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磊
- 作品数:37 被引量:118H指数:6
-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MAP和HR。A组穿刺点选择L2~3,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3~5ml作为试验量,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罗呱卡因5~8ml,调节麻醉平面不超过T10。B组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静注,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用七氟烷、维库溴铵。C组麻醉诱导前行腰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甲磺酸罗呱卡因20~30ml,然后进行全麻诱导。各组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1min(T1)、扩髓时(T2)、骨水泥灌注后(T3)、术毕(T4)经非输液前臂静脉采血标本,测定血糖(GLU)及血清皮质醇浓度(COR)。同时在各时点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与T0时比较,A、B两组T1时MAP、HR显著下降(P<0.05);组间相比,B组T2时MAP、HR高于A、C组(P<0.05)。B组术后各时间点GLU、COR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A、C组。A组T2的PaO2低于T0(P<0.05)。A组T2、T3的PaCO2显著升高,且高于B、C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腰丛阻滞既可有效的进行呼吸管理,又能调控应激反应,患者循环影响轻微,是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 李召亮王光磊
-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腰丛神经阻滞应激反应
- 帕瑞昔布钠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20例。Ⅰ组:在胎儿取出后立即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10 ml),手术结束后静脉连接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镇痛泵中使用0.5 mg/L舒芬太尼共100 ml;Ⅱ组:在胎儿取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手术结束后静脉连接PCIA泵,镇痛泵中使用0.5 mg/L舒芬太尼共100 ml;Ⅲ组:在胎儿取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手术结束后静脉连接PCIA泵,镇痛泵中使用1 mg/L舒芬太尼共100 ml。分别在术后第6、12、24、48 h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肛门排气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并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Ⅲ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显著延长(P<0.05),出现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Ⅱ组患者在术后第12、24和48 h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Ⅰ组和Ⅲ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能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提高镇痛质量。
- 郭继龙刘苏王光磊齐敦益刘功俭
-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镇痛阿片
- 急性脑出血全麻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全麻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诊治的170例急性脑出血全麻术后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分析病原菌分布;以医院同期17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急性脑出血全麻术后未感染患者170例设为未感染组,比较3组受试者认知功能及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170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17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7株占45.3%,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占10.6%、腐生葡萄球菌12株占7.1%、粪肠球菌11株占6.5%;革兰阴性菌93株占54.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8株占10.6%、产气肠杆菌17株占10.0%、脑膜炎奈瑟菌16株占9.4%;感染患者MMSE评分明显降低,且血清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而丙二醛、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全麻患者容易并发病原菌感染,且感染明显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
- 陈洁王光磊王云张智卿白延仓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全身麻醉术后感染病原菌MMSE评分
- 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制备的麻醉管理体会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制备的麻醉及管理方法。方法氯胺酮基础麻醉后,硫喷妥钠诱导经口气管插管静脉普鲁卡因复合全麻。结果实验猪对氯胺酮基础麻醉有较大的耐受量。保留呼吸平均气管插管次数(2.3±0.7)次。心脏操作时心电图变化较大。结论对实验猪进行保留呼吸气管内插管全身静脉麻醉是可行的。心脏操作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可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和提醒术者轻柔操作,若麻醉处理得当,可保证围术期猪的安全。
- 彭生刘功俭王光磊曾因明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中的循环管理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麻醉的循环管理。方法 在大剂量芬太尼静脉麻醉下 ,对 10例多支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实施OPCABG ,系统观察术中患者循环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并根据手术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调控。结果 手术进行顺利 ,麻醉经过平稳 ,虽手术操作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 ,但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循环控制满意。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的循环管理 ,关键在于尽可能减少心肌氧耗 ,维护心肌的血流供应 。
- 刘金东马正良李军马万林王光磊曾因明
- 关键词:麻醉循环管理
- 七氟烷、氯胺酮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七氟烷、氯胺酮静吸复合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静吸复合全麻在小儿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住院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七氟烷复合氯胺酮组(KS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40例。患儿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S组术中吸入3%-5%七氟烷,维持在1.3~1.5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KS组术中吸入1%~3%七氟烷,维持在0.6—1.0MAC,同时静脉输注0.5mg·kg^-1·h^-1氯胺酮;K组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2mg·kg^-1氯胺酮,术中持续静脉输注0.5mg·kg^-1·h^-1氯胺酮。术中患儿始终保持自主呼吸,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①与术前相比,KS组患儿围术中呼吸、循环变化不明显(P〉0.05),而S组和K组RR术中较低,HR及MAP较术前高(P〈0.05)。②K组患儿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较S组及KS组明显延长(P〈0.05)。③S组及K组患儿呛咳、恶心、呕吐、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KS组(P〈0.05或P〈0.01)。结论七氟烷复合氯胺酮可安全用于小儿全身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郭继龙张联义王光磊齐敦益刘功俭
- 关键词:七氟烷氯胺酮复合麻醉
- 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治疗骨折术后急性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比较单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治疗骨折术后急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80例骨折术后急性疼痛患者,拟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或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治疗,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镇痛负荷剂量均为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并继以2 ml/h静脉持续泵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A组)及酮咯酸氨丁三醇0.25 mg/kg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10 mg(B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法)评分法评价给药前(T1)、给药后10 min、1 h、2 h、4 h、6 h(分别为T2、T3、T4、T5、T6)时的镇痛效果,并记录胃部不适、干呕或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1时点相比,两组T2、T3、T4、T5、T6时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2-T5时点相比,两组的VAS评分在T6时点升高(P〈0.05)。T6时点A组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胃部不适、干呕或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酮或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可有效控制骨折术后急性疼痛,其中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的使用可明显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有效镇痛时间稍短。
- 倪绍端马从学王光磊
- 关键词:酮咯酸氨丁三醇酒石酸布托啡诺骨折疼痛
- 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曲马多用于急性骨折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单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曲马多用于治疗急性骨折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骨折后疼痛需要治疗患者80例,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或联合曲马多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静脉推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A组)、酮咯酸氨丁三醇0.25 mg/kg加曲马多0.5 mg/kg(B组)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分法评价给药前(T1)、给药后10 min、1 h、2 h、4 h、6 h(分别为T2、T3、T4、T5、T6)时镇痛效果,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①组内比较:与T1时相比,两组T2、T3、T4、T5、T6时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T2、T3、T4、T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T6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T1、T2、T3、T4、T5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6时A组的VAS评分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胃部不适、干呕或呕吐不良反应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骨折后疼痛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酮或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曲马多治疗止痛效果理想,其中咯酸氨丁三醇联合曲马多不良反应较少,但作用时间略短。
- 倪绍端马从学王光磊
- 关键词:酮咯酸氨丁三醇曲马多骨折疼痛
- 瑞芬太尼在小儿腭裂修补术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腭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则ASAⅠ~Ⅱ级、择期行腭裂修补术小儿 4 0例 ,随机分为 2组 ,其中一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为观察组 ,另一组采用氯胺酮诱导和维持麻醉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期苏醒质量及相关时间。结果 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 ,苏醒及清醒快 ,术后并发症少。
- 刘功俭王光磊曹君利李军
- 关键词:瑞芬太尼小儿腭裂修补术麻醉氯胺酮
- 利多卡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 2009年
- 背景:利多卡因被认为有抗炎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清。核转录因子κB是炎症反应的关键环节。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人体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10/2007-02在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肿瘤坏死因子α(O127:B8)购于Sigma公司;外周血标本健康者,受试者知情同意。方法:人体中性粒细胞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1.0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2.0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4.0mmol/L组,共同孵育3h。主要观察指标: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利多卡因对核转录因子κBmRNA和I-κB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影响。孵育12h和24h,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利多卡因组核转录因子κBmRNA表达显著降低,而I-κBmRNA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利多卡因2.0mmol/L组和4.0mmol/L组显著优于1.0mmol/L组(P<0.05),而2.0mmol/L组和4.0mmol/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利多卡因在12h和24h都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P<0.05),而4.0mmol/L组显著优于1.0mmol/L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1.0,2.0,4.0mmol/L都可以显著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65mRNA的表达,并且在12和24h可以部分逆转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凋亡。
- 彭生张焰刘功俭沈志耘张邓新王光磊
- 关键词:利多卡因抗炎