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adenoma of the pancreas,SCA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2例诊断为SCAP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SCAP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结果本组12例中女性居多(83.3%),发病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3岁。5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7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组成,囊壁内衬扁平或富于糖原的立方上皮,细胞形态一致无异型性,胞质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可见纤维组织分隔。免疫表型:12例肿瘤细胞CK7、CK19、EMA均阳性;10例不同程度地表达α-inhibin;Ki-67指数均为低表达,阳性率1%~2%。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随访3~55个月,12例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SCAP发病率低,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预后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多数DLBCL患者可以被治愈,但仍有30%~40%的DLBCL患者治疗后复发或难以治愈而死亡。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主要发生于DLBCL及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之间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 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s lymphoma,BCLU)为生存期短、预后差、易复发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虽然BCLU更容易发生DHL,但DLBCL是DHL最常见的淋巴瘤,因此本文旨在对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ouble hit-DLBCL,DH-DLBCL)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诊断、分子遗传学及其治疗和预后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9月至2013年2月诊断的10例SP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10例患者中男1例、女9例;发病年龄15—55岁,中位年龄24岁。肿瘤发生于胰头2例、胰体尾4例、胰尾4例。3例表现为左上腹部疼痛,2例为腹部出现无痛性包块,1例上腹不适,4例为体检时CT发现胰腺占位就诊。肿瘤最大直径2—22cm,平均7.4cm;切面呈分叶状,均可见淡黄色、黄白或灰白相间的实性区,质地较细,可见明显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区;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大小一致且黏附性差的肿瘤细胞成巢状或围绕纤细的血管周围排列呈假乳头样,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免疫表型:10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β-catenin、CgA、CD10、α1-抗糜蛋白酶、α1-抗胰蛋白酶;还不同程度的表达pan—CK、Syn和PR;Ki-67均为低表达,阳性率1%~5%。10例患者均行肿块切除术。随访6个月至4年,10例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SPN为胰腺较少见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虽然形态学表现良性肿瘤的特征,但具有低度恶性潜能,最后诊断需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