DMF组13周时纯水、糖水相对消耗量及糖水偏好程度均明显减少(均P <0.01).(3)脑葡萄糖代谢:13周时,HFD组丘脑、纹状体脑葡萄糖代谢显著减低(均P<0.01);DMF组下丘脑、岛叶皮质代谢显著增高,海马、内嗅皮质代谢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高脂血症与抑郁症叠加抑郁症状明显,对与情绪相关中枢葡萄糖代谢影响显著.
胡华许烨勍刘春风赵合庆张宏王立伟
关键词:高脂血症抑郁症应激葡萄糖代谢障碍
高脂血症叠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open-field行为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观察高脂血症叠加抑郁症大鼠open-field行为学特征.方法 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饮食组(CON)、正常饮食+慢性应激组(CON+ CUMS)、高脂饮食组(HFD)、高脂饮食+慢性应激组(HFD+ CUMS),每组各10只.CON+ CUMS组正常饮食9周时,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4周建立抑郁症模型;HFD+ CUMS组高脂饮食9周时,在此基础上叠加CUMS4周,建立高脂血症与抑郁症叠加模型.基线、9周、13周不同时点予血脂、open-field行为学测定.结果 (1)血脂:9周时HFD、HFD+ CUMS两组大鼠血脂异常,如血清总胆固醇[(2.67±0.04)mmoL/L,(2.68 ±0.0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08±0.03) mmol/L,(1.06±0.01) mmol/L]明显高于CON、CON+ CUMS组[(1.78±0.12) mmol/L,(0.79±0.04) mmol/L;(1.76±0.09) mmol/L,(0.76±0.06) mmol/L,均P<0.01],形成典型高脂血症模型.(2)open-field实验:13周时,CON+CUMS组大鼠与CON组大鼠相比,前者第1分钟内运动格子的总数目增多,5 min内运动的中间格子数目、后肢直立次数均减少,且明显增加修饰次数及大便粒数(均P<0.05);HFD组大鼠仅在5 min内运动总格子、中间及周边格子数目与CON组大鼠有差异(均P<0.05).HFD+ CUMS组大鼠13周时该实验所有指标均较基线、9周显著减少(均P <0.001).13周时,HFD +CUMS组大鼠5 min内运动总格子、中间格子及周边格子数目比其他对照组大鼠均减少,后肢直立次数减少,第1分钟内运动格子的总数目、修饰次数、大便粒数明显增加(均P <0.001).结论 高脂血症未加控制基础之上,一旦接触慢性应激因子会出现严重抑郁症状,并伴明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胡华张迎春许烨勍刘春风王立伟
关键词:高脂血症抑郁症应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心理状况(抑郁及焦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综合诊治提供相应的指导。方法对66例临床稳定期的COPD患者进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和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量表(HAMD&HAMA)问卷评估,评价肺功能,并收集其他临床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COPD稳定期患者按肺功能分为轻、中、重、极重4组,经两两比较后发现,轻度、中度组与极重度组比较,在SGRQ总分、症状部分、活动部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以及重度组与极重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郁、焦虑评分及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伴发抑郁及焦虑两组间,SGRQ总分、症状部分和活动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与肺功能、心理状况(抑郁、焦虑)均有关,且心理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独立于肺功能之外,因此,对于心理状况不良的COPD稳定期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黄隽英王永滨胡华陈锐刘春风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