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伟
- 作品数:35 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 刘鹏王豪夫王曰伟
- 关键词: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切除术血栓溶解疗法
- 复杂TASC D级髂股动脉病变的杂交手术治疗
- 2017年
- 目的研究杂交手术治疗复杂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D级髂股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和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复杂D级髂股动脉病变患者27例,根据CT血管成像(CTA)和TASC病变分级原则,C级主髂动脉病变合并D级股胭动脉病变14例,D级主髂动脉病变合并C级股腘动脉病变7例,D级主髂动脉病变合并D级股腘动脉病变6例;所有患者行杂交手术同期处理主髂和股腘动脉病变。记录患者术前、术后6、12、24和3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并分析术前、术后12、24和36个月的通畅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i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对于主髂动脉病变,术中分别或联合行主股动脉旁路、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股动脉旁路及内膜剥脱或取栓术;对于股胭动脉病变,术中分别或联合行股胭动脉旁路、动脉内膜剥脱、股深动脉成形、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并发症发生。术后6、12、24和36个月的患者ABI(0.91±0.16、0.85±0.14、0.82±0.17、0.77±0.13)比术前(0.47±0.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24和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5.7%、80.2%和72.9%。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TASC D级髂股动脉病变安全,中期效果好,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患者。
- 王曰伟李永欣李长风张中旺李君王豪夫
- 关键词:杂交手术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植入物后综合征13例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EVAR术后与植入物后综合征(PIS)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行EVAR腹主动脉瘤病人50例,术后第1天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观察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50例病人中,术后13例(26%)发生PIS。术后PIS组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水平与非PI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905~6.828,P<0.05)。结论 PIS为腹主动脉瘤病人EVAR术后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
- 房涛王豪夫王曰伟李君赵宗刚戚森
- 关键词: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合并下肢动脉栓塞一例被引量:1
- 2021年
- 患者女,83岁。因突发右下肢疼痛2 d于本院急诊就诊。既往心房颤动病史8年,未正规抗凝治疗。查体:右小腿中段以下皮肤青紫,压之可褪色,腓肠肌触痛明显,足踝部不能自主活动。CT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髂外动脉远端以下闭塞(图1A)。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脏超声未见心房内附壁血栓。
- 牛立园江亚楠赵开宇丁伟王豪夫王曰伟
- 关键词:附壁血栓皮肤青紫下肢动脉栓塞髂外动脉小腿中段
- 鞘糖脂微结构域1相关磷酸化蛋白基因的筛选及其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筛选肿瘤转移相关新基因,探讨鞘糖脂微结构域1相关磷酸化蛋白基因(PAG1)转染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的高转移亚系PC-3M-1E8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PC-3M高转移亚系PC-3M-1E8、低转移亚系PC-3M-284,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PG)高转移亚系PG—BE1和低转移亚系PG—LH7cDNA制作4张基因芯片,筛选出PC-3M和PG高、低转移亚系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对在两个转移亚系共同表达下调的PAG1基因做进一步研究,采用即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验证PAG1在PC-3M细胞系中的表达。构建pcDNA3.0-PAG1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PC-3M-1E8细胞。MTT比色实验及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及凋亡;Matrigel穿膜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出PC-3M高、低转移亚系差异表达基因共327个,上调基因123个,下调基因204个。PG高、低转移亚系差异表达基因共281个,上调基因167个,下调基因114个。PC-3M与PG高转移亚系共同表达下调基因9个、上调基因8个。即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证实PAG1在PC-3M高转移亚系中表达低于低转移亚系。MTT比色及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显示转染pcDNA3.0-PAG1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低于转染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均P〈0.05)。细胞周期检测转染pcDNA3.0-PAG1组比转染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处于G0~G,期的细胞百分数明显增加(P〈0.05)。转染pcDNA3.0-PAG1组与转染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相比凋亡细胞百分率无显著差异(P〉0.05)。体外穿膜侵袭实验结果表明转染pcDNA3.0-PAG1组比转染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穿膜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分别为(35.1±4.9)、(127.6±6.6)和(135.0±5.0)个(P〈0.05)。结论利用同一母系来源的高、低转移亚系制作基因芯片可以摒除转移无关基因的干扰,筛选出差异表
- 于文娟王曰伟谢志刚由江峰王洁良崔湘琳裴斐郑杰
- 关键词:肿瘤标记生物学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 血管生成素相关生长因子在腹主动脉瘤血浆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素相关生长因子(A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5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GF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AGF、脂联素水平。结果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AGF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87.91±96.87)μg/L比(56.89±41.32)μg/L,P=0.040];脂联素水平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径在3和5 cm之间的腹主动脉瘤和直径超过5 cm的腹主动脉瘤血浆AGF水平分别为(75.27±46.05)μg/L和(96.08±68.61)μg/L。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血浆AGF水平升高,且升高的程度可以反映腹主动脉瘤的大小,可以作为潜在的腹主动脉瘤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 聂皓梁越任华亮王曰伟田翠李汇华郑月宏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直径
- 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效果
- 2018年
- 目的了解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BCD)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股腘动脉腔内治疗6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应用紫杉醇DCB病人30例(30条患肢),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成形病人39例(39条患肢),卢瑟福分级均为3~5级。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踝臂指数(ABI)变化、靶病变血管再狭窄率、卢瑟福分级变化、跛行距离、治疗侧下肢是否截肢,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间病人死亡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病人ABI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5、14.175,P<0.05);两组手术前后AB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跛行距离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7,P<0.05)。两组病人卢瑟福分级均不同程度提高,围手术期、随访期间无截肢病人、无病人死亡。靶病变血管再狭窄DCB组3例,PTA+支架成形组5例。结论紫杉醇DCB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安全、有效。
- 张中旺吴慧芳王豪夫王曰伟李君李永欣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紫杉醇
- MMP-2和MMP-9在人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不同大小人腹主动脉瘤(AAA)和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P-2和MMP-9的细胞来源及二者在AAA发生、持续扩张和...
- 王曰伟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MMP-2MMP-9
- 文献传递
- rhG-CSF促进不同性别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促进不同性别成年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和雌性Wistar大鼠各20只,均切断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成模后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各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皮下注射rhG-CSF,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和注射rhG-CSF及生理盐水后第5天检查血白细胞数;术后4周取内收肌行病理切片检查,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密度,用免疫组化法标记内收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数。结果实验组大鼠血白细胞数、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318-4.981,P〈0.05);雄性实验组和雌性实验组之间,雄性对照组和雌性对照组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rhG-CSF可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状态,而对血管新生作用与性别无关。
- 刘兵王豪夫刘冰赵宗刚王曰伟
- 关键词:缺血
- 大鼠缺血后肢局部应用bFGF对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大鼠缺血后肢肌肉内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按月龄分为A组(4个月)和B组(16个月),A组又分为A1、A2组,B组又分为B1、B2组,每组10只大鼠。40只大鼠均切断左股动脉,制作后肢缺血模型。成模后A1和B1组大鼠缺血后肢肌肉内多次注射重组牛bFGF蛋白;A2和B2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取各组大鼠内收肌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收肌中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各组大鼠缺血后肢肌内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比较,A1组多于A2组,B1组多于B2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3.30~3.50,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不同月龄大鼠缺血后肢肌肉内注射bFGF蛋白可促进肢体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状态,且与月龄无关。
- 刘冰王豪夫刘兵赵宗刚王曰伟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