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志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出血
  • 3篇脑出血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2篇血管
  • 2篇微创
  • 2篇颅底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高血压
  • 2篇大鼠脊髓
  • 1篇多模态
  • 1篇多模态融合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疾病诊断

机构

  • 14篇吉首大学第一...
  • 5篇吉首大学
  • 5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4篇田志
  • 12篇黄纯海
  • 7篇万一
  • 6篇张晶晶
  • 5篇王钊
  • 2篇黄军
  • 2篇朱英杰
  • 2篇张芳
  • 2篇李学军
  • 2篇张方
  • 2篇田志良
  • 1篇李小平
  • 1篇王新明
  • 1篇周异曾
  • 1篇袁贤瑞
  • 1篇李建锋
  • 1篇周桂林
  • 1篇罗勇
  • 1篇贾薇
  • 1篇向志钢

传媒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2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E-statin/Egfl7基因沉默对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VE-statin/Egfl7基因在恶性胶质瘤中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小RNA干扰技术沉默VE-statin/Egfl7基因在人恶性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然后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VE-statin/Egfl7基因沉默前后该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选取两条差异表达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通过RNA干扰技术明显抑制了VE-statin/Egfl7基因在U251细胞中的表达。基因表达芯片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调基因有141条,包括未知功能基因7条,已知功能基因134条;上调的基因有130条,包括未知功能基因3条,已知功能基因127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细胞外基质黏附等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家族信号、细胞存活信号及整合素ανβ3信号。结论 VE-statin/Egfl7在恶性胶质瘤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可能通过PI3K/Akt和Ras/MAPK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实现,为进一步研究VE-statin/Egfl7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黄纯海田志万一张晶晶
关键词:基因沉默基因表达谱恶性胶质瘤
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颅底中线部位的解剖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取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对颅底中线部位解剖结构的暴露影响。方法选取9具成人尸体头颅为解剖标本,在神经导航的帮助下,分别采取经唇下、经改良唇下以及经单鼻孔下行扩大蝶入路和 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依次使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三种不同方式术式解剖下对颅底结构的暴露范围,并使用神经导航仪对上述术式下斜坡方向、栓侧海绵窦以及向前颅窝的解剖范围进行测量。结果经唇下入路式和经鼻入路式解剖下暴露的前颅窝结构范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而Le fortⅠ型上颌截骨术和经改良唇下入路式在上述指标对比下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斜坡方向和双侧海绵窦等解剖暴露指标上,四种解剖术式均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对上述观察结构的暴露较经蝶入路式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临床上需要依据患者病灶所在部位采取最佳的解剖入路,以便使得颅底结构尽可能暴露在手术视野下。
黄纯海万一田志张晶晶田志良张芳
关键词:扩大经蝶入路LE
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田志黄纯海朱英杰王新明周桂林向顺民万一张晶晶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3D-DSA检出率
血肿异质性对血肿扩大的影响及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血肿异质性对幕上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及依此建立血肿扩大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湖南省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诊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208例,利用3D软件进行血肿成像,计算血肿体积和表面积,根据血肿有无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44例)和血肿未扩大组(164例),利用血肿CT值的标准差(CTSD)及血肿形态的不规则比值(IR)反映血肿的异质性,分析血肿异质性与血肿扩大的关系,并依此建立预测血肿扩大的评分模型。应用SPSS 20. 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评分系统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结果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1. 2%(44/2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体积增加量[(15±11) ml]、血肿CTSD(12. 9±2. 2)、IR(2. 7±0. 5)均高于血肿未扩大组[分别为(4±6) ml、9. 1±1. 6、1. 5±0. 3;均P <0. 01],规律服用药物、首诊高血糖、首诊收缩压、发病时间、入院意识、出血原因、GCS评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10分(OR=4. 141,95%CI:1. 526~11. 237,P=0. 005)、CTSD≥10. 85(OR=3. 593,95%CI:1. 354~9. 540,P=0. 010)及IR≥2. 0(OR=93. 487,95%CI:27. 656~316. 012,P <0. 01)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此建立CIG(CTSD、IR及GCS)预测评分系统,ROC曲线分析显示,当CIG评分≥9. 5分时,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86. 9%,特异度为95. 1%。结论通过个性化的成像处理,首次通过血肿的密度不均质性及形态的不规则度量化了血肿异质性,并依此建立血肿扩大的预测评分模型,为临床对血肿扩大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
王钊黄纯海李学军田志万一毛辉李小平王艳莹
关键词: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
驽药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BDN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驽药针刺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变化以及BDNF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单纯针刺组、驽药针刺组,每组分为3天、7天、14天、21天共4个亚组,每组5只。BBB法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中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BBB评分显示驽药针刺组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驽药针刺组7、14、21d的BDNF表达均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且与BBB评分呈正相关(r=0.717,P<0.05)。结论驽药针刺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可明显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的表达。
田志黄军王钊黄纯海张方
关键词:脊髓损伤BDNF
人EGFL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构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EGFL7目的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EGFPC1-EGFL7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克隆瞬时转染293T细胞,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pEGFBC1-EGFL7真核表达载体序列正确,编码框正确。转染后的293T细胞经Westernblot检测,能够表达目的蛋白。【结论】本方法成功构建了EGFL7真核过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黄纯海李学军周异曾罗勇田志袁贤瑞
关键词:基因表达
3D打印模型引导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探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对3D打印模型引导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4例经检查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手术,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和3D打印模型引导软通道微创穿刺术。研究组进行3D打印模型引导软通道微创穿刺术,对照组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通过对比总结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跟随访问一年后术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情况要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模型引导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更加理想。
田志朱英杰黄纯海王钊张晶晶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对脊髓神经元EGFL7表达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对脊髓神经元EGFL7表达的影响。方法6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胸9~胸10),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EGFL7表达。结果未发生脊髓损伤,EGFL7表达于腹角IX板层的运动神经元和背角Ⅰ、Ⅱ、Ⅲ板层的小神经元;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灰质神经元EGFL7表达水平随着时间逐渐增加,7d达到高峰,随后降低,21d后维持稳定;脊髓损伤组脊髓神经元EGFL7免疫组化I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L7的表达变化与脊髓运动功能改变具有相关性,其可能参与脊髓损伤再生修复过程。
万一黄纯海张方田志张晶晶
关键词:脊髓损伤
E3D多模态融合在颅底占位诊疗中的可视化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索E3D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在颅底占位性疾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于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颅底占位2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颅脑CT、MRI增强及MRA扫描。在E3D软件中将影像数据进行融合,三维重建病灶及颅内重要结构,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术后定期随访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3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灶、血管、神经以及颅骨。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病灶体积较大、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的病例效果显著。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影像显示完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6~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1例术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1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瘫(面神经功能Ⅲ级)。结论:利用E3D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重建,准确分析病灶、神经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复杂病灶的术前规划,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王钊毛辉万一万一陈佳田志李建锋黄纯海
关键词:多模态颅底可视化
预测老年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深静脉血栓--基于MIMIC-Ⅳ数据库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老年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预测模型构建。方法纳入MIMIC-Ⅳ数据库诊断为SICH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分为非血栓组(687例)、血栓组(36例)。采用Logistic逐步后退方法筛选变量,建立一个新模型Model 1,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别评价各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模型Model 1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患者的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体温、血氧饱和度(SpO_(2))、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ICU住院时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计算值均高于非血栓组,血栓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小于非血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BMI、SAPSⅡ评分、NLR、APTT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四个变量构建的联合模型Model 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27%、60.86%,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720~0.858),该模型的各项指标均优异于单一指标。结论NLR、APTT、BMI结合SAPSⅡ评分对老年SICH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很好的预测价值,为老年SICH患者伴发DVT早期监测、预防、治疗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石琼娅周立宇张娇李幸田志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APT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